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八章+染色体病

第八章+染色体病


两条非同源染色体同时断裂后,互相交换断片 重接,产生两条衍生的染色体。
1 2 3 4 5 6 7 1 2 3 4 5
R
R
A B
6 B 7
A B 7
相互易位
相互易位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将形成四射体
2/5染色体互易位携带者与正常人婚配其后代可能出现的 染色体核型类型
分离后配子类型 AB CD AD CB 邻位1 AB CB AD CD 邻位2 AB AD CB CD AB AB CD CD CB CB AD AD 3:1 AB CB CD AD CB CD AD AB CD AD AB CB AD AB CB CD 对位 与正常人配子受精后产生合子的染色体核型类型 46,XX(XY) 46,XX(XY),-2,-5,+der(2),+der(5),t(2;5) (q21;q31) 46,XX(XY),-5,+der(5),t(2;5) (q21;q31) 46,XX(XY),-2,+der(2), t(2;5) (q21;q31) 46,XX(XY),-5,+der(2),t(2;5) (q21;q31) 46,XX(XY),-2,+der(5), t(2;5) (q21;q31) 46,XX(XY),+2,-5 46,XX(XY),-2,+5 46,XX(XY),-2,-5 ,+der(5), t(2;5) (q21;q31) 46,XX(XY),-2,-5 ,+der(2), t(2;5) (q21;q31) 47,XX(XY),+der(5), t(2;5) (q21;q31) 45,XX(XY),-2,-5 ,+der(2), t(2;5) (q21;q31) 47,XX(XY),-2,+der(2),+der(5), t(2;5) (q21;q31) 45,XX(XY),-5 47,XX(XY),+der(2), t(2;5) (q21;q31) 45,XX(XY),-2,-5,+der(5), t(2;5) (q21;q31) 47,XX(XY),-5,+der(2), t(2;5) (q21;q31) 45,XX(XY),-2
第二节 染色体病及其分类
染色体病(chromosome disease): 染色体数目或结构畸变引起的疾病, 也称染色体畸变综合征。 已发现的染色体病达100多种 .
染色体异常核型达一万多种 .
一、常染色体病
• 常染色体病:是由于第1~22号常染色体数目或结 构异常引起的疾病。男女均发病。共同的发病机 制是基因组失衡。 • 常染色体病的共同特征: 智力低下 发育迟缓
都增加了一条,染色体总数为69(3n)
四倍体(tetraploid):
患者的体细胞具有4个染色体组,每对染色体 都增加了一条,染色体总数为92(4n)
三倍体患儿核型
整倍体产生的机制
双雄受精(diandry)
23X
23Y 23Y
69,XYY
23X
23Y 23X
69,XXY
23X
23X 23X
47,XY,+21
主要临床特征
严重智力低下,生长 迟缓,枕骨扁平,发 际低,眼距宽,外眼 角上斜,内眦赘皮, 鼻根低平,舌大,腭 弓高尖,通贯手,小 指内弯,有一指褶纹 男性不育、女性偶有 生育能力。
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少了一条或数条染色体。
单体型( monosomy ) : 某对染色体少了一条 (2n-1),即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为45 。
单体型-45,X
45,xx,-21
超二倍体(hyperdiploid)
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多了一条或数条。 三体型(trisomy):某对染色体多了一条 (2n+1),即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为 47条, 如 47,xxy;47,xx,+21。 多体型(polysomy):染色体数目比二倍体多 两条或两条以上,即某号染色体有四条和 四条以上的个体,如 48,xxxx;48,xxxy 。
3.倒位(inv)
臂内倒位(paracentric inversion)
1 2 3 4 5 1 2 3 4 5 6
6 7
5 6 7
臂间倒位(pericentric inversion)
1 2 3 4 5
1 2 3 4 4 3 5
6 7
6 7
倒位环
4.易位(t)
相互易位(reciprocal translocation,rcp)
二、染色体畸变类型及其产生机制
染色体数目异常
染色体畸变类型
染色体结构畸变
(一)染色体数目异常类型及其产生机制
整倍体改变(euploid) 染色体数目畸变
非整倍体改变(aneupliod)
1.整倍体的改变类型及机制
• 整倍体的改变类型 三倍体(triploid):
患者的体细胞具有3个染色体组,每对染色体
Y染色体长度多态
具有随体的Y染色体 具有中央着丝粒的Y染色体 Y长度的变异,主要发生的部位是Yq远侧2/3处: 大Y: Y长度大于F组或第18号长度(或称长Y或巨Y) 小Y: Y长度小于G组染色体长度体
染色体多态是一种按孟德尔方式遗
传的,因而可用于遗传分析、基因定位、 亲子鉴定、探讨三体型不分入(ins)
1 2 3 R A B 4 5 6 7 6 7 R A B 5 B
1 2 3 4 5
6 7
6.等臂染色体(i)
pp
qq
着丝点横裂
p
pp
q
pqq q
7.双着丝粒染色体(dic)
8.环状染色体(r)
环状染色体
4号环状染色体综合症 17月龄男孩,严重生长发育迟缓(17 个月时体重3400g),智力低下。眼距宽, 外眼角上斜,内眦赘皮,动脉导管未闭。
染色体多态主要发生的部位
• 染色体长度﹑随体和副缢痕;
• 第1、第9和第16号染色体长臂近着丝粒区副缢痕 处形成的狭窄、浅染的区域的变异; • D组和G组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的短臂、随体及随体 柄部副缢痕区(NOR)形态的变异(常见);
• Y染色体长度变异是最典型、最常见的多态形态,
• D组和G组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的短臂、随体 及随体柄部副缢痕区(NOR)形态的变异
多发畸形
(一)Down综合征(先天愚型) 临床表现: 共同具有特殊 呆滞面容
核型:
游离型: 47,XX(XY),+21。
易位型:46,XX(XY),-14,+t(14;21)(p11;q11)
易位携带者(translocation carrier) 核型:45,XX(XY),-14,-21,+t(14;21)(p11;qll) 嵌合型:46,XX(XY)/47,XX(XY)+21
1.缺失(deletion):部分单体型(partial monosomy)
指某一染色体的臂发生断裂,断片未 能重接而丢失称缺失。按发生的部位分末 端缺失和中间缺失。
末端缺失 (terminal deletion) :某条染色 体的长臂或短臂的末端发生一次断裂,断 片未发生重接而丢失。
4q27
46,XX(XY),del(4)(pter→q27︰)
69,XXX
双雌受精(diandry)
23X
23Y
69XXY
23X
23X
69XXX
注:
第二极体(23,X)
核内复制
DNA复制完毕但染色体不分离,结果细胞核中 含有四倍的染色体,人类则为92根染色单体。
核内复制
2.非整倍体的改变类型及机制
非整倍体的改变类型
亚二倍体(hypodiploid):
3p部分单体综合症
qter 3p25:4岁女孩,生长发育迟缓,智力 低下,身材矮小。小头,脑发育不良。眼距宽, 人中长,耳位低、畸形。小下颌。心室扩大。
10p部分单体综合症
10p14 pter单体。7岁女孩,重度智力低下, 身材矮小,肌张力低下。短头,长脸。眼距窄, 内眦赘皮,外眼角下斜。耳廓发育不良,牙齿 异常,齿裂不齐。乳距宽,外阴发育不良。
化学因素:药物、农药、工业毒物、食品添加 剂、染发剂 物理因素:射线 生物因素:生物类毒素 、病毒等 母亲年龄
一、表型正常个体的染色体变异多态性
染色体的多态(chromsome polymorphism ): 在正常健康人群中存在着各种染色体的恒定微 小变异,主要表现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之间出现形态 结构、带纹宽窄度、着色强度等的明显差异,同时 这些微小恒定的变异又按孟德尔方式遗传,通常没 有明显表型效应和病理学意义,这种变异称染色体 的多态性。
第八章 染色体病
(chromosomal disease)
细胞工程教研室 张光谋
gmzhang@ 3029114
第一节 人体染色体畸变
染色体畸变(chromosome aberration):
是指体细胞或生殖细胞内染色体数目或
结构发生改变。
染色体畸变发生的原因
• 自发畸变(spontaneous aberration) • 诱发畸变(induced aberration)
例:第二次卵裂中X染色体不分离
合子(46, XX)
(图示两条X染色体) 第一次有丝分裂
第二次有丝 分裂后期染 色体不分离
46, XX
46, XX
47, XXX
45, X
45, X / 46, XX / 47, XXX
例:第二次卵裂中X染色体丢失
合子(46, XX)
(图示两条X染色体) 第一次有丝分裂 X染色体 丢失
46, XX
46, XX
46, XX
45, X
45, X / 46, XX
(二)染色体结构畸变类型及其产生机制
染色体结构畸变产生的基础
染色体结构畸变的基础首先是断裂 (breakage)及断裂后的重接(reunion)。 发生结构重排(rearrangement)的染色体 称为衍生染色体(der)。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