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填空题第1课鸦片战争一、填空题:1、英国侵略中国的根本原因是。
2、鸦片战争爆发时,清朝在位的皇帝是。
3、英国政府发动鸦片战争的导火线是。
4、1841年初,英国占领的地点是。
5、在中英《南京条约》中,被割占的中国领土是。
6、把中英《南京条约》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按照由南到北排列顺序是。
7、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
8、鸦片战争不可避免,主要原因是。
9、1839年6月3日,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鸦片全部销毁的地点是。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一、填空题。
1、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主凶是。
帮凶的是。
2、英法联军在1860年攻占北京后犯下的滔天的罪行是。
3、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共割占了中国领土多万平方千米。
4、在中国近代史上割让中国领土最多的条约是。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一、填空题:1、1894年,在黄海上与日本舰队激战的部队是。
2、“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个对联中所提到的“公”指的是。
3、中日《马关条约》规定,清政府赔偿日本军费白银。
4、《马关条约》签订双方是清政府的和日本首相。
5、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战役的结果是。
6、在《马关条约》中割给日本的地区有。
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填空题.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目的是。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时间是。
3、发动八国联军战争的国家有。
4、在八国联军向北京进犯时,义和团与侵略军交战的地点是。
5、《辛丑条约》签订的时间是。
6、在《辛丑条约》的内容中最能证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的是。
7、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结果是。
8、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约是。
9、在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最多的条约是。
10、在《辛丑条约》中允许帝国主义派兵驻扎的铁路沿线是从到。
11、在《辛丑条约》中划定使馆界的地方是。
12、义和团奋勇抵抗,迫使八国联军狼狈逃回天津,取得大捷的地点是。
13、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同慈禧太后一起仓皇出逃的清朝皇帝是。
第六课洋务运动一、填空题。
1、洋务运动是由阶级的派所掀起的一场“”的运动。
2、统治集团内部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后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的这些官员被称为“”3、洋务运动前期的口号是,后期的口号是。
4、洋务派兴办新式学堂是为了适应和的需要。
5、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新式学堂是。
它创办于年。
它以和为宗旨。
6、洋务运动的结果了,标志性事件是。
7、洋务运动发生在的特殊历史阶段中,是一次失败的的的自救运动。
8、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而不是把中国引向,它没有使中国起来。
9、洋务派筹建了、、三支海军。
第7课戊戌变法一、填空题.1、揭开维新变法运动的事件是。
2、公车上书后,和创办。
3、强学会的机关报是。
4、又由于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历史上又称它为“”。
5、“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这句话是说的。
6、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掀起维新变法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7、强学会属于阶级政治团体。
第8课辛亥革命一、填空题:1、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的革命团体是。
2、兴中会成立的时间是,地点是,创立者是。
3、孙中山创建的我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是。
这个政党成立的目的是为了,成立的时间是。
地点是,大会选举为。
4、同盟会的机关报是。
5、孙中山在《民报》的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三大主义,合称为“”,它是的指导思想。
6、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
7、武昌起义的时间是,地点是在。
8、武汉三镇是指、、。
9、12月,宣布独立的代表在开会,选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0、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是。
地点是在。
11、辛亥革命它推翻了,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
12、辛亥革命的结果是胜利果实被的首领 ____窃取了。
他建立的统治。
第九课新文化运动一、填空题1、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
2、新文化运动高举的旗帜是和。
3、李大钊在于上,连续发表了两篇论文,颂扬十月革命。
4、为了扩大宣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等在创办了。
5、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的运动。
它启发人们追求和,探索的真理,为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不过,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对和对的偏向,这一直影响到后来。
6、新文化运动提倡,反对;提倡,反对;提倡,反对。
第十课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填空题.1、五四爱国运动的导火线是。
2、五四爱国运动爆发于年,地点是,后转移到。
3、五四爱国运动的前期的主力是,后期的主力是。
4、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的的爱国运动,是中国革命的开始。
5、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的时间是,地点最初是在。
6、中共一大中通过了党的奋斗目标是,,。
7、中共一大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
8、中共一大选举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选举为中央局书记。
9、中国共产党是的先锋队。
10、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的利益,还代表着的利益;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是指。
表的利益。
第12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填空题1、南昌起义的时间是。
2、南昌起义的领导人是、、。
3、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的是。
4、秋收起义的领导人是。
5、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建立者。
6、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是。
7、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建军节起源于。
第14课难忘九一八一、填空题1、九一八事变的时间是,地点在。
2、蒋介石给张学良密电:“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以不抵抗,力避冲突。
”由于可见,蒋介电推行的对日政策是:,蒋介电推行的这一政策的结果是。
3、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部队,组织起,抵抗日军的侵略。
中国共产党派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战争。
中国人民的抗战开始了。
4、日军占领东北后,又将侵略的魔爪伸向。
在中华民族生死关头,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全国的主张,要求国民政府,。
5、西安事变发生又叫做,发动者、。
6、党中央派等到西安调停,与各方面进行协商。
7、西安事变的结果是,它的历史意义是,。
8、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形成的标志是,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的标志是。
第15课“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一、填空题1、卢沟桥事变爆发的时间是,又被称为。
2、全国性抗日战争开始爆发的标志性事件是。
3、在卢沟桥事变中奋勇抵抗,先后为国捐躯的是_____、_____。
4、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
5、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后,工农红军改编为、。
6、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又发动,进攻上海,屠杀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人以上。
第16课血肉筑长城练习题一、填空题1、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是。
2、平型关大捷的时间是,地点在。
歼灭日军人。
3、在台儿庄战役中,领导者_______,取得了抗战以来的。
4、百团大战的时间,领导人。
5、百团大战的主要目标是,6、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日军的的战役。
7、中共七大召开的时间,地点。
8、大会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9、1945年8月,美国向日本的、投掷两枚原子弹。
10、___年___月___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_______。
抗日战争胜利后,也回到祖国怀抱。
第17课内战烽火一、填空题1、重庆谈判的时间,中共代表有、等人。
2、重庆谈判的结果是达成和平建国的“”。
3、“我们不但必须打败蒋介石,而且能够打败他。
”这句话是说的。
4、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
5、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二十多万人,大举进攻。
6、、率领西北,进行多次战役,粉碎了敌人对陕甘宁解放军的进攻。
7、1947年夏,、大军开辟了____________。
第18课战略决战一、填空题1、三大战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辽沈战役解放全境。
3、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的基础。
4、由于共产党的争取,北平国民党军队在总司令的率领下,接受和平改编。
使解放。
5、1949年4月,百万雄师过江作战。
23日____解放,国民党政府______。
残余势力退往_______。
第19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一、填空题1、______提出了“实业救国”2、第一次世界大战,我国的民族工业处于 ____。
3、中国近代的民族工业在、、三座大山的夹缝中求生存、图发展。
总的来说是比较落后的。
而且从行业上看,主要集中在部门。
地区之间的发展也很不平衡,像、等沿海沿江大城市的民族工业比较发达,而在广大内地却非常薄弱。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一、填空题1、和两种近代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
它们的出现,使人们的大大加快了。
还极大地促进了的流通。
2、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驾设。
3、近代以来,西方发明的和传入中国。
4、中文报纸出现了,其中最著名的是1872年在创办的。
5、1897年在创办的,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6、后,强令男子,女子。
第21课和第22课科学技术思想文化一、填空题1、_____设计的______铁路,这是中国人和的第一条铁路。
2、20世纪20年代,我国著名化学家,经过刻苦钻研终于制出。
他还撰写一书,将制碱的奥秘,公诸于世,打破碱业的垄断。
他继续钻研,探索出制碱的新工艺,比欧洲的制碱方法,降低成本。
这种制碱法被命名为。
3、4、5、近代以来,列强入侵,国家危难,一些爱国的思想家认识到要改变现状,必须学习西方长处,他们中的代表人物先后有和。
6、魏源生活在时期,他编成了一书,系统介绍了、的历史地理,并说明编写的目的是。
7、严复是时期的家。
以第一部译著影响最大8、洋务运动时期,创办了_________。
戊戌变法创办了_________。
9、_____年宣布废除了沿用_________的科举制度。
10、鲁迅代表作《》《》;美术大师徐悲鸿代表作《》;人民音乐家聂耳代表作《》;洗星海代表作《》;郭沫若创作了《》;赵树理《》、《》;丁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