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毛中特11第十一章

毛中特11第十一章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 1、使学生认识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 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中国共产党不 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历 史背景; 2、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与特征; 3、使学生认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正确 的方法妥善解决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 明确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的科学涵义
1,和谐社会含义
和谐社会就是指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 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就是生产力 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 筑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 会。
科学内涵:


2005-2-19中央省部 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 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胡锦涛说:我们所要建 设的和谐社会,应该是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 诚信友爱、充满活力、 (胡锦涛在研讨班上讲话) 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 谐相处的社会。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2,把握和谐社会内涵须把握的几 个问题:
1)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治国理想、治国方略、治国机制、治国 结果。不同于封建的“田园牧歌”、空 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资本主义的 “福利社会”,也不同于未来的共产主 义社会。
2)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建设社 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 系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为和谐社 会提供坚实基础 物质文明增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 政治文明加强和谐社会的政治保障 精神文明为和谐社会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 支撑 和谐社会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 明提供重要条件
(二)中国共产党和谐社会思想 的形成
1、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
盾和其他社会矛盾
1)1957年,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
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的发表,标志 着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形成。指出敌我 之间的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人民内部 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敌我之间和人 民内部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 法也不同。
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 双百方针化解科学文化领域的矛盾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解决党派矛盾 统筹兼顾适当安排解决城乡及三者矛盾
“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
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 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 那样一种政治局面。”
2,邓小平:共同富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手抓、 安定团结。 3,江泽民:2002年党

列宁明确提出:只有社会主义才可能广泛推 行和真正支配根据科学原则进行的产品的生 产和分配,以便是所有劳动者过最美好、最 幸福的生活;社会主义国家应当大力帮助农 民,消除城乡对立;必须把国民经济的一切 大部门建立在同个人利益的结合上面;必须 发扬民主,改革国家机关,精简机构,反对 官僚主义,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 性和创造性;必须时时处处千方百计的巩固 党同群众的联系。
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 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 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公平)
(正义)
诚信友爱

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 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友爱)
充满活力

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 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 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必然性
1,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3,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
要保证 4,我们党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选择
5,现实依据



1)抓好用好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2)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 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3)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 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 诚信友爱、充满活力、 安定有序、人与自然 和谐相处
民主法治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 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1)必须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2)必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民主) (法治)
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3、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一方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主体是人,必须依靠人民群众; 另一方面,我们构建的是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而建设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就 是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更优越的物质文 化条件,使更多的人在更高的水平上实 现全面发展。
4、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
必须要认真贯彻十六大确立的“尊重劳 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 大方针。 还要坚持深化改革,创新体制。
3、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 社会矛盾的基本思路
第一、正确区分不同性质的矛盾,用不同质 的方法解决不同质的矛盾,是正确处理人民 内部矛盾的基本原则; 第二、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机关 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正确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人 民内部矛盾的总的方针; 第三、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在坚持 效率的前提下,着重注意维护和实现社会公 平,是目前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突出任 务

第四、社会就业问题,是当前人民内部矛盾 的直接表现。 第五、领导与群众的关系问题,是当前人民 内部矛盾的焦点问题。 第六、民族宗教问题。 另外,近年来一些突发的群体性事件,政治 文化思想领域的问题,都引起复杂紧张的矛 盾。

2、其他社会矛盾问题
在我国社会运行中还存在一些
社会矛盾问题,如人口与资源、 环境之间的矛盾,市场经济运 行中法律法规不健全引起的矛 盾,等等。
2,实践意义
和谐社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 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事业; 有利于凝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确保实现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有利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 的根本利益; 有利于应对外部挑战,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 局面与社会稳定,更好地维护国家安全、主 权、发展利益。
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 会发展方向的科学设想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 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 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 件”,未来社会将在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消 灭私有制的基础上,消除对立和差别,极大 地调动全体劳动者的积极性,使社会物质财 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实行 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 面的发展,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都 形成和谐的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第一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的重要性和紧迫 性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的提出
(一)和谐社会理想的理论渊源


1、中外历史上关于和谐社会的论述 孔子“和为贵”的思想;墨子“兼相爱”、“爱无 差”等的理想社会方案;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理想; 1988年1月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提出 16条以“面向21世纪”为主题的结论,其中一条是: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二千五 百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人类对生存的忧患, 只能从中华文化教育的精髓——和谐中寻找答案。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的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
1,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 五个新变化:
1)社会领域出现新矛盾。 2)经济增长面临新制约。 3)社会心理出现新变化。 4)改革攻坚出现新特点。 5)和平发展面临新环境。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利 条件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四中全会)
5,十六届六中全会

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当前,中 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存在不少影响 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保持清醒头脑,深 刻认识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 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 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 谐因素,是实现中国长远发展目标的重要保 证。
2,基本原则
1、必须把握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方向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为指导; 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发展是硬道理,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要以人为本,注重“五个统筹”,实现 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正确把握和谐社会与全面建安设小康社会 的关系 相互包含、相辅相成。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的重要意义
1,理论意义 1) 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
化,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 富和发展. 2)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 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 3)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 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5、必须注重社会公平 党必须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最 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是最紧要的和最有 决定性的因素。 6、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改革是 根本动力,稳定是前提条件。
7)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的主要动力。 8)必须坚持民主法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9)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 靠力量。
“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尊重创造的方针,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 力。”
(竞争)
(奋斗)
安定有序

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 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1)政治领域 (2)经济领域 (3)思想文化领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