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卷及答案

2020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卷及答案

2020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卷及答案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35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或书写有误的一组是()A.婆娑..(zā)坦荡如砥..(pó suō)鲜腴密匝匝B.迂.腐(yú)狼籍濒.临(bīn)旁逸斜出C.秀颀.(qí)虬枝交卸.(xiè)张目结舌D.琐屑.(xiè)辟邪俯瞰.(kàn)恹恹欲睡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托尔斯泰一直都是长相平平,鹤立鸡群....,混在人群里找都找不出来。

B.近二十年来,我们学校的面貌有了很大变化,但与先进学校相比,就黯然失...色.了。

C.这对眼睛不会放过微不足道的细节,同样也能全面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

D.我们只有学会观察生活,善于积累生活素材,写作时才能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情,不至于粗制滥造....。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众多球迷汇集到世界杯举办地,谁都不能否认这不会给当地经济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B.为改善城市生活环境,当地政府加大投入建设了多个休困公园,成为市民娱乐的新去处。

C.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的召开,增进了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的桥梁,令人瞩目。

D.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不仅在于它独到的艺术表现形式,更在于深刻的思想内涵。

5、下来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这种年轻女子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

B.清国留学生头顶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C.他总结失败的教训,把失败接起来,焊上去,作为登山用的尼龙绳子和金属梯子。

D.老信客在黑暗中睁着眼,迷迷乱乱地回想着一个个码头,一条条船只,一个个面影。

6、给下列句子排序,最合理的一项是()①要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②勤劳智慧的中华儿女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

③积极维护祖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

④祖国的领土寸土不能丢,不能被分裂侵占。

⑤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我们,要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⑥为创造更加辉煌的民族文化而尽心尽力。

A.②⑤④③①⑥ B.②⑤①⑥③④C.①⑥②⑤③④ D.②⑤③④①⑥7、古诗文默写:(1)东皋薄暮望,_________________。

《野望》(2)______________,芳草萋萋鹦鹉洲。

《黄鹤楼》(3)山随平野尽,__________________。

《渡荆门送别》(4)_________________,路远莫致之。

《庭中有奇树》(5)亭亭山上松,__________________。

《赠从弟》(6)_______________,志在千里。

《龟虽寿》(7)《钱塘湖春行》中通过写花草来表现大自然生机勃勃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

(8)请写出两句描写秋天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

(15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劳.其筋骨(________)(2)曾.益其所不能(________)(3)人恒过.(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一开始就列举了一系列由卑微到显贵的历史人物为事实论据,然后分析论证,兼之正反对比,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结论。

B.文章详略得当,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其中重点论证了“死于安乐”。

C.“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一句,从反面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D.本文从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两个方面进行论述,最后归纳总结全文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三、现代文阅读。

(30分)1、跳出地球“看”地震①2018年2月2日,我国首颗地震电磁监测卫星“张衡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张衡一号”以我国古代著名科学家张衡的名字命名,它的发射使我国在卫星地震电磁空间探测方面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②地球的板块、断层移动引发地震,同时会在地震前后带来包括地球电磁场变化等很多信息。

“张衡一号”能以标准手段对我国6级以上、全球7级以上的地震进行电磁监测,其工作原理就是通过实时监测空间电磁环境状态的变化,研究地球系统特别是电离层与其他各圈层的相互作用和效应,初步..探测地震前后电离层响应变化的信息特征及其机理,从而有效弥补了地面观测的不足。

③“张衡一号”受自然环境条件限制,在地面上,像青藏高原的极寒地区,现有的地震台网并不能完全覆盖,面积广阔的海洋也观测不到。

目前,我国对以青藏高原为主的近200万平方公里陆地缺乏地震前兆监测能力,在国境线和约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地震监测能力也几乎为零。

而跳出地球“看”地震,就能突破一些地震研究的限制,对我国及周边区域开展电离层动态实时监测和地震前兆跟踪。

④“张衡一号”不仅开辟了我国地震监测研究的新视角,成为我国构建天空地面一体化地震立体监测体系的重要里程碑。

同时它也集合了多项航天技术,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卫星电磁洁净度的控制技术。

⑤卫星本体磁性对磁场测量的“影响不确定性”须控制在0.5纳特以内,这大约相当于地球表面磁场强度的十万分之一。

为了达到这一要求,卫星平台的各个单机、系统都进行了无磁化的更改。

但在这一过程中,却面临着许多难题:比如,去掉了有磁的红外地球敏感器,整个飞行程序都要改变;再比如,无磁化要求太阳能帆板不能转动,但为了保证卫星能源供应,又必须让帆板对日。

如何找到平衡点?卫星研发团队想了很多办法,最终,科研人员打造出来的“张衡一号”卫星,其电磁洁净度达到了0.33纳特。

⑥“张衡一号”的主要载荷,是用于探测卫星轨道环境空间电场的电场探测仪。

这也是目前国际上运行在太阳同步轨道上功能配置最全的空间电场探测仪器。

⑦为了感知空间三维电场,探测仪通过伸杆向“张衡一号”本体外伸出4个传感器。

这些传感器如同灵敏的触角一般,每个传感器都能准确感知周围等离子体环境电势,灵敏度极高,可以探测到非常微小的等离子体电势变化,相当于在数千米高的巨浪浪尖,分辨一粒小水珠。

⑧在卫星内部,有着探测仪的“大脑”——信号处理单元。

这台高灵敏电子学测量设备,能把传感器探测到的微小波动细分成十几个通道,通过进一步精细处理,变成数字量,分成频谱,再传输到地面,供科学家研究。

⑨中国地震局局长郑国光表示,“张衡一号”卫星的发射和投入使用,使我国首次具备全疆域和全球三维地球物理场动态监测的技术能力,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拥有在轨运行多载荷、高精度地球物理场探测卫星的少数国家之一。

(有删改) 1.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我国在卫星探测方面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的重要标志是“张衡一号”的发射。

B.“张衡一号”能以标准手段对我国6级以上、全球7级的地震进行电磁监测。

C.帆板对日能保证太阳能帆板为“张衡一号”供应能源。

D.“张衡一号”传感器灵敏度极高,可以分辨巨浪浪尖的小水珠。

2.“张衡一号”集合的航天技术创新成果有哪些?3.第⑥⑦⑧三段顺序不能调换,为什么?4.从说明方法角度,分析第⑧段画线句子的表达作用。

5.揣摩第②段画线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初步”,品味其表达效果。

2、海棠树里的张望史铁生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

好像她们从来就在一起,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

老海棠树近房高的地方,有两条粗壮的枝丫,弯曲如一把躺椅。

小时侯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儿玩。

奶奶在树下喊:“下来,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待在上头不下来了?”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人书,用弹弓向四处射击,甚至在那儿写作业,书包挂在房檐上。

“饭也在上头吃吗?”对,在上头吃。

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我两腿攀紧树桠,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

“觉呢,也在上头睡?”没错。

四周是花香,是蜂鸣,春风拂面,是沾衣不染海棠的花雨。

奶奶常独自呆愣,目光渐渐迷茫,渐渐空荒,透过老海棠树浓密的枝叶,不知所望。

春天,老海棠树摇动着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

我记得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唠叨:“就不说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糊得多快!”我在树上东一句西一句地唱歌。

奶奶又说:“这活儿紧!”我说:“我爸我妈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破玩意儿,是您自己非要这么累!”奶奶于是不再吭声,直起腰喘口气,这当儿就又呆呆地张望——从粉白的花间,一直到无限的天空。

或者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阴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了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埋头于床单或被罩,一针一线地缝。

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劳驾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胡乱一洗了事。

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这回是我不再吭声。

奶奶洗好菜,又会有一阵子愣愣地张望。

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果实累累,落叶纷纷。

早晨,天还昏暗,奶奶就起来去扫院子,“刷拉——刷拉”,院子里的人都还在梦中。

那时,我大些了,正在插队。

从陕北回来看她。

那时奶奶已经腰弯背驼。

“刷拉刷拉”的声音把我惊醒,赶紧跑出去:“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

”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

“咳,你呀!你还不懂吗?我得劳动。

”我说:“可谁能看得见?”奶奶说:“不能那样,人家看得看不见是人家的事,我得自觉。

”这样我才明白,她为什么不让自己闲着。

她不是为挣钱,她为的是劳动。

她要用行动证明。

证明什么呢?她想着她未必不能有一天自食其力。

所有的冬天,在我的记忆里,几乎每一个冬天的晚上,奶奶都在灯下学习。

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摩擦着窗棂。

奶奶读一本《扫盲识字课本》,再后是一字一句地念报纸上的头版新闻。

我写过我最不能原谅自己的一件事: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我看也不看回答:“您学那玩意有用吗?您以为把那些东西看懂,您就真能摘掉什么帽子?”奶奶立刻不语,唯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目光都不移动。

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

但在我的印象里,奶奶的目光慢慢地离开那张报纸,离开灯光,离开我,在窗外老海棠树的影子那儿停留一下,继续离开,离开一切声响甚至一切有形,飘进黑夜,飘过星光,飘向无可慰藉的迷茫与空荒……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便随之轰然飘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围拢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阴里,张望复张望,或不断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