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新题赏析练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新题赏析练

议论文阅读新题赏析题一:阅读议论文,完成下面题目。

为“《十万个为什么》再版”捏一把汗①50年前,科普丛书《十万个为什么》横空出世,风靡数十年。

50年后,该丛书在隆重庆祝其50岁生日时,也将迎来第六次改版。

有专家称,这是一次魅力十足的“科普大事件”。

对于作为国内首套普及版的百科全书,《十万个为什么》历经五次修订,曾让几代人受益。

对于它的再版,社会公众应乐观其成,并给予足够的鼓励。

但也有一种担心在坊间弥漫:《十万个为什么》再版,能否再续原先的“传奇”?②据报道,“时代不同,孩子们的问题已经大不相同了”,这是促成《十万个为什么》再版的直接原因。

当年孩子们提得最多的问题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人是不是猴子变的”“饺子熟了为什么会浮起来”“冰棍为什么会冒白烟”……他们对身边的自然现象充满疑问;现在孩子的兴趣和知识面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深受网络和影视剧的影响,据说在征集的问题中,“我能穿越回过去吗”这个问题就出现了几百次。

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③但也应看到,正因时代不同,孩子们的理想与兴趣也发生了变化——从前问孩子“你有什么理想”,十有八九会说要做科学家,但今天再去问,多数会说“我长大要当老板”。

整个社会氛围变了,科普市场已显疲软之态,书店里的科普读物销售不理想可兹佐证。

如今发行第六版,究竟是能创造曾经的辉煌,还是会陷入落寞,恐怕不难预料。

④正因时代变了,孩子们获取科普知识的渠道可谓多多。

有专家指出,《十万个为什么》当年之所以辉煌,成为老幼咸宜的科学宝库,缘于那些年信息闭塞、科普内容匮乏和形式呆板,也缘于经济短缺和一定程度的“书荒”。

而如今,已不是靠一本热门科普书就能“打天下”的时代,再加之科学内容早已铺天盖地,让人们的科普神经不再敏感。

网络互动如此发达,有问题上网搜,何需《十万个为什么》慢慢作答?⑤也因时代不同了,在市场盈利难、作者队伍浮躁而青黄不接、专职写手不能糊口等现实情况下,自然难出精品或经典。

而在《十万个为什么》初版时的审稿人名单上,却是一连串闪光的名字:李四光、竺可桢、华罗庚、茅以升、苏步青……这些上世纪60年代我国科学界最负盛名的大家,亲自为它撰稿、审定,把对科技事业的发展和对青少年成长的殷切希望,都倾注在了这套书里。

据说当年光琢磨一个书名,就用了半年,大家都离开象牙塔,深入生活,贴近百姓,捕捉实际生活中的“为什么”。

如今,能否如此倡导“大家写小文章”、且慢功出细活呢?⑥据说,该书再版的另一原因,是市场上各种版本的《十万个为什么》良莠不齐,迫切需要一个权威、全新的版本。

据统计,从该书初版至今,市场已有上千种同名版本,但内容大同小异。

《十万个为什么》被盗版、被仿冒,已在部分读者中失去公信力,民间已有“《十万个为什么》老了”、“应该被淘汰了”的微辞。

⑦经典能够重现,自然是好事,我们有理由期待质量更高的科普成果问世。

在海量信息的网络时代,新版《十万个为什么》好似一叶扁舟,能驶向成功的彼岸吗?1、概括归纳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第③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一种说明其作用。

3、“如今,能否如此倡导‘大家写小文章’、且慢功出细活呢”一句里的“大家”是什么意思?把“大家”改成“所有人”行不行?题二:阅读议论文,完成下面题目。

儒雅之风①《法言·君子》中说:“通天地之人曰儒。

”儒雅,既是生活的积累,更是人生的态度。

当今社会,尤需儒雅之风。

②儒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曾经的最高赞赏。

读书人,多儒雅。

才高八斗、出口成章的曹子建,潇洒飘逸、斗酒诗百篇的李太白,才思敏捷、风流倜傥的苏东坡,都曾让人无限神往。

军旅战将,同时饱学诗书,则称儒将。

古有秉烛夜读《春秋》的关云长,“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周公瑾;今有“弯弓射日到江南,终夜喧呼敌胆寒”的陈毅元帅,“自信挥戈能退日,河山依旧战旗红”的朱总司令等等。

学识不凡的老板,称儒商。

海尔集团的老总张瑞敏,就是其中翘楚,他把海尔集团打造成了一个既有丰厚利润,又有浓郁文化氛围的现代化大企业。

演艺圈里也有不少儒雅的演员,喜欢读书,学养深厚,称“儒伶”,诸如梅兰芳、孙道临、于是之……③现今,在这激荡时代有些失重的国人身上,儒雅显得愈加稀缺。

人们总说,中国是“衣冠上国”“礼仪之邦”。

其实,有不少人举止失当,而且这种失当已经到了令人熟视无睹的地步。

随地吐痰、不讲秩序、无视公德、大声喧哗……④官员儒雅似应正常,但在现实生活当中,好像儒雅的公仆还不太多。

温家宝在2004年人大记者招待会上的儒雅风度,堪称楷模。

他面对各国记者,引经据典,侃侃而谈,诗词典故,信手拈来,妙语连珠,风度儒雅,令人倾倒。

温家宝为什么有这样的渊博学识和儒雅风度?答案其实很简单,正如他在接受美国《华盛顿邮报》总编采访时说的那样:“我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读书伴随着我的整个生活。

”⑤看来,那些钦佩温家宝儒雅风度的官员,那些举止失当的国人,要想使自己也变得儒雅起来,唯一的办法就是多多读书。

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这个道理。

儒雅之人,能把传统文化中的诗词、典故、格言,巧妙运用于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当中,素养之深厚,情感之细腻,爱心之深沉,听者为之动心,为之魂牵,让升腾的美好情愫迅速撞击听者的心灵,让感动的涟漪缓缓扩散。

儒雅的表达方式,已经被看作是有文化有礼仪的表现,是做人的高境界。

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一个社会,如果全民酷爱阅读,就会儒雅之风盛行,这对于提高文明程度,净化社会风气,都是大有裨益的。

——摘自《做人与处世》1、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2、本文是针对什么现象发表议论的?3、文中第②段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题三:阅读《要对你的相貌负责》,完成小题。

要对你的相貌负责①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做“相由心生”。

国外有一句至理名言是:“一个人要对他四十岁以后的相貌负责。

”就是说,人的相貌除了先天的遗传,更重要的是后天的修行。

表情是心的折射,经常的表情会影响一个人的容颜。

所以,养颜必先养心。

②养心,首先要不断学习。

因为当你在学习的时候,你的心境是单纯的,你的神态是认真好奇的,而经常的好奇与单纯,又会引导你的身心接近年轻人的外形和内心。

读书是女人最好的美容剂,林徽因、冰心、琼瑶的美莫不如是,一个没有书卷气的女人也许“漂亮”,但决不会美丽;经常欣赏或参与艺术是另一种学习,可以陶冶性情、净化心灵,你的举手投足之间自然会有一种文化与艺术的气韵,人才会高雅。

③养心还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要铭恩忘仇做好事,因为总把别人往坏处想的人绝不会快乐。

当你在嫉妒、诽谤、埋怨、挖苦别人的时候,你的心境绝对不会是明朗的,你的表情也会跟着丑陋起来。

而经常的丑陋,会定格在你原本端庄的容颜上。

所以,受助不能忘,施恩不图报;以律人之心律己,以恕己之心恕人。

心怀善意和感激,多帮助别人,我们就会为自己拥有那么多好朋友而快乐。

千万不要因贬损别人而弄坏了自己的心境、狰狞了自己的面目。

此外,不要和喜欢搬弄是非、嫉妒诽谤别人的人在一起,否则不是被小人的谗言坏了心情,就是不知不觉地像了小人。

④美国著名影星奥黛丽•赫本,我们都曾一睹她在《罗马假日》里的年轻芳姿,可是你们见过她60岁时的姿容么?端庄、纯善、袅袅婷婷,美得像一幅画里的圣母。

因为她几十年来一直保持阅读的习惯、一直接受高雅艺术的熏陶、一直向慈善机构捐款、一直向困难的人们伸出援助的手!⑤珍珠粉和面膜也许能光滑我们的肌肤、抹平我们的皱纹,但是假如我们的心境不平和、修养没提高,那么我们的容颜就像《聊斋》里的“画皮”,就像一个虽没有皱纹却内心已烂的水果。

⑥快乐地迎接每一个早晨,友善地向周围的亲人和同事粲然地微笑,无论遇到多大的误解和不公,只要保持心中的高贵,那么即使我们满头白发、一脸菊花,也依然美丽年轻。

1、作者在文中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②段的论证过程。

3、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句。

4、在我们初中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一些“因学习而美丽”的正面事例,请选取一例加以概述。

(30字以内)题四: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生命的三分之一①一个人的生命究竟有多大意义,这有什么标准可以衡量吗?提出一个绝对的标准当然很困难;但是,大体上看一个人对待生命的态度是否严肃认真,看他对待劳动、工作等的态度如何,也就不难对这个人的存在意义做出适当的估计了。

②古来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很严肃地对待自己的生命,当他活着一天,总要尽量多劳动、多工作、多学习,不肯虚度年华,不让时间白白地浪费掉。

我国历代的劳动人民以及大政治家、大思想家等都莫不如此。

③班固写的《汉书食货志》上有下面的记载:“冬,民既入;妇人同巷,相从夜绩,女工一月得四十五日。

”④这几句读起来很奇怪,怎么一月能有四十五天呢?再看原文底下颜师古做了注解,他说:“一月之中,又得夜半为十五日,共四十五日。

”⑤这就很清楚了。

原来我国的古人不但比西方各国的人更早地懂得科学地、合理地计算劳动日,而且我们的古人老早就知道对于日班和夜班的计算方法。

⑥一个月本来只有三十天,古人把每个夜晚的时间算做半日,就多了十五天。

从这个意义上说来,夜晚的时间实际上不就等于生命的三分之一吗?⑦对于这三分之一的生命,不但历代的劳动人民如此重视,而且有许多大政治家也十分重视。

班固在《汉书刑法志》里还写道:⑧“秦始皇躬操文墨,昼断狱,夜理书。

”⑨有的人一听说秦始皇就不喜欢他,其实秦始皇毕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人物,班固对他也还有一些公平的评价。

这里写的是秦始皇在夜间看书学习的情形。

⑩据刘向的《说苑》所载,春秋战国时有许多国君都很注意学习。

如:⑪“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秉烛乎?”⑫在这里,师旷劝七十岁的晋平公点灯夜读,拼命抢时间,争取这三分之一的生命不至于继续浪费,这种精神多么可贵啊!⑬《北史吕思礼传》记述这个北周大政治家生平勤学的情形是:⑭“虽务兼军国,而手不释卷。

昼理政事,夜即读书,令苍头执烛,烛烬夜有数升。

”⑮光是烛灰一夜就有几升之多,可见他夜读何等勤奋了。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⑯为什么古人对于夜晚的时间都这样重视,不肯轻轻放过呢?我认为这就是他们对待自己生命的三分之一的严肃认真态度,这正是我们所应该学习的。

⑰我之所以想利用夜晚的时间,向读者同志们做这样的谈话,目的也不过是要引起大家注意珍惜这三分之一的生命,使大家在整天的劳动、工作以后,以轻松的心情,领略一些古今有用的知识而已。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从原文中找)2、文章第②段、第⑦段与第⑰段在结构上各起什么作用?3、这段文字在论证时颇具特色:每一个论据都引自古籍,同时又是一个具体的事例,这样将论据与论据相结合,使得论述过程,大大增强了议论文的。

4、第⑯段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5、本文选自《燕山夜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