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主要内容发布日期:2014-09-25 访问次数:8028字号:[ 大中小]《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主要内容一.重新确定贵阳市城市性质按照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总体要求,根据城市定位的普遍规律以及贵阳市的主导特征、比较优势,贵阳市城市定位应遵循唯一性原则、认同性原则、美誉性原则和导向性原则,确定贵阳市的城市性质为:贵州省省会西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之一全国重要的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城市二.加强城乡统筹,提高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1.城乡统筹发展目标以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为目标,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引导人口、产业、用地向城镇集中,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以及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统一。
2.城乡统筹策略(1)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镇支持农村”的战略,制定合理的产业发展政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形成城乡有机联系的产业链;加快建立面向“三农”、适当倾斜的公共财政政策;充分利用城市经济、科教、文化、卫生、人才等资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
(2)制定分类指导的发展规划和政策。
针对城镇不同的基础条件、资源状况和发展水平,引导和鼓励经济联系紧密、资源互补的城镇进行协作和联动发展,形成重点镇带动一般镇、近郊镇带动边远镇、小城镇带动农村的发展格局。
(3)改革公共服务体制,建立优质、高效的城乡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网络,逐步完善通讯、电力、广播电视、文教以及乡村道路、人畜饮水、农村沼气、水利灌溉等农村生产生活设施,把城市文明带到农村,支持和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4)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养老保险、最低保障、社会救助等公共福利制度,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三.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合理调整用地布局中心城区空间布局结构由“众星捧月”调整为“一城三带多组团、山水林城相融合”。
突出“山中有城、城中有山;城在林中、林在城中;湖水相伴、绿带环抱”的城市特色。
将金阳新区与老城、小河等区域连片发展,共同构成城市核心,同步推进老城区改造与新区建设。
建设用地约300平方公里(若以国土口径统计,建设用地289.86平方公里),聚集人口约320万。
(1)一城(主城):以老城区、金阳新区共同构成城市核心,连片发展小河、二戈寨、三桥马王庙、白云等区域,实现城市紧凑、集约发展。
主城建设用地约204平方公里,聚集人口约237万。
(2)三带:将百花山脉、黔灵山脉及南岳山脉作为城市建设用地隔离绿化带及生态缓冲区,体现“山中有城、城中有山”的布局特色,充分发挥山体绿化对过滤空气、防护污染、调节城市温度、美化城市环境的作用。
(3)多组团:顺应城市自然地形特征,因地制宜的在主城周边布局4个相对独立的功能组团,即主城北部的高新区组团,南部的花溪组团,东部的龙洞堡组团,东北部的新天组团。
主城周边组团建设用地约96平方公里,集聚人口约83万。
(4)严格保护百花湖、阿哈水库、花溪水库、松柏山水库、渔洞峡水库等城市饮用水源安全,同时加强对南明河、市西河、贯城河、鱼梁河、麦架河、黔灵湖、观山湖等河湖水系的生态环境修复和绿化景观环境营造,在城市内部构筑多条“水清、岸绿、景美”的滨水绿化景观走廊。
(5)在城市各功能组团之间,结合花溪城市湿地公园、黔灵山公园、长坡岭森林公园、贵阳市森林公园、鹿冲关森林公园、阿哈水库、百花湖等若干大型城市公共开敞空间,形成城市重要生态战略点,避免城市建设过于连片发展,保护城市山水林城相融合的生态格局。
(6)加强以环城林带为主的森林资源、野生动植物及绿地资源的保护、建设和利用,实现城市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景观优美、空气清新的环境建设目标。
四.完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1.完善市域交通体系(1)综合交通发展目标立足实现生态文明城市发展目标,与西南地区交通枢纽、西部中心城市定位相适应,构建以铁路、公路、航空运输为龙头,以水运为重要补充,实现区域交通运输便捷、枢纽设施布局合理、交通科技现代化、多种运输方式相协调、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2)铁路依据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配合建设贵阳至广州、贵阳至成都、贵阳至长沙、贵阳至昆明客运专线和贵阳至重庆快速铁路。
市域快速铁路网由“一环一射两联线”构成。
一环:环城快速铁路,全长133公里,共设置13个主要车站;一射:贵阳东—开阳快速铁路;两联线:久长—永温,林歹—织金。
新建贵阳火车北站、贵阳火车东站,扩建贵阳南站编组站、改貌货运站,建设完善清镇、将军山、扎佐、都拉营、西站、谷立等货运站,优化完善贵阳铁路枢纽布局,提高市域铁路客、货运输能力。
(3)公路以贵州省“六横、七纵、八联”的公路网发展战略为指导,贵阳城市经济圈交通建设为目标,高等级公路、国道干线为骨架,省(县、乡)道为联系,在市域构建“一环、两横、九射线”的安全、便捷、高效的市域快速公路网体系。
一环:贵阳环城高速公路(东北环线—西南环线—南环线);两横:黔西—瓮安(贵阳城市经济圈环北段),修文—福泉;九射线:贵新(贵阳—新寨)、贵广(贵阳—广州)、贵惠(贵阳—惠水)、贵黄(贵阳—黄果树)、厦蓉(贵阳—成都)、贵黔(贵阳—黔西)、贵毕(贵阳—毕节)、贵遵(贵阳—重庆)、贵开(贵阳—开阳—遵义)等高速公路。
(4)航空加快龙洞堡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配套完善相关服务设施,开辟中远程国际航线,拓展航空客源,打造西南一流航空窗口,推动城市对外开放;建设龙洞堡国际机场集疏通道,提高机场的服务能力和辐射能力。
(5)内河航运大力整治乌江航道,建设开阳港、息烽港,提高乌江进入长江的通航能力;加快码头、道路等航运配套设施建设。
2.完善中心城区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及路网骨架(1)航空:推进龙洞堡国际机场的改扩建工程,至2020年,龙洞堡国际机场年客运量1550万人次,货运量22万吨。
(2)铁路:大力推进贵阳铁路枢纽建设,枢纽场站由“一个编组站、三个客运站、若干货运站”组成,包括南站编组站,贵阳火车站、贵阳火车北站、贵阳火车东站,货运站为贵阳西站、改貌、都拉营、将军山、谷立等,至2020年,贵阳铁路年客运量3500万人次,货运量3000万吨,编组能力20000辆/日。
(3)公路:公路枢纽场站由“七个客运站、七个货运站”组成,在金阳将军山新建贵阳汽车客运西站,在新天、龙洞堡、花溪分别建设客运北站、东站和南站;调整现状客车站和二客站功能为旅游客运和公交换乘站;结合贵阳火车北站综合客运枢纽建设旅游客运站;新建或扩建将军山货运站(将军山物流中心)、龙洞堡货运站(龙洞堡物流中心)、三桥货运站(三桥物流中心)、改貌货运站(改貌集装箱物流中心)、沙文货运站(沙文高新产业物流中心)、都拉营货运站(都拉物流中心)、竹林货运站(竹林物流中心),至2020年,贵阳公路年客运量45000万人次,货运量12000万吨。
(4)城市道路骨干路网系统通过对中心城区道路网的优化调整,建设完善“一横、一纵、一环”的路网主骨架和“三条环路十六条射线”的骨干路网系统。
“一横、一纵、一环”:一横:北京西路—北京路—北京东路;一纵:甲秀北路—甲秀中路—甲秀南路—迎宾路;一环(环城高速公路):东北环线—西南环线—南环线。
“三条环路十六条射线”:一环路:蟠桃宫—宝山北路—北京路—枣山路—浣沙路—解放路—宝山南路—蟠桃宫;二环路:三桥—改茶路—贵黄路东段—南二环—富源路—东二环—北二环—贵遵路南段—三桥;三环路(环城高速公路):东北环线—西南环线—南环线;十六条射线:贵黄路艺校至金华段、北京西路、观山路、黔灵山路、金朱路、甲秀北路、盐沙路、新天大道、北京东路、汤粑关路、机场路、东站路、富源路、桐荫路、花溪大道、甲秀南路。
五.提升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1.城乡供水工程(1)优化现有水利工程的服务功能,合理利用水资源,以黔中水利枢纽工程为龙头,统筹水资源配置,立足开发利用本地区水资源,建立质优、面广、量足、安全的城乡供水体系。
(2)至2020年,全市城镇人均综合用水量450—500升/人•日,城镇自来水供水能力约200万立方米/日,自来水普及率100%,全市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5%以上。
2.城乡排水工程(1)贯彻“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指导方针,加快城镇雨、污分流制排水系统的建设,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及污水再生利用设施的建设,加强河湖水系综合治理和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力度,逐步改善水生态环境,实现水体的良性循环。
(2)至2020年,全市污废水排放总量6.93亿立方米,其中中心城区4.41亿立方米;市域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城镇生活污水再生利用率达到30%以上。
3.城乡电力工程至2020年,全市用电量约为420亿千瓦时,最高供电负荷约为6773兆瓦;加快输变电项目的建设,市域新建500千伏变电站3座、220千伏变电站24座;加快市域500千伏环网建设,实现市域220千伏电网全覆盖,构建安全、高效的电力网络体系。
4.城乡信息工程(1)贯彻建设信息化城市的总体要求,完善通信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三网融合的进程,满足运营商平等竞争和各类信息业发展需求。
(2)至2020年,全市固定电话普及率14%左右,移动电话普及率不低于130%,互联网用户普及率不低于50%,有线电视住宅用户入户率达到90%。
5.城乡燃气工程(1)积极开拓新气源,扩大供气能力,优化燃气气源结构;积极争取得到国家对气源开拓的支持,引入管道天然气,同时加强与其他省份及地区之间的能源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能源供应基地,加快市域燃气输配系统的规划建设,增强城市燃气供应保障;提高管道气化率,拓宽燃气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形成以天然气、焦炉煤气为主,煤层气、液化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等为辅的城镇燃气供应模式。
(2)至2020年,贵阳市中心城区燃气气化率达到95%,其中管道气化率高于90%;一市三县城市燃气气化率高于85%,其中管道气化率达到60—75%。
城市基本实现燃气化,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改善城市大气环境。
六.完善住房保障规划,实施“住有所居”民生行动计划1.进一步建立健全城市廉租住房制度,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住房制度。
2.根据住房建设规划,在土地供应计划中落实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并予以优先安排。
3.积极探索市场化途径,发展保障性住房。
普通商品住房项目,必须按一定比例配建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或公共租赁性住房,由市、区住房保障部门统一收购后,用于保障性住房安排。
4.在位于老城区边缘、人口较密集、公共交通便利的区域,选择部分商品住房用地,在土地使用权出让时,明确项目中住宅建筑总面积的一定比例住房提供给政府作为公共租赁住房。
5.按照政府主导、政策扶持、市场运作、居民参与的方式,加快进行成片危旧房改造工作,使困难住户的住房得到妥善解决,住房质量、小区环境、配套设施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