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度陈仓成语故事原文汉元年公元前206年正月,项羽恃强凌弱,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统辖梁、楚九郡,他“计功割地”,分封了18位诸侯王。
并违背楚怀王“谁先攻入关中,谁就做关中王”的约定,把刘邦分封到偏僻荒凉的巴蜀,称为汉王。
而把实际的关中之地一分为三,封给了秦的三个降将,用以遏制刘邦北上。
刘邦心中十分怨恨,想率兵攻击项羽,后经萧何、张良一再劝阻,这才决定暂且隐忍不发。
天下分封已定,张良打算离开刘邦回韩国再事韩王成。
刘邦赐金百镒,珠二斗。
而张良把金珠悉数转赠给项伯,使他再为汉王请求加封汉中地区。
项伯见利忘义,立即前去说服项羽。
这样,刘邦建都南郑今陕西南郑县东北,占据了秦岭以南巴、蜀、汉中三郡之地。
同年七月,张良送刘邦到褒中今陕西褒城。
此处群山环抱,沿途都是悬崖峭壁,只有栈道凌空高架,以度行人,别无他途。
张良观察地势,建议刘邦待汉军过后,全部烧毁入蜀的栈道,表示无东顾之意,以消除项羽的猜忌,同时也可防备他人的袭击。
这样,就可以乘机养精蓄锐,等待时机,再展宏图了。
刘邦依计而行,烧掉了沿途的栈道。
张良此计,可谓用心良苦,它为刘邦的巩固发展和日后东进,取得了重要的保证。
刘邦入汉中后,励精图治,积极休整。
同年八月,刘邦用大将韩信之谋,避开雍王章邯的正面防御,乘机从故道“暗渡陈仓”今陕西宝鸡,从侧面出其不意地打败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一举平定三秦,夺取了关中宝地。
略定三秦,刘邦倚据富饶、形胜的关中地区,便可以与项羽逐鹿天下了。
一个“明修”,一个“暗渡”,张、韩携手,珠联璧合,成为历史上的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
相关知识出处元·尚仲贤《气英布》第一折:“孤家用韩信之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攻完三秦,劫取五国。
”注解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
亦比喻暗中进行活动。
陈仓,古县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为通向汉中的交通孔道。
解析在说到,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许多人,常常有这样一种印象,那就是,章邯看到刘邦派人修栈道,于是就派人在相关地区防守,却没有想到刘邦会从陈仓出兵。
在这种背景下,章邯很快被刘邦打败了。
其实,这一切,只是我们的想象。
人们之所以愿意这样想象,无非是为了满足自己廉价的优越感。
因为,看到此情此景,人们难免会觉得,自己比章邯聪明多了。
其实呢?随便找一个初中生,坐在章邯的位置上,都会想到,刘邦虽然在修栈道,但是并不证明,刘邦一定会从这条线路出蜀。
因为,声东击西。
这是最简单的策略。
章邯是一个曾统帅几十万大军,称雄一时的统帅,如果连这种一加一等于二的问题,都整不明白。
那不只证明章邯是个傻子,更证明当时的人都是傻子。
因为,章邯连个声东击西的道理都整不明白;却能称雄一时。
这不真成了,世上都是傻子,遂让章邯可以称雄一时了。
所以,面对此情此景,人们自然很容易觉得,如果自己穿越回当时,就能改写历史。
其实,当时的章邯,肯定会想到,刘邦有可能会从陈仓一线出蜀。
问题是,章邯知道刘邦有可能从陈仓一线出蜀,有什么用呢?说得具体点,就算章邯知道,刘邦有可能会从陈仓一线出蜀,又有什么用呢?一切是显然的,如果章邯因为这个原因,就把军事主力调到陈仓,那章邯就成了傻子。
因为,刘邦有可能从陈仓一线出蜀本身,就等于在说,刘邦也可能从其它地方出蜀。
就好像在玩剪刀、石头、布时,我知道对方可能会出剪刀,本身就证明,对方也有可能会出石头或布。
表面上,只要章邯聪明一点,就可以有效的应对刘邦;其实呢?说了个容易!比如,《三国演义》中,曹操率军逃到一个三岔路口前。
前面的两条道,一条是大道,一条是小道也就是华容道,大道任何异状也没有,小道也就是华容道上可以看到一些烟雾。
你说,诸葛亮的伏兵,会埋伏在大道,还是埋伏在小道?简单的思考,诸葛亮的伏兵,自然是埋伏在小道。
因为,小道上没有人,怎么会有烟雾呢?再往深了思考,诸葛亮的伏兵,其实是埋伏在大道上,因为,诸葛亮如果真把军队埋伏在小道,他一定会做好保密工作,换而言之,他绝不会让你看到那些烟雾的。
所以,小道上有烟雾,恰恰证明,小道上没有伏兵。
曹操非常自信的认为,诸葛亮的伏兵不会设在小道上。
于是,就率军从小道上走了,结果呢?还真的遇到了伏兵。
曹操思考问题的方法有问题吗?没有!但是,结果呢?显然他预测错误了。
因为,用兵之道,虚虚实实,实实虚虚,虽然只有两种变化,却可以变化出无穷种可能。
比如,站在曹操的角度思考伏兵要以在哪条路上,并不在于他的逻辑多么可靠,而是在于他能不能摸透诸葛亮的心思。
问题是,对方的心思,是很难摸透的。
虽然这只是一个演义故事。
但是,人们在现实判断时,经常会遇到类似的问题。
就好像,两个人在玩剪刀、石头、布。
在出拳前,对方告诉你,“我要出石头”,你应该出什么呢?表面上很简单,他出石头,你出布,你肯定就赢了。
问题是,除了傻子,谁敢这样想问题呢?对方出拳前,告诉你他会出石头,他就一定会出石头!敢这样想问题的人,不是傻子,又是什么人?当然了,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想问题?比如,对方说要出石头,那他肯定不会出石头。
他这样说,只是为了骗你出布,然后他出剪刀,他就赢了。
所以,你只要出石头,就可以赢了他。
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有道理没有?好像很有道理。
问题是,如果你真的这样思考问题,十有八九会输的。
其实,刘邦与章邯当时玩的游戏,就是这种看似简单,实际上一点也不简单的游戏。
我们处于章邯的角度,看看章邯会怎样分析刘邦的出兵路线?听到刘邦要打出蜀中的消息,章邯必须得判断一个问题。
那就是,刘邦会从哪条道出兵?因为,用兵的基本原则,就是在具体战场上集中优势兵力。
如果,章邯可以判断出刘邦的进军路线,就可以把军事主力,调到刘邦的主攻地点。
到时,刘邦就无法拥有兵力上的优势了。
如果,章邯无法判断出刘邦的进军路线,刘邦的军队,就有机会在章邯预想不到的地方出然出现。
如果是这样,刘邦自然会在这个具体的战场上,拥有绝对的优势兵力。
现在的问题是,章邯如何判断刘邦,从哪条路线进军呢?这个问题,表面上很简单,实际上非常复杂。
因为,一切就如玩剪刀、石、布的游戏一样。
你想猜到对方想怎样出拳,那是难之又难的事。
现在,处于章邯的位置,他肯定会让下属,去分析刘邦会选择的进军路线。
如果有一个下属对章邯说,刘邦肯定会从栈道子午路出兵,因为这些天,刘邦一直忙着修栈道。
章邯自然会反问他了。
你可以肯定、确定?一切是显然的,刘邦这些天修栈道,与他一定会从栈道出兵,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就好像,在玩剪刀、石头、布时,对方告诉你,他会出石头,他就一定会出石头吗?显然不是的。
因为声东击西,是最简单的军事策略。
看到章邯这样发出疑问。
自然会有人这样说了。
按理说,刘邦肯定会隐蔽自己的进军路线,所以,刘邦这样大张旗鼓的修栈道,恰恰证明,刘邦肯定不会从栈道出兵。
章邯自然还会反问他了。
你可以肯定、确定?一切是显然的,刘邦大张旗鼓的修栈道,与他一定会从别的地方出兵,并没有必然联系。
就好像,在玩剪刀、石头、布时,对方告诉你,他会出石头,并不意味着,他肯定不会出石头。
因为,虚虚实实,这也是最基本的军事策略。
我想,章邯在做完这种最简单的分析后。
肯定会把军事地图挂在墙上,与大家一块分析,或是坐在沙盘前,与大家一块分析。
总而言之,你说刘邦会从哪条路线出兵呢?如果看着地图或沙盘,有个下属指着一条道说。
这条道,行军太过困难,而且离刘邦的后勤供应地点太远,所以,刘邦肯定不会从这条路出兵。
章邯依然会反问他,你可以确定、肯定?因为,很有可能,刘邦就是抓住我们这种心理,要从这条道出兵,打我们措手不及。
历史上,类似的军事行动,那是多的去了。
现在,章邯只能对一个非常优秀的下属说:“如果你是刘邦,我会选择从哪条路出兵呢?”这个下属,也许会指着一条道,对章邯说,“我会选择这条道。
但是,我会这样选择。
刘邦会不会这样选择,我实在无法确定。
”“而且,我在进军过程中,肯定会进行一系列的佯攻,让你无法判断我的真正进兵路线;更主要的是,当我确定,我计划的进军路线,已被你重重设防,我也会临时改变行军路线的。
”是的,任何一条道,都不能不防。
因为,你觉得敌人最不可能出兵的地方,也许就是敌人要出兵的地方。
问题是,你认为敌人最有可能出兵的地方,那敌人自然更有可能从这里出兵了。
关键是,整个军事行动都是不断变化中,在战争开始后,敌人也会根据我们的变化,而临时改变自己的行军路线。
这样一分析,章邯应该如何布防呢?汉军要重新回到关中,就必须穿越秦岭,秦岭山脉上有四条山谷可以通行,从东向西,依次为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散关道陈仓道。
再往西就是祁山道,祁山道也能走,但是要先去绕道陇西再转陇山六盘山入关中。
相关地理,我不太熟悉,所以这一段摘自color_wolf网友的你是章邯,会如何阻止汉国出蜀呢?一共有五条道,都可以入关。
你永远也无法确切知道,刘邦会选择从哪条路进军。
最保守的方法,自然是平均分配兵力。
换而言之,容易防守的地方,少配备一些兵力,比较难防守的地方,多配备一些兵力。
这种方法,最大的好处,就是绝不会让汉军打个措手不及。
但是,最大的坏处,就是会让章邯的军队,分散成五路。
到时,章邯虽然在总兵力上优于刘邦,但是,在具体战场上,都有可能面临兵力不足的问题。
最冒险的方法,自然就是重点防御,只要我们能确定刘邦的进攻路线,就把军事主力调到相关地点,先行设防,一举歼灭汉军主力。
现在的问题,章邯如何确定刘邦的进军路线?更主要的是,章邯真敢这样冒险争胜负吗?不要说在此时了。
就是当陈仓的部队,用狼烟一类的信号,向章邯发出求救信号时,章邯可以断定汉军的主攻路线吗?估计也不能!因为,这有可能是汉军的奇兵在行动,而行动的目的,就是要调虎离山,配合自己军事主力行动。
如果章邯的军事主力,就这样被汉军调动了,那章邯也太单纯了。
我写这些,只是希望大家知道,章邯的失败,并不是简单的因为,章邯没有想到汉军会玩“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把戏。
而是因为,章邯想到了这一点,也没有太大的意义。
因为,与此相关展开的一系列博弈,那是非常复杂的。
对此,我们只要看一下,现代军事史上,著名的诺曼底登陆战就可以了。
盟军这场成功的登陆战。
如果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去说,那就是“明攻加莱,暗渡诺曼底”。
事实上,德军统帅部一直都在分析盟军会从哪里登陆。
但是,他们一直都没有判断出盟军的真正登陆地点。
甚至,诺曼底登陆战开始后,德军还在判断,盟军是不是真的计划从诺曼底登陆?因为,这很有可能只是盟军的大规模佯攻,而所有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德军把加莱一线的德军向诺曼底调动。
所以刘邦出蜀时,整个战争的精彩之处。
绝不在于汉军想到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因为,这种战略、战术本身,只是小儿科的东西。
因为,他无非是声东击西的一个具体版本。
事实上,随便拿一个初中生甚至小学生坐在韩信的位置上,也会想到这一招的。
因为,小朋友在玩各种对抗性的游戏时,不用人教,也会懂得迷惑对方,隐藏自己的进攻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