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1、宏观经济学研究的目标有哪些? 答: ( 1) 、经济增长。
( 2) 、充分就业。
( 3) 、物价稳定。
( 4) 、国际收支
平衡。
2、宏观经济以下各目标是怎样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 1) 实现充分就业。
⏹( 2) 保持物价稳定。
⏹( 3) 经济增长
答: ( 1) 实现充分就业: 经济增长但物价不稳定。
( 2) 保持物价稳定: 经济增长缓慢、就业不充分。
( 3) 经济增长: 有利于充分就业不利于物价稳定。
( 4) 国际收支平衡: 对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也有影响。
十一章
1,理解概念:
●最终产品: 是指在全社会范围内不再加工和转售, 最后直接供
消费和使用的产品和劳务。
●中间产品: 是指在全社会范围内需要再加工和转售才能供消费
和使用的产品和劳务。
●国民生产总值( GNP) : 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 国民) 在
一定时期内生产出来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国内生产总值( GDP) : 在一个国家领土上某一时期( 一般为一
季度或一年) 内生产出来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国民生产净值( NNP) : 亦称国民净产值, 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
期内(一般为一年)新增加的价值, 等于国民生产总值中扣除当年消耗掉的资本(折旧)后的价值余额。
NNP=GNP-折旧。
●国内生产净值( NDP) : NDP=GDP-折旧。
2,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答: 国内生产总值( GDP ) : 在一个国家领土上某一时期( 一般为一季度或一年) 内生产出来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国民生产总值( GNP ) : 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 国民) 在一定时期内生产出来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联系: 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外国居民在国内的产值+本国在国外的居民的产值。
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总值(GNP)—本国在国外的居民的产值+外国居民在国内的产值。
区别: GDP国土原则: 凡在本国领土上所创造的收入, 不论是否本国国民创造。
GNP国民原则: 凡是本国国民( 指常住居民、包括本国公民以及常住外国但未加入外国国籍的居民) 所创造的收入, 不论生产是否在国内。
3,计算国内( 民) 生产总值支出法和收入法各包含哪些内容?
支出法:
● 定义: 又叫最终产品法, 是从产品使用的角度出发, 把一年
内购买最终产品和劳务所支出的货币加总起来计算国民生产总值的方法。
● 原理: 因为所有这些产出和 服务都是提供给市场的, 市场
上的需求者 ( 家庭、 企业、 政府和国外购买者) 购买 这 些产出时都会有支出, 因此我们能够从总支出的角度测算GDP 。
● 支出法测算GDP 四大类支出: 消费支出( C) 投资支出( I )
政府对商品和服务的购买( G) 净出口( NX)
● 支出法测算GDP 方法: NX G I C GDP +++==居民买+企业买+政
府买+外国买
收入法:
● 定义: 它是从收入的角度出发, 把参与生产产品与提供劳务的
各种生产要素(土地、 劳动、 资本和企业家才能等)所获得的各种收入加总起来计算的方法。
要素收入法也叫成本法、 所得法或要素支付法。
● 五大类收入——国民收入( NI) : 1劳动者收入2 所有者收入
3 个人的租金收入
4 公5司利润利息净额 调整因素( 企业间接税, 折旧) 五项收入中, 折旧总是被扣除的项目, 因此需要重新加上。
GNP=NNP+折旧
4, 国民收入核算的意义: 1、 国民收入核算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
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发展水平。
2、国民收入统计资料有助于研究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政府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缺陷,1、国民收入核算指标( 以GDP为例) 不可能完全准确反映社会总产出水平和经济发展状况——指标失灵。
原因: 常常存在虚高和虚低现象。
( 1) .非市场经济活动的社会产出未计入GDP——虚低。
( 2) 、 GDP数值因法律制度不同而改变大小。
2、有时候GDP的增加并不表示财富增加或同幅度增加。
灾害与破坏会引起GDP增加——这就是GDP的悖谬之处。
3、有时候GDP的增加并不意味着国民生活水平同幅度提高, 国内生产总值GDP反映不出人们精神上的满足, 反映不出社会上产品分配的情况及其对社会福利的影响。
4、 GDP的国际比较极其困难
正确认识国民收入指标体系: 以GDP为代表的国民收入指标体系存在以上诸多缺陷, 不能完全准确地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在一定时期的产出水平; 尽管如此但当前为止没有哪个指标体系能够比它更好地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在一定时期的产出水平和经济发展状况, 它为世界各国广泛采用。
十三章
1理解概念
货币: 货币是能够被普遍接受的充当交易媒介的任何一种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