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的风骚
中国古琴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世界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主要由弦与木质共鸣器发音,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20世纪初才被称作“古琴”。
古琴作为一个古老的乐器,其音苍老、清亮、浑厚、圆润、古朴。
人说琴的“四善”(苍、松、脆、滑)和“九德”(奇、古、透、润、静、圆、匀、清、芳)则是古人对古琴音色的总结。
早在孔子时代,琴就成为文人的必修乐器,而且成为四艺之首,古琴很早就成为中国文化和理想人格的象征。
关于它的创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和“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之说。
古琴艺术在中国音乐史、美学史、社会文化史、思想史等方面具有广泛影响,是中国古代精神文化在音乐方面的主要代表之一。
在先秦时代,琴已很流行。
现在常见的古琴式样,大多为魏晋之后的式样,一般长为110cm,琴头宽17cm,琴尾宽12cm,分大、中、小不同的形制,琴弦根数有五弦、九弦、十弦、十二弦和二十弦等多种。
常见的是七弦,所以古琴又称七弦琴。
古琴的面板用桐木制成,面板的外侧有十三粒白色小圆点,称徽,是音阶的标志。
制徽的材料可以用玉,也可用金、用骨、用蚌壳。
古琴的弦用蚕丝制成,取其坚韧而发音纯正。
从唐代开始,古琴有了自己专用的记谱法,这种记谱法记录弦位和徽位、左右手的弹奏方法,但不直接记录音高。
它由汉字的部首、数字和一些减笔字拼合而成,称作减字谱。
减字谱记录古琴音乐的仔
细程度和科学性,使现代的五线谱等记谱方法至今仍不能取代它。
用减字谱记录而传承至今的古琴谱有150多种,保存了大量的古代音乐作品,是一座巨大而珍贵的音乐宝库。
有关古琴的记载最早见于《诗经》、《尚书》等文献。
《尚书》载:“舜弹五弦之琴,歌南国之诗,而天下治。
”可知琴最初为五弦,周代时已有七弦。
东汉应劭《风俗通》:“七弦者,法七星也,大弦为君,小弦为臣,文王、武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
”三国时期,古琴七弦、十三徽的型制已基本稳定,一直流传沿续到现在。
春秋战国时期,古琴的独奏音乐已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能力,如伯牙弹琴子期善听的传说。
当时有名的琴师有卫国的师涓,晋国的师旷,郑国的师文,鲁国的师囊等;著名的琴曲如《高山》、《流水》、《雉朝飞》、《阳春》、《白雪》等,均已载人史册。
建国后,古琴音乐得到政府的重视和抢救,调查、收集、整理了流失于民间中的各种传谱,并录制了一批音响;发掘一批失传的琴曲,如《广陵散》、《幽兰》等;培养了一批古琴音乐人材,为今后古琴音乐的整理、研究、发展开辟了新的前景。
著名的琴家有管平湖、吴景略、龙琴舫、查阜西、张子谦、夏一峰等。
2003年11月7日,中国古琴艺术与世界上其它国家的27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列入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然而,尽管中国古琴艺术历史悠久、文献丰富并且有唐、宋、元、明、清等历代古琴实物流传下来,但是,由于古琴传承的特殊性,经济发展与商业化的冲击,外来文明导致的审美方式改变、
西方音乐教育体系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式微、古代文人士大夫阶层的消亡,使得古琴在当今社会中的生存发展丧失了生存的土壤,丧失了生存的文化空间,面临着巨大的危机与压力!20世纪以来古琴音乐所面临的危机与压力
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古琴申遗报告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他们尤为关注的是其因缺乏保卫和保护措施、或因迅速变革的进程、或城市化、或文化移入面临的消失危险,以及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为防止滥用文化表现形式所采取的法律保护措施。
事实上,在现代这样一个利益为重的商业时代,古琴音乐所遭遇的一些商业化的情况,其实和其他文化遗产所面对的情形是一样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相对稳定的环境,它与传统社会生活习俗和精神密切相关,在现代社会发展的挑战面前,无形文化需要花钱、甚至赔钱才能加以保护和发展,它们关注自身的精神内涵和功能。
而现代商业则是在变化、活跃、竞争的环境中生存,靠利用其他资源发展,关注的是经济效益。
因而,很多无形文化总是在毫无精神准备的情况下,被动的、带有强制性地被商业掠夺做了资源。
这样,许多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就被扭曲、做假、破坏。
传统文化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扭曲,有的在利益驱动下,滋生了造假、浮夸的急功近利的风气。
有的在商业开发的影响下无形文化传统在逐渐流于形式,失去它原有的文化价值。
古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宗,的确是积累丰富博大精深的。
然而在古琴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却又存在着“古调虽自爱,今人不多弹”
的事实,但是琴依然没有成为绝响,今后也不会成为绝响。
古琴艺术在中国音乐史、美学史、社会文化史、思想史等方面都具有广泛影响,是中国古代精神文化在音乐方面的主要代表之一,是中华民族宝贵的遗产。
在学习古琴,弹奏古琴的过程中既修身养性,又陶冶情操,希望更多的学习者爱好者加入其中,无论技艺高下,人们都可以享受这一种精神上的,美的宝藏,通过学习认识古琴来升华自己,我们希望看到的是许多在历史典籍中沉寂多年的琴谱被打谱出来,传统文化的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所看重,古琴的琴学研究也变的更加的规范和深入,有更多的学术成果让人们去探究,更重要的是,古琴的高贵品格与今天国人的思想品格想融汇,让中国这个最具传统文化特点的乐器为人民服务,并藉琴向世界传达不朽的中国精神,让这个优秀的传统文化瑰宝永远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