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赏析教案古琴曲《流水》【教学设计理念】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多元文化,激发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产生兴趣。
在对音乐作品的比较聆听中,引到学生自主探究,认识并了解我国古代音乐中具有文人情致的代表性器乐作品和这些作品中反映出的一种“曲风文雅、意境高雅”的品质和丰富的情感内涵。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聆听、赏析古琴曲《流水》,使学生初步了解古琴的基础常识,并引导学生用心感受和体验古琴曲追求的弦外之音的深邃意境。
过程与方法:通过听、看、讨论、体验、探究等活动,体验名曲的意境和古琴曲的风格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思想感情,增进他们对祖国音乐艺术的热爱【教学重点】通过《流水》的欣赏,通过伯牙、钟子期的感人故事,使学生感受到古琴的魅力,同时激发学生对中华瑰宝——古琴的热爱。
【教学难点】感受、体验古琴曲的深邃意境。
【教学方法及教学策略】1、用聆听、讲解、感受、思考、讨论、体验、探究等方法组织教学。
2、通过讲故事、拨动皮筋引领学生探古寻音和引发学生产生赏乐臆想3、古琴知识和乐曲意境的了解和理解,通过各种不同层次的提问,启发学生自己探索。
【教学过程】一、闭目静神创心境:导入:为更好的进入本堂课的欣赏,现在请同学们闭目静神片刻。
二、古韵声声续心境绵情源师:很好,现在请同学们继续闭目静心聆听一段音乐,想想音乐会带给你怎样的心境?(注:播放古琴曲《阳关三叠》)生:音乐带给我一份优雅恬静的心境;音乐带给我灵动而又深远的心境;音乐带给我一种莫名无语的心境……师:那同学们想过你为何有如此心境呢?(注:问题设坎打下伏笔)生:……(注:此环节因不同的班级会出现不同的反应,但大多班级的同学会产生茫然无语的境地)师:(话锋回转,导问渐入课题)那刚才同学们听到的是什么音乐?或者说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音乐?生:古琴音乐;古筝音乐……(注:因知识不一,会出现音色辨别的争议)说明:此环节如学生们出现音色辨别的争议,可适时加入简述古琴与古筝的基本区别。
(注:此环节学生传发介绍古琴乐器的相关资料。
目的是:引发学生自主学习,延伸课堂教学内容,拓宽学生学习视野。
)师:很好,刚才同学们通过聆听古琴曲引发了很多美妙的心境,与此同时又让我们产生了无语的感觉,那么今天我们将通过古琴音乐来领悟其深邃的意境。
(注:出示课题)三、故事反倒设悬疑,问题引入思因由(设计意图:高山流水“伯牙遇知音”的故事千古流传,学生中大部分同学对此故事情节有所了解和耳闻,但故事背后蕴涵的古琴曲大音希声之境界所带来的曲高和寡却让学生耐人寻味,此环节通过悬疑问由引领学生探古寻音)师:同学们知道一曲《高山流水》激荡出“伯牙遇知音”的故事千古流传,那同学们对于故事中俞伯牙遇知音后又失知音做出的摔琴叹息之举是如何理解的呢?(注:此环节请学科代表分发与古琴相关的故事资料)问题提出,同学们议论纷纷……最后学生感悟到:师:很好!从刚才同学们对“伯牙遇知音”的故事理解以及我们刚才初步接触到的古琴琴韵,古琴曲意境之深远带给我们曲高和寡之感,接下来,我想和同学们一起通过古琴曲《流水》来尝试“演绎”一番新世纪版的“伯牙遇知音”的故事,不知同学们意下如何啊?生:(同学们会意一笑,满怀期待)四、皮筋调动心鸣,引发赏乐臆想(意图说明:古琴曲意韵深邃、曲高和寡,对于现代初中生在欣赏时难免会出现无所适从的现象,通过随琴曲拨动牛皮筋的手段来促使学生与古琴音弦达到共振的效果,以此来引发学生产生赏乐臆想)师:在“演绎”之前请同学们拿出刚才进教室时老师分发给每一位同学的牛皮筋,(此时同学们眼神中略带疑惑)请同学们保持刚才赏乐的心境,继续闭目静心聆听古琴曲《流水》并随琴音的起伏轻轻拨动你手中的“弦”(注:皮筋),把自己置身于鼓琴者的心境,想想你在述说什么?传递什么......?师:刚才我们静心完整聆听了古琴曲《流水》,请问,你在述说什么?传递什么......?生:畅所欲言五、问题拓展深入,赏乐探古寻音师:刚才同学们对古琴曲《流水》有如此奇妙之感受,想过它通过什么手段或手法来演绎如此神韵的吗?那么接下来,我们结合课本:“拓展与探究”中第1、2题中所提出的问题来进一步深入探知感寻古琴曲《流水》带给我们的神韵。
师:首先,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一段介绍古琴音色及演奏技法的视频,想想古琴曲《流水》中是如何运用琴音及演奏手法来表现其深远意境的?(注:投影板书:一、古琴音色之特点二、古琴常用演奏技法)师:有了对古琴音色及常用演奏技法的初步了解及之前聆听古琴曲的感悟,我们再请同学们结合课本中拓展与探究中提出的问题来谈一谈,古琴曲《流水》所表现的是实景、还是实情?还是虚幻、还是臆想?生:……(注:问题提出,同学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讨论)师:很好!此时同学们都有各自的观点和想法,与此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古曲音乐风格特点的思考,那接下来,我们带着这份思考和疑惑再来聆听一遍《流水》,看看同学们在这次聆听中是否能找到你心中确切的答案?在这次聆听时请同学们带着水的流动和心的灵动继续闭目静心聆听琴曲《流水》,再入佳境探古寻音……(注释:此环节老师出示若干装有水的盆或桶,引导学生把手置于水中随琴韵在水中游动)(意图说明:古琴曲《流水》乃表现流水之形态,意通过对山泉、小溪、江河、湖海的描绘来抒发对大自然壮丽的赞颂。
此环节在前面同学们用皮筋与琴音产生共振带来的神韵中,再通过俱像的水来引发琴音(鼓琴者)与心灵(赏乐者)的碰撞,那岂止是课堂的升华更是古韵的回荡……)师:有了水的流动和心的灵动,你已经有“弦外之音”了吗?生:畅所欲言师:很好,同学们对琴曲《流水》进一步的心灵感悟为我们打下了非常好的感情基础,那么同学们想过琴曲《流水》是如何通过古代音乐的语言和结构手法来表现“大音希声”之境界的吗?六、大音希声话神韵,古曲艺术荡心魂师:古琴音乐的语言和结构手法,大多非常自由、狂放,结构中“忘形”的成分较多。
鼓琴者由于注重个人浮想联翩,因此鼓琴时基本上是心到手到。
当然,由于鼓琴者的思绪并不紊乱,所以琴曲的陈述,也总会有某些结构规律可循,只不过其结构规律比较模糊、隐蔽而已。
相对而言,琴曲中采用“散起—入调—入侵—复起—散出”等音乐陈述过程者,最为多见。
例如古琴曲《流水》的结构就是如此:投影板书:师:古琴不仅音色优美,同时还具有精深高妙的美学内涵,深沉蕴藉、潇洒飘逸的风格特点,古色古香、典雅质朴的文人气度具有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
其艺术深邃高妙而又源远流长,正是中国古代音乐艺术的灵魂所在。
古琴音乐最擅长用“虚”“远”来制造一种空灵的美感,追求含蓄的、内在的神韵和意境,它既有丰富的内涵,又有表面上看极简约、自由、散漫的外在形式。
同学们只有用心深入古琴音乐,才能对中国音乐的博大精深有更真切的认识。
(说明:此环节在恰当讲解并引导学生分析琴曲《流水》的同时,向学生们分发介绍古琴文化内涵、古琴音乐美学等相关文字资料。
此举目的是:通过学生对相关资料的阅读延伸学生对中国古琴音乐更深层次的了解。
)六:古韵回荡,情意延绵师:同学们,四百年前的琴人用“韵多声少”的心境把琴乐的审美提升到极精致的“清微淡远”境界。
聆听古琴曲,话神谈韵,就要求宁静。
有句话说的好“声中求静耳,静中蔼醉心”这也是老子强调的“大音希声”之境界。
愿古人传世之音延绵今世之情……阳关三叠》教案课题:《阳关三叠》课型:音乐欣赏课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教学目标:(1).欣赏古琴曲《阳关三叠》,了解古琴这种乐器,并要求知道《阳关三叠》中“三叠”的含义。
(2).通过对《阳关三叠》、《送别》二曲的对比欣赏,加深学生对乐曲中所表达情感的理解,并使学生理解,古今人们都有共同的亲情、友情、爱情,不过因时代的不同,它们在具体情感的表达上就会有不同的表现。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谈话:“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这是南朝梁国的才子江淹的名句。
说的就是人们别离时的内心感受。
古今描写离愁别绪的音乐很多,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欣赏其中的两首乐曲:《阳关三叠》、《送别》。
(2).教师介绍古琴这种乐器,同时介绍古琴曲《阳关三叠》。
重点介绍《阳关三叠》中“三叠”的含义。
(3).欣赏《阳关三叠》,并请学生根据乐曲发展,默诵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要求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阳关三叠》中的每一叠给你的感受是什么?2.你觉得在这一首乐曲中它是悲伤的情绪多一点呢还是留恋的情绪多一点呢?(4).教师用钢琴弹奏《阳关三叠》主旋律,请学生有感情的、缓慢的朗诵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加深学生印象。
(5).教师介绍歌曲《送别》(李叔同词),师生欣赏。
教师请学生思考:《送别》与《阳关三叠》相比,在感情表达、深入中有哪些不同?师生讨论。
(6).分别再欣赏一遍《阳关三叠》和《送别》,教师提示学生,两首乐曲所处的时代是什么时代?这两个时代人们总体的时代风骨、情感都是什么样的?师生讨论。
(7).师生总结:《阳关三叠》是根据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谱写的琴歌,王维生于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盛唐时期,《阳关三叠》所表现的那种悲而不伤情绪正与盛唐人们的精神气质相契合。
而《送别》产生于20世纪初,那是一个封建社会刚刚解体、新的社会还没有建立的时代,歌曲所表达的那种“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的情感基调,正与那个时代人们的情感基调相吻合,可见时代不同,所产生的音乐也必不同。
一种别离,不同情调。
这就是《阳关三叠》和《送别》带给我们的感受!(8).(教师用口琴演奏两首乐曲主旋律。
)让我们再一次回味不同的别离,去面对我们以后可能面对的别离好吗?(9).课外作业:回去写一篇你们心中的《阳关三叠》或《送别》(10).教师小结(二)欣赏教学一、通过感受黄土高原的音乐风情和对西北民歌的学习与探究,激发学生喜爱民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热情。
二、通过聆听、演唱、律动、创作等活动,让学生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风格特点,认识山歌形式“花儿”,学会对歌曲内容的情感创作和情感表现。
教学重点:一、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风格特征。
二、初步学会演唱《送大哥》,并感悟到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内涵。
教学难点:一、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风格特征。
二、歌曲内容的情感创作。
教学内容:一、简单了解西北地区的音乐、风土人情及地理位置。
二、聆听青海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感受、体验民歌的风格特点并了解山歌形式“花儿”。
三、唱民歌《送大哥》及歌曲内容的情感创作活动。
四、民歌的拓展和升华。
一、导入:播放民歌《黃土高坡》片段。
(学生在音乐声中入座营造西北民歌氛围。
)1、看后提问:这首歌曲具有哪个地方的风格?(西北地区)。
音乐的特点是什么?(高亢、粗犷、豪放等)2、这是一首中国西北地区的民歌。
中国西部蕴含了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而民族音乐文化中的民歌最有特色,而民族音乐中的民歌最有特色.,其中西北民歌是中华民族的一块引以自豪的艺术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