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宋词都城意象的文化阐释_以汴京为中心

宋词都城意象的文化阐释_以汴京为中心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11月Journal of Q iqi har U n i v ers it y (Ph&i Soc Sc i )N ov e mber 2007[收稿日期]2007-06-11[作者简介]梅国宏(1969-)男,宁夏银川人,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05级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宋词都城意象的文化阐释以汴京为中心梅国宏(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济南250100)[关键词]宋词;都城;文化阐释[摘 要]宋代词人有普遍的恋都情结,这一情结牵系着他们的词创作融摄了大量的都城意象。

宋词都城意象的丰富含蕴,不仅表现在词人对于都市世俗生活意义的开拓,而且也表现在词人对于都城传统政治意义的维系二者并不矛盾。

当都市繁荣时,都城是词人世俗享乐的乐园;当仕途失意、亡国失都时,都城是词人寄托政治关怀的载体。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38(2007)06-0012-04A Cultural Explanation of Capital I mage in Songci TakingB ianjingC ity As An Exa m pleM EI Guo -hong(L itera t ure Co ll ege ,Shandong U niversity ,J i nan 250100,Chi na)K ey word s:Song C ;i capita ;l cultural explanation Abstrac t :A ll C i co m posers had universa l co m plex to w ards capita,l and the comp l ex close l y is re lated t o t he ir C i-co m po siti on conta i ned a b i g a m ount o f cap ital i m ages .T he rich conno tati on o f Song capita lw as demonstra ted not onl y i n people s expansi on on c itic w orldly life but also C i -composers ma i ntenance o f capita l s trad iti ona l po liti c m ean i ng,and the t wo di d not confli c t .A prosperous cap i tal was C i-co m posers parad i se to enjoy le i sure .W hen the co m po sers we re i n po litical troubles and beca m e slav es of fo re i gn pow -e rs ,capita l turnes i n t o a carrier of t he ir politi ca l concern . 宋词中常见的意象莫过于春花秋月、江村水驿、幽闺曲栏、歌儿舞女、诗酒文会等等,学界时贤所论甚详,而宋词中的都城意象受到的关注却比较少。

事实上,如果我们对全部宋词进行一番认真的翻检梳理,就会发现两宋词人的词作中出现的都城意象的数量是相当可观的,许多词人都将都城摄入自己的笔下进行歌咏。

在他们的浅斟低唱中,有对富丽堂皇的汴京和临安的热情歌颂;有在都城滚滚红尘中对风花雪月的留恋;有因政治失意身处 江湖 而对 魏阙 的期待;也有因政权的播迁覆亡而对昔日都城的痛苦思忆。

作为生成宋词五彩斑斓艺术世界的意象之一,都城意象蕴含着两宋词人内心的种种情愫,折射着宋代社会新的时代趋尚,积淀着宋词产生的深厚的文化基因。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拟对宋词都城意象作系统考察,着眼于 人与城 ,即作家与都市文化的互动层面,研究宋代词人把握都市人生的多种创作姿态与书写方式,进而探讨宋词都城意象的文学特征与文化底蕴。

一都市题材进入文学创作,最早的源头可以追溯到 诗经 时代。

诗经 中就有周人筑城的记载和贵族宴飨场面的片段描写。

东汉时期兴起了京都赋创作的潮流,产生了一批描写都市风情的大赋。

这些大赋对京都展开了全方位的描摹,举凡都市的宫殿建筑、商业贸易、风俗人情、市井百态无不笼于笔端,极尽铺排夸张之能事。

但汉大赋作者描摹京都的创作目的并不在于赞颂,而是借这种极端的描写来寄寓对京都豪奢的批判和否定。

唐诗中也不乏京都题材的诗作。

初盛唐时期京都诗的艺术手法、创作旨趣明显受到了汉代京都赋的影响,诗人着眼于都城的雄伟、王侯贵族的生活,创作目的依然指向政治劝戒。

中晚唐诗歌政治性意味逐渐淡化,创作主体情感抒发的成分彰显,都市题材的诗歌也开始转向对文人内心精神世界的开拓。

诗人都市抒情的兴奋点既不在于对都市繁华盛景的夸饰和描写,也不在于政治性的讽谏,而更多地转向抒写个人于都市中的遭遇感受,进而把希企隐逸、向往山林作为都市失意的心理补偿。

不管是出于政治性讽谏目的来否定都市,还是出于对政权失望而疏离都市,对于一般文人来讲,都市毕竟是政治中心、权力中心,是士人实现其出仕理想的最佳平台。

然而,在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下,又有几人能在这个政治权力中心春风得意呢?于是,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一代代文人沉浮于都市宦海中心存忧惧,而远离都市、托身林泉却又情非所愿。

他们之所以迷失在了都市、山林的悖论之中,根本原因就在于都市的实际功能是政治性机构,并未形成独立的都市意识和都市文明;中国传统文化也没有为人们建立起除政治性意义之外的生活于都市的意义体系。

进入宋代,由于一系列新的立国之策的实施和传统 义 利 观念的变化,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进程加快。

两宋繁荣的都市也给宋代社会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气。

其中影响最大的,首推两宋的都城。

宋史 舆服志 云: 辇毂之下,奔竟奢靡。

[1](p3477)王安石也说: 是以京师者,风俗之枢机也,四方之所面内而依仿也。

加之士民富庶,财物毕会,难以检率,易以奢侈。

[2](p2833)另外, 东京梦华录 、 梦粱录 等书对京师风俗之华靡描写可谓俯拾皆是。

与此同时,源于都市发展、基于商品经济的都市文化以其新鲜而又生动的商业性和娱乐性的异质因素开始了对传统文化的解构。

在宋人的眼里,都市既是展现政治才能的舞台,也是享受人生的乐园。

正是在这样的心理驱使下,宋人表现出了比前人更多的关注都城的热情,甚至有宋一代出现了弥漫于士人间的恋都情结,以下几则记载便清楚地昭示出宋人的这种心理。

元丰初,虏人来议地界,韩丞相玉汝自枢密院都承旨出分画。

玉汝有爱妾刘氏,将行,剧饮通夕,且作乐府词留别。

翌日,神宗已密知。

忽中批步军司遣兵为搬家追送之。

玉汝初莫测所因,久之,方知其自乐府发也。

[3](p408)蔡挺自宝元已后历边任,至熙宁初犹帅平凉。

会边境无事,作乐歌以教边人,有 谁念玉关人老 之句。

此曲盛传都下,未及,召为枢密副使。

[4](p68)秦桧为相,久擅威富。

士大夫一言合意,立取显美,至以选阶一二年为执政,人怀速化之望,故仕于朝者,多不肯求外迁,重内轻外之弊,颇见于时。

有王仲荀者,以滑稽游公卿间。

一日,坐于秦府宾次,朝士云集,待见稍久。

仲荀在隅席,辄前白曰: 今日公相未出堂,众官久俟,某有一小话愿资醒困。

众知其善谑,争竦听之。

乃抗声曰: 昔有一朝士,出谒未归,有客投刺于门,阍者告之以某官不在,留门状,俟归呈禀。

客忽勃然发怒,叱阍曰 汝何敢尔!凡人之死者,乃称不在,我与某官厚,故来相见,某官独无讳忌乎!而敢以此言目之耶!我必俟其来,面白以治汝罪。

阍拱谢曰: 小人诚不晓讳忌,愿官人宽之。

但今朝士留谒者,例告以如此,若以为不可,当复作何语以谢客。

客曰: 汝官既出谒未回,第云某官出去可也。

阍愀然蹙頞曰: 我官人宁死,却是讳出去二字 [5](p84)韩镇和蔡挺作为宰执大臣,前者奉旨出京而期盼早日回京,临行前与其爱妾 剧饮通夕 且 作乐府词留别 ,对都城生活的恋恋不舍可谓溢于言表;后者镇守边地多年而思回京,以至于发出 谁念玉关人老 的哀怨之叹,回归都城之心何其强烈。

王仲荀所讲的笑话中,某在京的官员害怕外调离京,居然宁死都不愿意听别人说 出去 二字,恋京心理简直都发展到了一种极端的状态。

都城 频繁地被词人摄入笔下进行歌咏,正缘于此。

事实上宋人所表现出来的群体性的 恋都情结 正是既以 都城 作为现实生活中提升生命的价值的空间,又以 都城 作为抒情言志的视角和手段,在那种流行于金樽檀板、歌宴酒席环境之中的 小词 中恣意地抒发着个体心灵。

二宋代词人频繁地使用 皇都 、 帝京 、 帝里 、 帝城 、 神京 、 瑶京 、 长安 等不同称谓的都城意象来对帝都生活作全方位的讴歌。

透过这些词作不但能够使我们看到宋代都城的风光胜景、繁华富庶、市井节令、民风民俗等等广泛的都市生活画面,而且也能使我们看到词人对于都城的感受在各个不同时期的心灵底色。

北宋初期,随着赵宋王朝国力的渐渐强大,商品经济发展迅猛,文化事业步入兴盛,作为都城的汴京,逐渐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商业都会和文化中心。

庞大的文武官僚机构集中于汴京,居朝为官的士大夫文人多过着 雕车竟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

金翠耀目,罗绮飘香 [6](p1)的生活。

因此,汴京的皇都气派、富丽景象和奢华生活,令词人为之陶醉不已,进而将其融摄于笔端来倾心歌咏。

这也是宋初词人关注都城的焦点。

宋初以极大热情描绘都城形象的词人是柳永。

柳词中,有对京阙巍峨高大、富丽堂皇的描摹: 华阙中天,锁葱葱佳气。

( 醉蓬莱 ) 帝居。

壮丽,皇家熙盛,宝运当千。

端门清画,觚棱照日,双阙中天,太平时,朝野多欢。

遍锦街香陌,钧天歌吹,阆苑神仙。

( 透碧霄 );有对都城节令民俗的描绘: 庆佳节、当三五。

列华灯、千门万户。

遍九陌、罗绮香风微度。

十里燃绛树。

鳌山耸、喧天箫鼓。

太平时,朝野多欢民康阜。

( 迎新春 );有文人才子都城游冶生活的吟咏: 帝里风光好,当年少日,暮宴朝欢。

况有狂朋怪侣,遇当歌、对酒竞留连。

( 戚氏 )总之,柳永的词如同 清明上河图 一样淋漓尽致地展示了汴京的盛世气象。

对此,北宋黄裳 书 乐章集 后 曰: 予观柳氏乐章,喜其能道嘉祐中太平气象,如观杜甫诗,典雅文华,无所不有。

是时予方为儿,犹想其风俗,欢声和风,洋溢道路之间,动植咸若。

令人歌柳词,闻其声,听其词,如丁斯时,使人慨然所感。

呜呼!太平气象,柳能一写于乐章,所谓词人盛世之黼藻,岂可废耶? [7]身为史官的范镇更是由衷的感叹: 仁宗四十二年太平,镇在翰苑十余载,不能出一语歌咏,乃于耆卿词见之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