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年第一学期《宋史》科目考查卷专业:历史学班级:12—3 任课教师:卢萍姓名:欧寿杰学号:12064460341 成绩浅论宋词中的意象摘要:在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宋词名家辈出,佳作如林,其意象既有对前代诗歌的继承,又有体现词人艺术个性的新创。
说到著名词人,我们便会自然地想起他们词中独特的意象群落,柳永的晓风残月、暮雨江天,苏轼的乱石惊涛、琼楼玉宇,秦观的衰草寒鸦、杜鹃斜阳,贺铸的烟草风絮、黄梅细雨,周邦彦的露井流萤,霜风鬓影,李清照的清露新桐、风帘黄花,辛弃疾的金戈铁马、青山鹧鸪。
可以说宋词意象包孕了丰富的美学意蕴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很值得深入研究。
关键词:宋词;意象;审美《诗经》、楚辞为我国诗歌提供了众多的原型意象,经过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各代诗人的不断努力,诗歌意象又得到极大地丰富,这些都为宋代词人的意象创造准备了优越的条件。
宋词是宋人心灵的展示,是宋人之心的艺术再现,它与宋代文化精神息息相关,因此宋词意象正是宋人词心的凝聚。
在意象的选择上,宋词多用梅、柳、梧桐等等,不但反映了宋代文化心理,而且反映了我们的民族文化心理。
与唐诗相比,宋词的意象少了大漠、黄河、平沙、骏马、雪山、疾风,多了细风、微云、丝雨、烟波、小桥、画船、柳腰、绛唇、黛眉、波眼等等,体现出宋代的时代心理和南方地域文化的色彩。
为此,当我们对意象进行探讨,不能只论艺术,而要深入发掘意象所包孕的文化内涵,这样才能探骊得珠。
中国是诗的国度。
绰约多姿,恢宏万象的古典诗词,凝聚着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影响渗透到其他各种文学艺术甚至思想领域,成为世界文化之林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它不仅属于我们的民族,也是属于全人类的精神财富。
中国古代诗词以抒情为主要特征,以意象为诗词生命的主要元素,而对感情的抒发,主要借助于独具意蕴的多彩意象。
作为诗词的基本结构单位,意象是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的结合体,它渗透着主体情意,传达着诗人词家生命的勃动和性情的激荡。
可以说,意象是诗词的生命和灵魂,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而意象的表现,则是我国古诗词中最富诗性智慧的审美表现形式。
一、月月亮引发了诗人对宇宙与人生的思考,对瞬间与永恒、生命与死亡等对立哲学观念的思索。
宋代词人常用月意象来传达对人生、生命的思考和喟叹,给月意象赋予了深刻的悲剧色彩,写出了对生命的哲学思考,把对岁月的流逝,世事无常的无可奈何的心情细腻地歌吟出来。
苏轼有两首有名的中秋词,一首是让中秋词“余词尽废”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词人通过对月宫仙境的想象,在一种极富神秘色彩的探索和思考中,表现自己的思想矛盾与波折,人生体验与认识。
开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充分显露出作者率真的性情,也隐藏着内心对人生的痛惜和伤悲。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这是何等奇特的想象,一“欲”一“恐”显露了词人千思万虑的思想矛盾。
真可谓“奇逸之笔”。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流露出词人悟透人生的洒脱和旷达的性格,也是对人生无奈的一种感叹,这里以大开大合之笔从人生写到自然,将各种生活加以提炼和概括,包含了无数的痛苦、欢乐的人生经验。
结束句发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相隔千里也能在中秋夜共赏一轮明月,月亮就是天涯相隔的人们最好的传情“信使”。
全词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和对人生离合的深切体味。
另一首是《念奴娇·中秋》: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
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
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
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
其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
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两词意境类似——“琼楼玉宇”的美景之下,均是一派“我醉拍手狂歌”的热闹。
然而每每到此,却又分明可品到一丝纠结期间的愁绪,不得化开。
笔者认为词人对人生盛境不长在的领悟才是他永恒的悲哀。
通过对中秋月的咏叹,他把一种无法解脱的伤感出递给了后人。
二、梧桐梧桐是宋词中一个备受青睐的意象。
梧桐这种高大的落叶乔木在诗人们的笔下是非常“专情”的, 它的出现总是伴随着孤寂、冷清、落寞、哀愁等情绪。
梧桐入诗最多的大概要数宋词, 而宋词中之梧桐最著名的莫过于南唐李煜深院中的“寂寞梧桐”和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
两词均系国破家亡之哀音, 而各有千秋。
亡国之前耽于享乐, 亡国之后溺于悲哀, 这就是李后主的一生。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一般认为是他亡国之后所作。
词的上阕写景:“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西楼见残月, 夜已深沉, 顾影徘徊, 不能入寐, 其人之浓重愁情可见, 再向深院望去, 冷月的清光照着梧桐的疏影, 寂寞庭院, 重门深锁, 多么清冷的环境啊!寂寞者实非深院梧桐, 人也。
这里的梧桐着上冷落凄清的色彩, 这就是王国维所说“以我观物, 一切皆着我之色彩”。
后主此梧桐已是着上“我之色彩”的梧桐了。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篇之一, 此词通过残秋景物的衬托, 抒写夫亡家破、饱经忧患离乱生活的深重哀愁, 词中极力铺叙“乍暖还寒”、“晚来风急”的恶劣气候,“满地黄花堆积”的零落景色, 更兼黄昏时刻点点滴滴在梧桐叶上的凄清秋声, 营造了一种浓厚的悲愁氛围, 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耿玉真《菩萨蛮》云:“玉京人去秋萧索, 画檐鹊起梧桐落。
教枕悄无言, 月和清梦圆。
背灯惟暗泣, 甚处砧声急。
眉黛远山港, 芭蕉生暮寒。
”这是一首倾诉闺情的篇章, 抒情主人公是一位温柔多情, 敏感恬静的女子, 在一个秋日的黄昏, 她凭栏凝思, 沉浸在对远方亲人的怀念之中。
起首两句, 描绘出一幅飒爽的深秋之景:万物萧索桐叶飘落, 景中有情。
鹊起而不顾暗示“人去”而不归, 主人公怅然失望之情隐然可见, 细微如梧桐叶落之声尚清晰可闻, 则庭院之寂寥, 女子怀想之深可想见了。
由此开篇, 全词都笼罩着瑟瑟寒意。
梧桐入诗写愁很有特色的数晏殊,《清平乐》 :“金风细细, 叶叶梧桐坠。
绿洒初尝人易醉。
一枕小窗浓睡。
紫薇朱槿花残, 斜阳却照阑干。
双燕欲归时节, 银屏昨夜微寒。
”作为一位雍容华贵的士大夫, 晏殊词中的愁多是些富贵闲愁, 这首词亦不外此。
词人通过对周围事物的细微感觉, 表现了他的轻微愁思, 起首二句在写景中点明时间, 渲染环境。
以“细细”状金风, 没有秋风惯有的那种萧飒之感,显得骛平静、悠闲, 以“叶叶”状梧桐叶飘落的景象,让人感到很有次序, 很有节奏。
向来写梧桐经秋都是较为凄凉的, 经过一代又一代词人的染笔, 以致于使人一听到秋风吹拂梧桐, 就产生凄凉况味, 而象晏殊写得如此平淡幽细的, 却极为少见。
正是因为诗人的愁是一种轻愁、闲愁, 来不得那么沉重。
三、西楼西楼是宋词中的常见意象之一,以其抒情功能言,多与两性情爱生活中的心灵体验与心路历程相关。
这种抒情倾向和同样存在于宋词中的东楼、南楼意象形成较大区别。
《全宋词》①中涉及西楼意象作品近 150首,其中约 80%以表现男女悲欢为主题。
比之宋代以前诗歌文学,宋词西楼意象的情感色彩明显增强,西楼成为寄托情人相思的主要场所,并且男女间聚少离多的生活,使西楼具有了浓重的叹离伤别情调。
以使用西楼意象频率最高的晏几道、吕渭老、周密作品为例。
晏几道12首词使用了西楼意象,他笔下的西楼,,完全是其悲欢离合的情爱生活的见证。
这里不仅有心上人“凝澹倚西楼 , 新样两眉愁”、“西楼别后, 风高露冷”的落寞伤感;也有词人自己“醉别西楼醒不记”、“西楼月下当时见……恨隔炉烟看未真”的感念与遗憾。
从晏几道西楼意象抒发的人生失意看, 生活中似乎没有什么能比咀嚼发生于“西楼”之记忆更哀伤的。
“西楼”观望产生的失望、“西楼”高耸伴随的凄寒、“西楼”欢会留下的憾恨等情绪 , 凝成其西楼抒情的重要成分②。
吕渭老和周密各有 7首作品使用了西楼意象。
吕渭老笔下不仅有“大家沈醉还高枕,一任西楼报五更”的欢愉,亦有“断人肠,正西楼独上,愁倚斜阳”的相思,也有词人因思念心上人“欲上西楼还不忍,难著眼,望秋千”的感伤。
周密笔下的西楼,一如吕渭老,有女子独倚的落寞,有男性轻别后的悔叹,也有词人感叹人生易老因而倦旅思归的悲愁。
他们的抒情都赋予西楼意象极浓厚的感伤色彩。
在宋词中,西楼与其他抒情意象的配合使用几乎也成为常态。
它不仅和风、云、雨、雪等表气候变化的意象合用,也与斜阳、明月、烛花等光影物象及飞雁、喜鹊、子规、燕子等鸟类意象映衬。
这样的意象结合方式,强化了抒情者情绪的悲喜激荡,使西楼充满了抒情的张力。
其中, 明月与西楼的联用尤值得注意。
在明月背景下,西楼兀自孤立的光影形象,不是更能传达同心离居者的多感之怀吗?月色, 无论朦胧暗淡还是明亮皎洁, 都为西楼抒情蒙上了一层婉转多感、相思情深的面纱。
所以不仅李易安、魏夫人等女性词人笔下, 明月西楼的期待极其深切,即使在男性词人如周邦彦、周紫芝等人作品中、西楼月光也多凝成对往事的苍凉回忆。
故月之联姻西楼,强化了西楼意象的抒情功能。
注释①唐圭璋:《全宋词》,北京:中华书局, 1965年②《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3年参考文献[1]熊昕绘.关于唐宋词中“月”的意象分析[ J] .理论月刊, 1996,(4).[2]陈迎辉.千江有水千江月———论苏轼词中的“月”意象[ J] .内蒙古社会科学, 1997,(4).[3]韩楚森.李清照词之独特意象[ J] .北方论丛, 1991,(5)[4]杨艳梅.论易安词的审美意象[ J] .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 1999,(6)[5]许春初.从“画楼”到“高楼”———浅析唐五代词中的“楼”[ J] .古典文学知识, 1997,(2)[6]韩玺吾.唐宋词中的楼意象及其营构艺术[ 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1998,(6).(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