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4
(上)LegalSystemAnd
Society
国际刑法对海盗罪的规制
何田田
摘要为了打击海盗行为,16世纪以后,西方各国逐渐形成了关于海盗罪的国际习惯法体系。
进入20世纪,国际社会开始致力于将海盗习惯法的法典化,《尼翁协定》及《尼翁补充协定》是前期的主要成果。
二战结束后,国际社会制定了《日内瓦公海公约》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海盗罪的定义、构成要件及执法权限等作出了明确规定。
关键词海盗罪国际法主要公约
中图分类号:D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4-052-02
一、20世纪以前的法律规定
海盗罪是一种公认的古老的国际犯罪。
为了惩治海盗行为,西方
各国尤其是受害国陆续制定大量的相关法律,逐渐形成了关于海盗罪
的国际习惯法体系。
古代欧洲海盗在克里特、雅典和罗德岛横行,罗
德岛人最早就把海盗纳入他们的海洋法。
中世纪时,海盗成为国家间
贸易的障碍,于是德国北部的城市和活跃于尼德兰、比利时、卢森堡、
英国和波罗的海的德国商人组成了汉莎同盟以互通信息。
随后一些
国家纷纷建立海军部法庭并制定海洋法以打击海盗犯罪。
最早对海
盗行为进行立法的是1536年英国的《海上犯罪法》。
英国曾一度建立
海事法院专门负责处理海事问题。
不久以后,英国更主张将此管辖权
扩张到外国海盗对外国人的劫掠行为。
英国扩大管辖权的行为对其
他国家具有示范作用,其他国家群起效仿。
法国、美国等国纷纷将有
关海盗的法律规范加以系统化,成为其国内法的重要部分。
虽然国际社会普遍承认制止海盗行为是为了保护全人类的利益,
但关于海盗的定义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却不一致。
由于海盗杀人越货、
肆无忌惮,所有在海上活动的国家都饱受其威胁;加之海盗来无影、去
无踪,如果仅仅依赖船旗国的管辖,根本无法加以有效打击,因此,国
际社会只得将海盗交付各国按照普遍管辖的原则加以打击。
1664年,
英国人詹金斯首次提出“海盗是全人类的公敌”的概念。
17世纪,国
际习惯法开始在将海盗作为国际问题处理的前提下,对海盗行为加以
定义:一艘私有船只在公海上以劫夺为目的,对另一艘船所作的任何
未经授权的暴力行为。
虽然这一见解在当时没有得到广泛接受,但经
过长期、多次国家之间的紧密合作以后,普遍管辖原则逐渐成为国际
社会惩治海盗犯罪的共识。
二、《尼翁协定》及《尼翁补充协定》
进入20世纪以后,国际社会开始致力于将海盗习惯法的法典化。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的水面战舰和潜水艇常常有恃无恐地在英
吉利海峡炫耀武力,不加任何警告就向各国商船发动攻击。
为此,在
1921年到1922年的华盛顿国际会议上,有代表提出了一项《国际法》
草案,要求将上述行为定性为海盗行为,无论哪个国家的法院都有权
追究其责任。
然而,这一草案未能获得通过。
1926年1月,国际联盟下属的一个专门委员会“国际法逐渐编纂
专家委员会”提出了一份《制止海盗行为草案》。
该草案主张海盗行为
是指在公海上为私人目的所为的劫掠或对人的非法行为,因此,排除
了领海内及为政治目的的行为。
此外,草案也承认未悬旗的船舶、叛
变后的军舰及未经承认的叛乱团体都可以成为海盗行为的主体。
这
些主张大都为后来关于海盗罪的国际公约所吸收。
然而,该草案的若
干条文引起了各国的争议,导致各国未能普遍接受其主张。
虽然国际联盟的努力未能成功,但有关海盗问题的研究并未就此
结束。
哈佛法学院组织一个委员会就有关海盗的国际法继续展开研
究,研究的成果于1932年出版,即为著名的《哈佛海盗行为研究草案》。
该草案的理论基础在于并非将海盗行为当成国际法下的犯罪行为,而
是各国对于海盗行为可以加以逮捕、审判及处罚的一种特别管辖权。
纵然一国国内法没有海盗行为的规定,该国也必须依照规定逮捕海
盗。
该草案的另一重点为海盗行为的地点限定在任何国家管辖范围
之外,将基于公共目的而对人或物的不正当攻击行为排除在外。
同
时,该草案也延续了国际联盟《制止海盗行为草案》的主张,将对海盗
的紧追行动延续至他国领海内,但是必须取得该主权国的同意。
另
外,该草案首次将飞机的攻击包含在海盗行为的概念中,这显示当时
就考虑到海盗行为在将来很可能会发展到以飞机作为犯罪工具或攻
击目标。
《哈佛海盗行为研究草案》为20年后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的
研究奠定了基础。
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后,英、法等27个欧洲国家宣布对西班
牙实行不干涉政策,它们为防止向西班牙输送武器而派出海军在西班
牙海岸巡逻和封锁。
意大利潜艇乘机在地中海接连袭击开往西班牙
港口的别国商船,致使英、法、前苏联及斯堪的纳维亚各国的大量商船
葬身海底。
针对意大利破坏地中海航行与贸易安全的侵略行为,英、
法于8月底共同邀请德、意、希、土、苏、南等国开会讨论同“不明国籍”
的潜水艇作斗争的问题。
德、意拒绝参加。
1937年9月14日,英、法、前苏联等9国的代表在瑞士小城尼翁
签订了著名的《尼翁协定》,其主要目的在于保护不属于西班牙内战任
何一方的商船在地中海不受潜艇袭击。
LegalSystemAndSociety
2009.4(上)
不容许西班牙纷争的任何一方行使交战权利或干涉商船在公海上航行的权利。
《尼翁协定》规定,要共同保护西班牙战争交战方以外的任何一个国家的船只不受侵害,坚决反对用潜艇或飞机袭击商船。
对在地中海攻击不属于西班牙任何纷争一方的船舶的潜水艇,缔约国海军应予以反击并在可能情况下予以消灭。
缔约各国还明确了各自的义务,各国都要加强保卫自己的领水领海,公海则由英、法舰队游弋巡航。
《尼翁补充协定》更进一步明确规定本协定扩大适用于水面船舰和航空器对商船的袭击。
这样就全面地确定潜艇、飞机、水面船舰袭击商船的行为均当视为海盗行为。
值得一提的是,不论是当时的国际法理论还是习惯国际法规则,通常都将海盗罪的主体限定为出于私人目的而在公海上实施抢掠行为的私人,不包括军航、政府船舶和航空器。
《尼翁协定》首次将潜水艇指挥员和其他官兵听从上级命令在公海的残暴行为也视为海盗行为,从而扩大了海盗罪犯罪主体的范围。
虽然这一规定在当时有其积极意义,而且一些国际法学者也认为这种主体的扩大是“有道理的”
不过也有一些国家对
该公约提出了质疑。
前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对公约中关于海盗罪的定义提出保留。
他们认为《公海公约》对海盗罪的规定,不仅回避了1937年
《尼翁协定》关于海盗罪的认定原则,而且没有包括他们所说的“国家海盗行为”。
我国现行法律中暂时没有对海盗罪的明确规定。
笔者认为亟待
增加。
注释:
[英]劳特派特修订.王铁崖,陈体强译.奥本海国际法(上卷2分册).商务印书馆.1981
年版.第120
页.
苏联科学院国家和法研究所海洋法研究室.吴云琪,刘楠来,王可菊译.现代国际海洋法.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第201-20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