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登泰山观日出》教学设计教案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登泰山观日出》教学设计教案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登泰山观日出》教学设计教案《登泰山观日出》是新教材第十册中的一篇课文,文章记叙了“我”登泰山观日出的过程,描绘了泰山的绮丽风光和泰山日出的壮观景象。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登泰山观日出》教学设计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教学目标]:1、能在阅读中自主识字,积累词语。

2、默读课文,知道课文写了“登泰山”和“观日出”两部分内容;了解作者抓景物特点、展开想象,将景物写清楚、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3、领略五岳之尊的神秀壮丽,开阔胸襟,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和难点]:1、了解作者抓景物特点、展开想象,将登泰山、观日出的过程写清楚、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2、进一步学习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巧妙作用,从而感悟泰山、日出的特点。

并能尝试着写几句。

[教学准备]:老师:词语若干,相应的课件。

学生:1、读课文,并理解词语。

2、按课后要求预习课文。

3、查找资料,了解泰山的绮丽风光。

[教学设计]: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1、学生“课前两分钟演讲”——以“小导游”的形式简单介绍泰山。

播放泰山风景资料,请学生介绍有关泰山的知识。

2、揭示课题。

师:今天,让我们跟随小导游到闻名中外的游览胜地——泰山,一起登上泰山观看日出。

出示课题:17 登泰山观日出说明:查找资料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交流则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利用“课前两分钟演讲”,请一名“小导游”边播放泰山风光边向大家作介绍,让学生对泰山有一个初步的印象,为学习课文作一个铺垫。

活泼的形式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读通课文,理清脉络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1)依据课题,把课文分成两个部分。

(1—6节、7—9节)(2)请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你读了“登泰山”和“观日出”这两部分内容之后的感受。

2、讨论交流。

板书:登泰山(千辛万苦)观日出 (壮美)说明:充分开拓课文资源,以词句为重点,设计各种语言文字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选词用语的能力。

让学生在初读课文后分别用一个词语表达自己读了“登泰山”和“观日出”这两部分内容之后的感受,对于加强学生选用恰当词语表情达意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三、研读课文,品味词句学习第一部分内容(1—6小节)——登泰山。

1、指名读1—6小节,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时候,作者分别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景物?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圈出有关词语。

2、小组讨论并填空。

时间地点景物凌晨2时半山脚下整个泰山刚4时半中天门天已微明对松亭山势、云海 7点10分南天门、日观峰石阶3、师小结:课文1—6节,作者以时间、地点的变化介绍了登泰山时在中天门、对松亭、南天门、日观峰的所见所感。

文中运用了许多优美的句子描述了泰山绮丽的景色。

4、指导学生默读课文1——6小节,用“——”划出登泰山时感受最深的句子,并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感受。

5、交流句子,体会泰山的特点以及“我”由此产生的感受。

(1)高:“山势越来越陡,抬头望去,夜色中的整个泰山就像一堵高大的墙顶天而立,给人以天有多高,山有多高的感觉。

”板书:雄伟担心(2)美:山势美:“……山势依稀可辨,有的如马鞍俯卧,有的如驼峰耸立。

”指名读。

理解:“依稀可辨”。

想象一下“马鞍俯卧”、“驼峰耸立”。

云雾美:“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雪白的棉絮层层叠叠地飘落在山峰中间,有的像长长的绸带悬在空中,有的撞碎在山崖上,像涨潮时的海水溅起无数朵白色的浪花。

”引读:“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板书:变幻莫测迫不及待小结:作者通过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山势的高低起伏、形态各异;又采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云雾升腾缭绕、扩展幻化的美景,让人不禁赞叹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3)险:猛抬头一看,南天门正在头顶上,山路宽一丈,像一张瀑布从峭壁上直落而下。

我扶住路边的铁栏杆,沿着窄窄的石板砌成的台阶,艰难地向上攀登着。

板书: 险峻齐读。

再次体会比喻的生动、贴切。

6、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找出的句子。

说明:把文体知识的教学与课文的理解结合起来,如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更有利于学生有感性上的认识。

语言形式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上语文课还是要让学生知道作者使用怎样的语言形式来表现内容的。

7、学习方法,训练说写(1)做小导游,带领大家登上泰山,向大家介绍泰山美丽的景色。

(2)仿照课文第四小节,发挥想象,说说依稀可见的泰山还会有哪些美丽的山势?美丽的云海还会有哪些壮丽的景象?尝试写几句比喻句。

说明:在阅读教学中,结合文本特点渗透写作指导。

在体会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后,在此处举一反三,达到学以致用之效。

8、师:雄伟壮丽的泰山吸引了无数的游人,不仅是年轻人,连白发苍苍的老人也被吸引来了,他们登山的快乐让疲累的我——备受鼓舞。

(板书)过渡:登泰山的快乐是在日观峰看日出,那壮丽的景象是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现在让我们去领略一下日出时的美景。

学习第二部分内容(7—9小节)——观日出。

1、观看日出音像资料。

运用能力迁移,与学过的《火烧云》比较,掌握写作方法。

2、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用不同符号划出文中表示时间、天空颜色变化以及太阳逐渐变化的词语。

3、交流、板书。

观日出过了七八分钟出现鱼肚白不断扩大一会儿淡红色加深了一刹那出现一道弧边半圆挣脱地面4、用媒体图片演示,让学生复述“日出”过程,进一步感受其美丽与壮观。

5、配乐朗读比赛。

说明:语文课上的朗读指导尤为重要。

文本所展现的是日出的瑰丽景色,因此要让学生通过读来感受文本的语言之美,要让课堂充满琅琅的书声。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并配合画面与音乐的渲染,学生更能感受泰山日出的壮观景象和磅礴气势。

6、师小结:泰山的日出景观真是太奇妙了,读了课文,大家一定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但在我国古代,有许多诗人也赞美过这座雄伟壮丽的山,下面请同学们把搜集的有关泰山的诗或诗句进行交流。

四、搜集诗句,拓展交流。

附板书: 17登泰山观日出观日出(壮美) 过了七八分钟出现鱼肚白不断扩大险峻被受鼓舞一会儿淡红色加深了变幻莫测迫不及待一刹那出现一道弧边半圆挣脱地面雄伟担心登泰山 (千辛万苦)教学目标:1.能自主地学习不认识的字,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词汇。

2.学习写游记,通过时间和地点这两条线索来描绘景物,在语言环境中学习和体会泰山的“高、美、险”的特点,感受日出前后天气的变化。

3.领略五岳之尊的神秀壮丽,开阔胸襟,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陶冶情操。

教学过程:一、导入学习1、听写练习:“泰山是闻名中外的游览胜地。

泰山日出是泰山最壮观的奇景之一。

”2、多媒体出示多幅美丽壮观的泰山风景图泰山巍峨雄伟,峻拔壮观,历来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名人宗师,都对它仰慕备至。

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传为佳话,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更成千古绝唱。

而泰山日出这一美丽壮观的奇景,又为它添上了绚丽的一笔,每年吸引着无数游客为之前往。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随着作者去那儿走一走,看一看。

3、出示课题:17 登泰山观日出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出示填空:第___到___节写了“我”沿______、______、_______向上攀登,最后到达 ______的过程和一路上的所见所感,重点写了泰山之高、云海之美、山路之险峻。

第___到___节写了____________,描绘了泰山日出的磅礴气势。

2、讨论交流。

三、研读课文品味词句,感受一下泰山的雄伟。

1、请学生读课文1—6小节,思考:默读课文1—6节,思考作者是怎样描写登山过程的? (出示表格) 时间地点景物 / / /2、同桌讨论并填空。

时间地点景物凌晨2时半山脚下整个泰山 4点半中天门 / 天已微明对松亭山势、云海 / 南天门石阶 7点10分日观峰日出3、小结:课文1—6节,作者以时间、地点的变化介绍了登泰山时在中天门、对松亭、南天门、日观峰的所见所感。

作者在登山途中看到了哪些景物?他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用横线划出有关的句子。

(板书:找一找)4、(板书:品一品)抓住关键词句说说你对这些句子的理解,并体会“我”由此产生的感受。

5、交流句子,体会泰山的“高、美、险”的特点。

(1)出示句子,理解泰山的“高”:山势越来越陡,抬头望去,夜色中的整个泰山就像一堵高大的墙顶天而立给人以天有多高,山有多高的感觉。

” 板书:雄伟担心指导朗读。

(2)出示句子,理解泰山的“美”A山势美:我站在亭前向下俯视,虽有浓浓的云雾,但山势依稀可辨,有的如马鞍俯卧,有的如驼峰耸立。

a.指名读。

理解:“依稀可辨”。

想像一下“马鞍俯卧”、“驼峰耸立”。

b. 比较句子:(要求学生分别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山势越来越陡,抬头望去,夜色中的整个泰山就像一堵高大的墙顶天而立,给人以天有多高,山有多高的感觉。

” “我站在亭前向下俯视,虽有浓浓的云雾笼罩着,但山势依稀可辨,有的如马鞍俯卧,有的如驼峰耸立。

” (相同点:都是写山的;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不同点:第一句作者把泰山比喻成高大的顶天而立的墙,而第二句是把泰山山势比作马鞍俯卧和驼峰耸立”)c. 同样是描写山的,为什么作者能把泰山做不同的比喻呢?(因为作者看山的角度不同,前者是仰视,后者是俯视。

) B云雾美: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雪白的棉絮层层叠叠地飘落在山峰中间,有的像长长的绸带悬在空中,有的撞碎在山崖上,像涨潮时的海水溅起无数朵白色的浪花。

a.正音:涨(zhǎnɡ)b.比较句子: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我站在亭前向下俯视,虽有浓浓的云雾笼罩着,但山势依稀可辨,有的如马鞍俯卧,有的如驼峰耸立。

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雪白的棉絮层层叠叠地飘落在山峰中间,有的像长长的绸带悬在空中,有的撞碎在山崖上,像涨潮时的海水在岸边溅起无数朵白色的浪花。

描写山的句子采用了静态描写,而云雾则是动态描写。

引读:“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真是“变幻莫测”(板书)让人产生“迫不及待”(板书)的感受。

指导朗读。

c.小结:作者通过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山势的高低起伏、形态各异;又采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云雾升腾、扩展幻化的美景,让人不禁赞叹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

d.读写结合,拓展积累。

出示几副比较有特点的泰山云雾风景图,问学生变幻莫测的泰山云雾还会有哪些壮丽的景象? 黄山的山势依稀可辨,有的如_______________,有的如_______________。

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________,有的像______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友情提示:注意写出山的静态美和云的动态美,注意排比句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