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饮食文化思想
在《论语》中,孔子关于国君赐食设食、君子依礼而食、民间饮食礼仪、膳食均衡搭配及其色、味、形、质、养、器等话语和教诲,字字为后世箴铭,故称为“孔食箴言”。
其中,《论语·乡党篇》集中记载了孔子膳食观。
总的内容可从七方面来理解:一、君子膳食讲求精细之道。
二、注重膳食营养均衡。
三、重视食物安全。
四、讲求饮食规律。
五、讲求厨艺烹调并且身体力行。
六、饮酒要有节制,提倡适度饮酒。
七、恪守饮食斋膳礼仪礼节。
其实概括孔子礼食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礼、节、道。
一、礼:“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
伺食于君,君祭,先饭。
席不正坐。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有盛馔必变色而作。
沽酒市脯,不食,不撤。
有酒食,先生馔。
子曰:‘君子无所争。
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
意思是说,国君赐给熟食,孔子一定摆正坐席先尝一尝。
同国君一道吃饭,在国君举行饭前祭礼的时候,一定要先尝一尝。
席子摆放的不端正不合适,不坐。
乡饮酒的礼仪结束后,孔子一定要等老年人先出去,然后自己才出去。
做客时,如果食物丰盛,一定要站起来整冠施礼致谢。
买来的酒,买来的熟肉干,不吃,但出于礼貌,不退回。
有了酒饭,让长辈先吃。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
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了。
比赛时,先相互作揖谦让,然后上场。
射完后,又相互作揖而后下场一起喝酒。
这就是君子之争了。
’即使是吃粗米饭,喝蔬菜汤,吃饭前也要把它们取出一些来祭祖,而
且表情像敬献祭礼那样严肃恭敬。
”
后来,“衍圣公”府中的一切活动几乎无不以礼的要求予以规范,膳食礼仪尤其如此。
孔府膳食活动中的一言一行、一餐一饮,乃至一菜一点、一杯一盏,都充满了“礼”的内涵。
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国君代表国家,是一方政权象征。
国君在举行饭前祭礼的时候,按礼有人先尝一尝膳食。
孔子在与国君吃饭时,也依礼主动尝一下,表明他对国家的忠诚、对礼的遵从。
孔子时时处处以君子的标准要求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尽量符合礼的规定。
他认为,礼是至高无上的,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那么,即使在膳食宴饮活动中,一举一动、主宾、老幼次序,都必须按照礼的原则行动。
孔子从来主张注意大节,也注意小节。
这是孔子个人修养的具体反映,也是他向学生们传授知识和仁德时所身体力行的。
二、节: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
色恶,不食。
臭恶,不食。
失饪,不食。
不时,不食。
割不正,不食。
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姜,食,不多食。
不为酒困。
惟酒无量,不及乱。
祭于公,不宿肉。
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君赐腥,必熟而荐之。
齐,必变食;居,必迁坐。
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
大体意思就是米饭久放变了味,鱼腐烂变了质,不吃。
食物外观不好,不吃。
食物气味不好,不吃。
食物烹调不当,不吃。
食物分割处置不当,不吃。
吃饭没有提供调味料,不吃。
姜,孔子食用,但不多吃。
不受饮酒的困扰。
只有饮酒很难以限量,但应量力而行,不要醉酒昏乱了神智。
参加国君的祭祀典礼时分到的肉,不留到第二天。
祭祀用过的肉不超过三天,超过三天就不吃了。
国君赐给生肉,一定煮熟了给祖宗上供。
斋戒,一定要改变平常的饮食;居住,一定要搬移地方,不与妻妾同房。
君子服丧守孝,吃美味感觉不到香甜。
孔子对于膳食,不仅讲求进食规律、合理搭配、餐饮礼仪,也非常注重烹调技艺。
烹调不当,食物没有熟透,口味、气味不佳,饭食肉食无法下咽,都不可食用。
膳食的外观不好,看相差,孔子主张不要吃。
膳食的味道不好,味道不正,孔子也不主张食用。
把分割处置不当的食物、没有调味料的食物提供给人食用,孔子认为不能接受。
生姜是好的食物,味辛性温,可在吃饭时调味,又可助阳保健,但孔子主张不能多吃。
也就是说,调味品和补品都不宜多吃。
现代烹调所注重的色、香、味、形、质、养,在《论语》记载的孔子礼食思想中,均可寻根溯源。
三、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意思是饭食不厌精,肉食不厌细。
孔子吃饭不要求数量而要求质量,吃饭不求饱而求精,吃肉不求多而求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也只能是被视为一种养生之道,真正有条件或者能做到的还是少之又少的。
孔子膳食之道。
它影响中国人膳食习俗长达两千多年,而且远播海外,成为人们日常膳食活动的基本准则。
读完这本书,我只觉得似懂非懂,头脑里对它的内容结构还比较模糊,所以写这篇文章时只能抱着书边看边写,有不足之处还望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