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2008年第11期孔子的思想体系是以“仁”为核心的,“仁”即仁爱思想是孔子思想的基本精神,也是孔子思想的理论基石。
孔子说:“仁者,人也。
”(《中庸》)在他来,“仁”是人的本质,人之所以为人其根本在于“仁”。
在集中体现孔子思想的《论语》一书中,谈到“仁”的有58章,“仁”字出现了109次。
孔子从不同角度对“仁”作了解释,从中可见孔子仁爱思想的丰富内涵。
一、仁爱思想的内涵(一)爱人爱人是“仁”的本质内涵,《论语·颜渊》载: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爱人是具有双重性质的,即“爱亲”和“爱众”。
1.爱亲。
爱人是由“爱亲”开始的,《论语·学而》中谈到“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可以看出孝悌是“仁”的根本。
《中庸》中也引孔子的话“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意思是“仁爱”的品德是人本身所具有的,爱自己的亲人是最基本的。
百善孝为先,孝是子女对父母的敬爱之情。
善事父母为孝,孔子及其重视孝道,孝并不是空泛的,在孔子的思想中赋予了孝具体的内容:一方面是指顺,即无违。
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为政》)“无违”即绝对服从礼的规定。
对父母的生、死、葬、祭都必须用礼。
另一方面指敬,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对父母,如果只是养活,而不是从心里尊重、敬爱,与养活犬马无异,不是孝。
敬是一种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敬爱之情,是比孝养更高的一种伦理尺度和道德要求。
还有一方面就是色难,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也就是说不仅要在形式上孝顺父母更重要的是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敬仰之情。
善事兄长为悌。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爱人是从父母兄弟开始的,“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
《论语·泰伯》孝悌是爱人的根本,孝悌是“仁”的前提、基础,“仁”是孝悌的发展、扩充,于是孝悌就成了孔子“仁”的最根本的内容。
2.爱众。
孝悌是爱人的根本,也是家庭伦理的基础。
因此孔子用孝悌作为行“仁爱”的开始,认为应该把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这种爱亲之情推广开,以至于爱朋友、爱周围的更多的人,达到从“爱亲”到“泛爱众”的目的。
爱众是把爱亲的对象扩大化,由爱亲人到爱更多的人。
《论语·乡党》载: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马棚失火了,只问人,不问马表明了重人不重财,这就是爱众的表现。
孔子所说的“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就是把爱博施于众。
可以看出,爱人由“爱亲”而推至“爱人”体现了一种差等的爱由近及远,由亲到疏的变化。
这是“仁”由“爱亲”而推及“泛爱众”的一个重要的伦理升华。
[1](二)忠恕之道从仁爱思想出发,孔子提出了“忠恕”之道。
“忠恕”之道是施行仁的根本途径。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论语·里仁》)“忠”主要是真心诚意,积极为人。
“恕”就是将心比心,宽恕待人。
按子贡的理解为“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论语·公治长》)。
宋儒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言:“尽己之心为忠,推己及人为恕。
”“忠”和“恕”都是推己及人的施仁方法。
所谓“忠”是从积极方面讲,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从自己的“欲立”“欲达”出发想到别人,进而去“立人”“达人”。
所谓“恕”是从消极方面讲,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从自己的“不欲”想到别人的“不欲”,因此不能将自己不想承受的强加给别人。
”《中庸》提到“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欲,亦勿施于人。
”这都体现了换位思考的道理。
“忠”是对自己的要求,表现为一种认真、虔诚的态度;恕是对他人的要求,表现为对他人的尊重、宽容。
忠恕之道是仁爱精神的具体化,是行仁之方。
正是通过这种“忠恕之道”,才得以把“仁爱”思想从爱亲推广到“泛爱众”。
(三)恭、宽、信、敏、惠《论语·阳货》中子张问仁于孔子。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恭、宽、信、敏、惠这五个德目是施行仁的条件。
恭即庄重,是一种端庄、严肃的仪容态度,孔子要求人做到“居处恭”(《论语·子路》)“貌思恭”(《论语·季氏》)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即宽厚,指待人处事要宽容厚道,正所谓“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信即诚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信任;敏即勤敏,如孔子说“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强调的就是勤敏行事,勤敏就会提高工作效率;惠即慈惠,施行仁慈,慈惠就能够使唤人。
人与人之间要互相恭敬,互相尊重,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宽厚待人,礼让谦和;彼此以诚信相待;品格高尚,时时想助人,但需会助人,有助人的能力与智慧,所以孔子提出仁者需要“敏”,机敏智慧地做事,高质量地做事。
[2]孔子把恭、宽、信、敏、惠看成是仁德的五个具体方面,也是施行仁应具备的条件。
孔子仁爱思想内涵及现实意义刘夏(山东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山东济南250014)[摘要]仁是儒家传统的道德精华,也是孔子伦理道德体系的最高原则。
孔子仁爱思想内涵丰富,基本内涵包括爱人、孝悌、忠、恕、恭、宽、信、敏、惠、礼等。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孔子的“仁爱”思想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仁爱忠恕和谐60《传承》2008年第11期(四)克己复礼为仁孔子以克己复礼为求仁之道。
《论语·颜渊》载: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在孔子看来一切按照礼的要求做,就做到了仁。
实行仁德完全靠自己,那就是“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
这表明,礼的形式是由仁来规定的,仁是礼的基础,礼是仁的形式。
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密切配合、融为一体。
克己复礼包括了两个方面,克己是个人修养的功夫,复礼是这种修养的标准和要达到的目标,孔子希望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使人们自觉遵守礼的规定。
[3]二、仁爱思想的现实意义追求美好幸福生活,使社会变得更加和谐,一直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理想目标。
孔子的“仁爱”思想为提高个人修养,处理人际关系、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丰富的和谐思想,从而达到由个人、人人、到天人关系的和谐。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孔子的“仁爱”思想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仁爱思想与个人修身孔子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他所提倡的修身养德是以仁爱为核心。
仁爱思想的根本为孝悌。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这表明,孔子重在培养学生的个人修养。
只有通过修身,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才能达到人自身的和谐。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孔子的修身思想对我们仍有借鉴价值。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将加强“个人品德建设”同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一起确立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个人品德建设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基础和前提,而个人品德建设的关键是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每一个人都应该加强个人品德建设,陶冶道德情操,提高文明礼仪水平;只有人人重修养、人人讲道德才能从整体上提升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使个人的道德修养提升到更高的境界,才能使社会更加安定有序,和谐稳定。
蓄养道德,人民就和合,和合就和谐。
和谐社会是以个人道德完善为基础的道德社会(二)仁爱思想与人际关系“仁爱”不仅是个人修身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也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仁”从字面来看,就是从人从二,即二人亲密地结合在一起,表示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
交往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只有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才能使社会关系和谐。
从仁爱思想出发,孔子提出了“忠恕”之道。
“忠恕”之道是人际关系顺利进行的桥梁。
忠恕思想的基本精神就是推己及人,将心比心。
具体说来就是在为人处事是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把自己看成是和他人一样的,自己想要的要想到别人,自己不想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以自身的感受去理解他人。
人与人关系的和睦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在现阶段,我们在处理各种关系时还存在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如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住房、医疗、就业等问题,要协调不融洽的关系就应该推行“忠恕”之道,理解和尊重他人。
在与人交往时做到以己之心,度人之心,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以己量人,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4]我们应该时刻以仁爱之心宽以待人,在日常生活中就会使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相互爱护,彼此支持鼓励。
如果每个人都能扩充仁爱之心,宽以待人,社会就会洋溢着博大的爱,这必然会使得人际祥和、关系融洽,人与人之间诚信友爱,社会充满活力。
国际著名伦理学家孔汉思教授大力倡导的全球化伦理,一直环绕一条基本原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把这一原则看成是普世伦理的道德金律。
(三)仁爱思想与人与自然关系孔子仁爱思想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的主导观念就是人与天、地、万物的一致性。
要求人类不但要利用自然,而且要热爱和尊敬自然,与自然和平共处,实现“天地万物一体之仁”,即人类与自然和谐、统一、协调的发展。
孔子在几千年前就提出了以山水为内容的生态伦理名言:“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这种“乐山乐水”的生态情怀是将仁爱之心由人推及自然万物,把自然界的山、水和仁智这种道德联系起来,实现从对人的尊重走向对宇宙万物的尊重,从而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论语·述而》中提到“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是说孔子用鱼竿钓鱼,但不用大绳拉网捕鱼;射鸟但不射归巢歇宿的鸟。
这就体现了孔子生态资源的节用观。
孔子认为人类不能只为自身的利益而大肆掠夺自然,更不能对自然资源进行毁灭性的攫取。
这就是为了大多数人的生存利益而反对毁灭野生资源的生态伦理思想和对可再生资源保持可持续性发展的社会发展战略思想。
现在,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和生态意识的觉醒,人们开始认识到环境遭到破坏是人类过度干预自然的结果,促使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把道德领域由人际关系扩展到自然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