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1部分 语言文字运用 专题6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2017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1部分 语言文字运用 专题6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课案3 准确、鲜明、生动(分值:55分;时间:45分钟)1.对《牲畜林》中一段的翻译有以下两种版本。

阅读后说说你更喜欢哪一种,并说明理由,要求语言准确、简明、连贯。

(5分)①德国兵在林子里转悠,对自己看到的东西感到惊奇:小鸡栖息在树上,豚鼠从树洞向外伸头探脑。

简直像诺亚方舟一样。

看,松树枝上站着一只开屏的火鸡。

(选自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②德国兵在林子里转悠,对自己看到的东西感到惊奇:小鸡栖息在树上,豚鼠从树洞向外伸头探脑。

看,松树枝上站着一只开屏的火鸡。

(选自《儿童文学选粹》) 答:[导学号29530135] 解析:这道题比较灵活,答案不是唯一的,只要观点明确,能说出恰当的理由即可。

如从高中生、少年儿童年龄的不同,理解文本的能力不同的角度来谈亦可。

答案:(示例)我更喜欢第①个版本,因为“简直像诺亚方舟一样”这句话让人自然地想到“牲畜林”也是一个拒绝任何罪恶、承载着善良与正义、逃避战争洪水的“诺亚方舟”,能留给读者想象和思考的空间,从而泄漏了天机,暗示了小说的主题。

第②个版本则没有这种效果。

2.2015年9月6日,中国女排在前女排主攻手郎平的带领下战胜日本队,时隔12年后重夺世界杯冠军。

比赛结束,郎平狂喜至极,54岁的她抱起21岁的主攻手朱婷,这被认为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镜头。

请写一段话,对郎平的举动予以点赞。

要求准确、鲜明、生动,80字以内。

(5分)答:[导学号29530136] 解析:作答本题,首先要明确“点赞”主要在“赞”。

其次,应围绕郎平拥抱朱婷的象征意义,即女排精神的传承进行阐述。

最后,要精心雕琢语言,可适当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

答案:(示例)这是两位女排主攻手的拥抱,一位主攻手的过去完成时,一位主攻手的正在进行时。

它是一种狂欢,一种庆祝,更是一种传承,一种交接,铁榔头薪火相传,女排精神永放光芒。

3.从下面的词语中任选一个,填在“________是一把双刃剑”中的横线上,组成句子,并以此为开头,写一段话,要求语言准确、鲜明、生动。

(5分)谦和刚强敏感狂狷沉稳____________是一把双刃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导学号29530137] 解析:作答本题,需要注意两点,一是在内容上要紧扣“双刃剑”,围绕某一性格的两重性进行阐述;二是在语言表达上要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或适当增加一些描写,避免枯燥的议论。

答案:(示例)刚强(是一把双刃剑。

)面对风暴雷霆,刚强者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终将迎来耀眼的彩虹。

但是刚强往往也像玻璃一样易于破碎,你看那狂风中被折断的多半是敢于抗争的大树,而柔弱的芦苇往往平安无事。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4.《曹刿论战》中的指挥员曹刿在准备追击败退的齐军的时候,对齐军是佯退还是败退有过考察,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对这两句,有学者提出该这样断句:“下/ 视其辙,登/ 轼而望之。

”请你写出这样断句的理由。

要求:①理由充分、合理;②语言表达准确、简明。

(6分)答:[导学号29530138] 解析:回答本题,可结合断句的原则:是否需要断句,决定于句子的语气;主语较长时,其后要断句;句首状语后要断句;句中出现标示语气延长的词语(如“也”)时,其后要断句。

答案:理由:①强调了人物的动作行为(“下/ 视”:下了战车,仔细看),突出了人物形象;②更符合生活的情理(“登/ 轼”:登上车,扶着车扶手);③增添了句子的节奏感。

(或:①“下视”变为“下/视”更能表现曹刿观察仔细。

因为“下/ 视”意为“曹刿走下战车,察看敌车车辙”。

②“登轼”变为“登/ 轼”后翻译起来更合理一些,“登上车,扶着车扶手”。

“轼”是车厢前面的横木,供车上的人作为扶手使用,是不可以登上去的。

)(言之成理即可。

)5.鸣放礼炮是“9·3”抗战胜利纪念日阅兵的重要程序,礼炮七十响象征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

请就鸣放礼炮写一段解说词,要求准确、鲜明、生动,100字左右。

(5分) 答:[导学号29530139] 解析:作答本题,首先要明确本解说词的主题是阐述鸣放礼炮的意义,即歌颂先烈,歌颂胜利。

其次要明确解说词是一种充分运用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解释和说明,写作时要调动多种表达手法,文句要有感染力。

答案:(示例)回望当年,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共赴国难,浴血坚持。

母亲教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

有多少孩子永远没有回到母亲身旁,有多少丈夫永远没有回到家乡。

今天,声声礼炮为先烈鸣响,为胜利高歌!6.下面是一些学校拟写的高考励志标语,请就这些标语的形式和内容进行点评,要求观点明确,语言鲜明、生动。

100字左右。

(6分)标语一:提高一分,干掉千人!标语二:熬一个春夏秋冬,享一生荣华富贵!标语三:不要像角马一样落后,要像野狗一样战斗!答:[导学号29530140] 解析:这几条标语句式整齐,语言生动,但放大了高考的重要性,带有功利色彩。

点评时应当“点”出这种实质。

组织答案时,为了使语言生动形象,最好能恰当地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

答案:(示例)这几条标语语言生动,句式整齐,但是放大了高考的重要性,带有功利色彩,只能给原本紧张的考生施加更大的精神压力。

就像一个灵魂庸俗的人,徒有俊美的外表,满口低级趣味,难以获得人们敬重。

7.庄子钓于濮水,连楚王派来的两位大夫请他担任楚国丞相的邀请都“持竿不顾”。

是什么样的“濮水之钓”具有这样的魅力?请结合具体情景,展开合理想象,进行生动的描写。

要求:①至少使用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②不少于80字。

(6分) 答:[导学号29530141] 解析:既然要表现“濮水之钓”的魅力,那么首先应对濮水周围的环境作出生动的描写,突出环境的宁静;其次,要对人物进行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表现庄子垂钓的安闲和对世俗事务(功名利禄)的不屑一顾;再次,要注意题干的要求,至少使用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不少于80字。

答案:(示例)宁静的濮水,缓缓地流淌在苍翠的青山之间。

欲滴的青草之上,开满了似火燃烧的野花。

低垂的杨柳,呼吸着新鲜的空气。

这是一块绝尘之地。

巍巍高山之下,粼粼水波之滨,心如澄澈秋水、身如不系之舟的庄子,席地而坐,持竿垂钓。

濮水在摇晃中映出了两位衣冠楚楚的风尘大夫。

他们身负楚王的重托,欲以高官之位来征拜庄子,但庄子将他们冷落在一旁。

8.下面的一句话较为概括,请作合理想象,重写这个句子,增强语言的生动性,落实“具体情境”,使其具有画面感。

重写后的句子不超过100字。

(6分)让我们到具体情境中去体会“一览众山小”的豪迈,领略“长河落日圆”的雄浑,感受“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的壮阔。

答:[导学号29530142] 解析:作答本题,关键在于结合诗句想象特定的情境,如由“一览众山小”想象泰山的云雾缭绕,由“长河落日圆”想象大漠的辽阔和夕阳的金辉,由“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想象美丽的海滨和一片汪洋的世界。

答案:(示例)让我们登临巍峨的泰山,在云雾的缭绕中体会“一览众山小”的豪迈;置身辽阔的大漠,在夕阳的金辉中感受“长河落日圆”的雄浑;驻足美丽的海滨,在一片汪洋中感受“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的壮阔。

9.学校校刊《星光》编辑部准备在三月份出版一期高三同学的专刊,刊载高三同学几年来的优秀文章,请你为这期专刊撰写一段卷首语。

要求:语言鲜明生动,语意连贯自然,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不少于80字(含标点符号)。

(5分)答:[导学号29530143] 解析:首先要弄清题干要求,然后在内容上可以称赞这些文章所体现的精神风貌或艺术成就,在修辞上可运用比喻、排比、借代、反问等常见手法。

最后要注意字数要求。

答案:(示例)这是一块绿色的沃土,承载了高中三载的桃李芬芳;这是一扇敞开的窗口,展示了学子们的飞扬青春;这是一泓祝福的清泉,流淌在漫天璀璨的星光下;这是我们向你献上的一场三月的盛宴,盛满祝福的琼浆,愿我们的高三学子策马扬鞭,前程似锦!10.某校举行辩论会,请根据正方的说法,写出反方的观点和理由。

(6分)正方:善意的谎言有碍诚信。

善意的谎言归根结底还是谎言,就像褪去乞丐服穿上旗袍仍然改变不了叫花子的身份一样,善意的谎言也不会因为戴上桂冠就摆脱了谎言的本质。

谎言就意味着欺骗,欺骗就有碍诚信,这是铁的逻辑。

善意的谎言出发点是善良的,但是往往这种谎言一旦被戳穿,对对方的伤害会更深,作为谎言本身,已是与诚信相悖的行为。

答:[导学号29530144] 解析:作答本题,首先观点要明确,其次要针对正方辩词展开。

正方的观点是“善意的谎言有碍诚信”,并主要运用逻辑分析和比喻论证来说明理由。

回答时应针对正方的观点和论证予以反驳。

答案:(示例)反方:善意的谎言无碍诚信。

贫穷的母亲把仅有的饭菜留给儿女,同时隐瞒了自己还饿着肚子的事实,难道你能指责这位母亲“不诚信”吗?生活中善意的谎言随处可见,这种“谎言”是美丽的,它不是欺骗,不是居心叵测。

当我们为了他人的幸福和希望撒一些小谎的时候,谎言即变为理解、尊重和宽容,而且具有神奇的力量。

这样的“谎言”让世界更有爱、有感动、有信任,怎么会与诚信相悖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