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下”的语篇功能以及相关汉语教学问题“这下” 出现在博雅汉语中级口语教材中“表示由前面的事情引出后面的结果”问题意识不强留学生用错、少用:缺乏实例hsk 动态作文语料库仅8例错误:这样这下他们的学习成绩越来越下降,跟父母疏远,带来很大的不好影响。
篇章衔接机制的位置问题主观性叙事语境“这下”听起来口语性很强,但在日常对话中却极少使用。
而多出现叙事性文学作品之中。
叙事文学有三大要素:叙事方式、叙事人称和叙事聚焦。
就方式而言,夸张地说,“讲述一个故事至少有五百万种方式”(詹姆斯),但常见的大类主要是展示和讲述。
而表示连接的”这下“也正是经常出现于讲述性的叙事语境之中。
在这种的叙事方式中,始终活跃着一个叙述者的形象,他记录、讲述,并对他叙述的故事作出各种主观性的评论和解释。
例如:(15)杨国忠慌里慌张想逃走,几个兵士赶上去,把他的头砍了下来。
这下可把唐玄宗难住了,他怎么舍得杀这个宠爱的妃子呢?(16)狄仁杰这下可生了气,说:“上有天,下有地,叫我狄仁杰干这号事,我可干不出来!”(《中华上下五千年》墨人中国戏剧出版社)而叙事人称和叙事聚焦讨论的其实是叙事角度问题,参考格雷麦斯将叙事角度划分为四分法,短语“这下”出现的叙事语境,多采取第一人称参与者角度或第三人称主观视角的角度进行叙事,且无论人称如何,都属于内聚焦型叙事,叙述者是作品事件的参与者、阅历者,充当所叙事件的的一个角色,事件的全部内容都是从这个角色的眼光来观察、以这个角色的口吻来叙述的,主观感情色彩较浓。
例如:(17)而且,我还一边消毒一边对女儿说:“这下可好了,凯尔文死了,鼠也养过了,你总算该死心了,可以静下心来,集中精力学习了。
” (《从普通女孩到银行家》土一族中国青年出版社)(18)看着一向温和亲切的王老师这样声色俱厉,毫不留情,小李想,这下可完了,王老以后再也不会信任自己了。
任何叙事文学作品都必须具备两个必不可少的要素,即一个故事和一个故事叙述者。
一种叙事情境总是由某种叙事因素占据支配地位,构成其基本特征,然后其它叙事因素也参与进来,构成其次要特征,最后形成一个独立的整体。
叙事有两种方式:展示和讲述。
在“讲述”的叙事方式中,活跃着一个叙述者的形象,他记录、讲述,对他叙述的故事作出各种评论和解释,与读者交谈。
在“展示”的叙事方式中,我们找不到叙述者的影子,我们只能发现一个充当“反映者”的人物。
他通过自己的意识反映外部世界,他感受、思考、领悟,但总是默默地。
因为他从不讲述,换句话说,就是他从不试图用语言把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传达给读者。
叙事角度一、全知视角。
叙事角度是变化的,君临一切的,没有任何限制。
如萨克雷的小说《名利场》。
二、叙事角度存在于虚构的情境中,甚至定位于某一人物,一切都严格地依据这一人物的知识、情感和知觉来表现,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始终采用一个人物的角度,也可以在叙事中轮流采用几个人物的角度宋表现事件的不同发展阶段,还可以采取多重视角,即采用各种人物的视角来反复表现某一事件,这种叙事角度又称为内在角度。
三、从故事中非人物性格的某一焦点出发来叙述事件,它排除一切人物的思想情感的传达而只限于人物的语言、行为,外貌和环境。
又被称为外在角度。
在英美,关于叙事角度:1. 布鲁克斯和沃仑的观点。
他们的分类标准主要有两项,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区分;内在描写与外部观察的区分,具体又分为以下四种类型:(1)第一人称自传性叙事角度,如狄更斯的《远大前程》。
(2)第一人称观察者角度,叙述者是小说中的一个次要人物,如阿城《棋王》。
(3)作者——观察者角度,即前述外在角度。
如《白象似的群山X》。
(4)全知作者的角度,如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
2.格雷麦斯的观点。
格雷麦斯也将叙事角度划分为四种类型。
(1)全知角度,相当于布鲁克斯等的全知作者。
(2)第一人称参与者角度,叙述者是故事中的人物并采取内在角度。
(3)第三人称主观视角,叙述者不是故事中的人物但采取内在角度。
(4)第三人称客观视角,相当于布鲁克斯等的作者一一观察者角度。
叙事情境是由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不同关系构成的。
最基本的叙事情境有三种。
一、第一人称叙事情境。
它的基本特征是,叙述者存在于虚构的小说世界中。
第一人称叙述者就象其它人物一样,也是这个虚构的小说世界中的一个人物,人物的世界与叙述者的世界完全是统一的。
二、作者叙事情境。
它的基本特征是,叙述者外在于人物的世界,叙述者的世界存在于一个与小说人物世界不同的层面。
叙述者采取的是外在聚焦。
三、人物叙事情境。
在这种叙事情境中,叙述者由一个反映者所取代,这个反映者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他感受、观察、思考,但却不象一个叙述者那样对读者讲话,读者乃是通过这个反映者性格的眼光看待小说的其它人物和事件,既然无人承担叙述者的角角,所以场面好象是直接在读者眼前展开。
上述三种叙事情境又是由若干叙事要素构成的,构成叙事情境的要素有三项,即叙事方式、叙事人称、叙事聚焦。
叙述方式:展示讲述第一个构成要素叙事方式可以说包含在下面一个问题里,“究竟谁在叙述?“。
回答是,要么在读者面前站着一位具有独立个性的叙述者,要么他隐藏在故事中人物和事件的背后,使读者几乎无法感知他的存在。
这两种情形构成了叙事的两种方式,这也就是现代小说理论着重强调“讲述”(telUng)和“展示”。
(Showing)的对立。
在现代小说中,“展示。
主要依赖于两种技巧,其一是基本上由人物对话或人物对话加上非常简练的描写与叙述报导构成某种戏剧性场面,给人以十分客观的印象。
不过更普遍的是通过小说中某一人物的意识来反映事件,从而完全省略叙述者的介入和评论。
如乔依斯的小说《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中的斯蒂芬,就是这样一个反映者,这样从叙事的角度看,就存在两种叙述代理人,一种是叙述者(无论是人物化还是非人物化的)。
另一种是反映者,所谓叙事方式就是由这二者以及居于二者之间的各种可能的变化构成的。
叙事情境的第二个要素是叙事人物。
如果说叙事方式主要是由叙述者和反映者二者的关系构成的,那么叙事人称则是由叙述者与小说虚构世界的关系构成的,在这里同样存在着两种可能。
叙述者或者像一个人物那样存在于小说的虚构世界之中,或者高高居于这个虚构世界之上。
叙述者与小说中人物的存在条件可以是统一的,也可以是不统一的。
如果叙述者与小说中的人物居于同一世界,那么沿用传统的概念,他就是第一人称叙述者,如果他存在于小说的人物世界之外,他就是传统意义上的第三人称叙述者。
但传统上关于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叙事的区分固然简便,却仍有·—·些不精确的地方,在用语上容易造成混乱,因为第一人称代词“我”。
指代的往往是叙述者,而第三人称代词“他(她)”指代的却是作品中的一个人物,其实在第三人称叙事作品中也存在一个叙述的“我”,如中国古代话本小说中的“说书人”,因此区分叙事人称的最终标准和依据仍应当是看叙述者与小说人物是否处于同一虚构的艺术世界之中。
叙事情境的第三个要素是叙事聚焦,和上面两种要素一样,在叙事聚焦内部,也存在一种基本的对立,即外部聚焦与内部聚焦的对立,二者的区别是,叙述视角究竟置于故事之内,置于故事中的一个或几个人物的意识中呢,还是置于故事之外,属于置身事外的叙述者。
概括起来,在上述三种叙事要素中,各包含着一组二元对立。
叙事方式:叙述者与非叙述者(反映者)的对立。
叙事人称:叙述者与人物世界统一与否的对立。
叙事聚焦:内部聚焦与外部聚焦的对立。
那么,这些要素和它们内部包含的种种对立是如何构成前.文提到的三种叙事情境呢?也许下面的图式可以帮助我们概略地回答这个问题。
下图说明,一种叙事情境总是由某种叙事因素占据支配地位,构成其基本特征,然后其它叙事因素也参与进来,构成其次要特征,最后形成一个独立的整体。
·如人物叙事情境便是由反映者性格所支配,在叙事聚焦方面,采用内部聚焦,在叙事人称方面,采用第三人称。
其它两种叙事情境也与此相类似。
小说家可以通过改变人称来调节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某些作者弃第一人称而用第三人称,一个似乎可以成立的理由是,作者不愿沾上自我暴露的嫌疑,不愿让作品中描写的生活内容与自己拉上直接的关系。
西方作家曼海姆在小说的开头说:“我希望现在不用第一人称写这部书,像一个十足的傻瓜那样当众展览自己毕竟不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
聚焦又分为外部聚焦与内部聚焦,这种区别是相对于故事而言。
外部聚焦近似于叙述,其聚焦者通常便是叙述者。
内部聚焦的含义是指聚焦者存在于故事内部,聚焦者通常是故事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人物。
例如在《包法利夫人》中,如果聚焦者是爱玛或小说中的其它人物,那么它采用的就是内部聚焦,如果聚焦者是叙述者本人,那么就是外部聚焦。
区分外部聚焦与内部聚焦的一个最简便的方式,便是将一段第三人称的文本用第一人称加以重写,如果这样的重写行得通,那么它采用的一定是内部聚焦,如果行不通,则是外部聚焦·两种叙事方式的区别,是叙事理论最古老的发展。
古希腊的柏拉图就已经区分出所谓“纯叙事”(山鲤曲is)与“完美模仿”(mim白sis)两种对立的叙事方式。
前者是诗人“以自己的名义讲话,而不想使我们相信讲话的不是他”,后者正好相反,“他(诗人)竭力造成不是他在讲话的错觉”,若是口头表述的话语,则是某个人讲的。
现代小说理论把二者分别称为“汫述”(te)ling)与“展示”(Showing)。
讲述与展示第一,就其与所描述对象的距离而言,前者的距离比后者更大,后者比前者更为直接。
第二,就其所传达的叙事信息而言,前者较后者为少,因为前者更简练,后者的描写更展开,更详尽,更细致入微。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前者有一个叙述者面对读者,作为传达信息的中介存在于文本中。
而在后者,叙述者却不介入或很少介入叙事,尽可能不留下讲述的痕迹。
在“讲述”的叙事方式中,活跃着一个叙述者的形象,他记录、讲述,对他叙述的故事作出各种评论和解释,与读者交谈。
在“展示”的叙事方式中,我们找不到叙述者的影子,我们只能发现一个充当“反映者”的人物。
他通过自己的意识反映外部世界,他感受、思考、领悟,但总是默默地。
因为他从不讲述,换句话说,就是他从不试图用语言把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传达给读者。
读者直接观察这些“反映者”人物的意识,观察反映在人物意识中的外部事件和人物对这些事件的反应。
内聚焦型是叙述者使作品事件的参与者、阅历者,充当小说的一个角色,作品的全部内容都是从这个角色的眼光来观察、以这个角色的口吻来叙述的,主观感情色彩较浓。
而“叙述者观察”(外聚焦型):叙述者不充当作品中的角色,采取客观的态度从旁叙述,从旁观察,其叙述一般只限于外在的描写,对描写的一切不作主观的解释和评议,更不直接描写人物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