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不同妊娠期孕妇凝血四项和D-二聚体检测结果分析

不同妊娠期孕妇凝血四项和D-二聚体检测结果分析

不同妊娠期孕妇凝血四项和D-二聚体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探讨不同妊娠时期孕妇血浆凝血四项和D-二聚体指标,动态观察正常孕妇不同妊娠期的凝血与纤溶功能状态及临床意义。

方法应用ACL、TOP全自动血凝仪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活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含量(FIB)、D-二聚体,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D-二聚体在孕早、中、孕晚期至临产期呈进行性升高(P<0.01),PT孕早、中期、晚期缩短(P<0.05),临产期无显著差异(P>0.05),TT在妊娠早、临产期无统计学变化(P>0.05),APTT孕早期、中期明显缩短(P<0.01),孕晚期无统计学变化(P>0.05),临产期显著缩短(P<0.05),纤维蛋白原含量(FIB)在孕早期至孕中期显著升高(P<0.01),孕晚期无统计学变化(P>0.05),晚期至临产期急剧升高(P<0.01)。

结论联合动态监测妊娠期D-二聚体和凝血四项,对预防产妇意外、血栓形成和防止DIC的发生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标签:D-二聚体;凝血四项;妊娠;临产期孕妇妊娠不同时期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时间(TT)、纤维蛋白原含量(FIB)及,作为判断机体止血与凝血系统病理变化、术前筛查凝血性疾病的重要指标。

妊娠妇女机体产生一系列变化,其中包括凝血功能的变化,大部分凝血因子增加,血小板增加,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含量增加,血液呈高凝状态。

适度高凝状态是一种生理性保护,可以防止产时的过量出血[1]。

为了解妊娠期孕妇凝血四项D-二聚体指标变化情况,笔者对148名孕妇整个妊娠期的早、中、晚期及临产期进行动态,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全部早中晚期妊娠孕妇148 例,均为2012年10月~2013年9月潍坊市人民医院产科门诊,年龄24~32岁,平均28岁,分别于妊娠早期(孕10~15 w)、妊娠中期(孕20~25 w)、妊娠晚期(孕30~35 w)、临产期(孕37~42 w)孕期在26+6~38+2 w。

体检心、肝、肾影像检查均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测肝功能、乙肝五项、血常规指标均未见异常。

对照组均来自同月份的在我院正常健康体检的妇女非孕期妇女66例,年龄在20~35 岁,平均年龄27.5 岁,既往无高血压、肝肾疾病及血液病史,无止凝血用药史。

1.2方法
1.2.1仪器应用ACL-TOP血凝仪,试剂均采用贝克曼配套试剂,检测凝血四项PT、TT、APTT、FIB与D-二聚体。

1.2.2检测方法D-二聚体检测应用免疫比浊法,PT、APTT、TT、FIB 检测应用凝固法。

严格按照血凝分析仪的操作步骤及试剂要求进行操作。

1.2.3标本采集取患者空腹静脉血1.8 mL,加入到有109 mmol/L 枸橼酸钠0.2 mL的真空采血管中,充分混匀,3000 r/min 离心10 min,分离血浆按仪器
操作规程分别进行测定。

1.3数据分析全部数据应用SPSS 11.01统计软件包进行配对比较分析。

2结果
2.1 D-二聚体孕早期与孕中期、孕晚期至临产期比较t值分别为6.709、1
3.005、19.100(P<0.01),随着孕期增长D-二聚体明显升高;
2.2凝血酶原时间(PT) 孕早期与孕中期、孕晚期至临产期比较t值分别为2.289、6.083、5.311(P<0.05),凝血酶原时间进行性缩短,孕晚期至临产期比较t值为0.688(P>0.05),凝血酶原时间无显著变化;
2.3凝血时间(TT) 妊娠早期至临产期比较t值分别 1.515、0.505、
1.859(P>0.05),孕期凝血时间变化。

2.4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孕早期至临产期比较t值分别为6.768、8.311、16.600(P<0.01) 从孕早期至临产期APTT缩短明显。

2.5纤维蛋白原含量(FIB) 孕早期与孕中期比较t值为9.899(P<0.01),纤维蛋白原含量升高显著,孕中期至孕晚期比较t值为1.229(P>0.05),纤维蛋白原含量无统计学变化,孕晚期与临产期比较t值为10.670 (P<0.01),纤维蛋白原含量急剧升高,见表1。

3讨论
正常妊娠时,机体处于一定程度的高凝状态,对孕妇全有一种生理性保护作用,尤其是血凝与纤溶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时,更有得于分娩时胎盘剥离面的止血以及子宫内膜的再生和修复,如果高凝状态加重,将会引起各个部位静脉血栓。

随着孕妇妊娠时期逐渐增加,血液中含有的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活性和濃度会发生改变,同时纤溶系统中纤维蛋白原含量也会增加。

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在纤溶酶水解作用下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是继发性纤溶的重要依据,血中含量增加说明机体有血栓形成且有纤维蛋白溶解发生。

本文数据显示:孕周数的增加,血中D-二聚体含量呈进行性增加,提示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还有继发性纤溶的发生,因此动态监测其含量就显得非常必要。

PT主要筛选外源性凝血因子Ⅱ、Ⅴ、Ⅶ、Ⅹ和相关因子抑制试验,Ⅶ是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关键因子,PT 在妊娠期、妊娠中期至妊娠晚期进行性缩短,这可能与凝血因子Ⅱ、Ⅴ、Ⅶ、X 的增加和TF 表达增加相关,提示中晚期孕妇体内外性凝血因子活性增强,也就是凝血因子Ⅶ增加,或者TF 的表达相对增加。

TT 测定主要反应凝血共同途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的过程中是否
存在异常的抗凝现象,该实验数据显示妊娠各期无显著性变化,说明妊娠期间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激活增强,与凝血系统建立的新的平衡[2]。

APTT 是内源性凝血系统敏感且可靠的筛选试验,主要用于凝血因子Ⅷ、Ⅸ、Ⅺ、Ⅻ的检测,该实验数据显示,APTT 在孕早期至孕中期缩短显著,孕中期至孕晚期无显著性变化,孕晚期至临产期又进一步缩短,虽然在整个妊娠期随着孕周的增加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X 会出现相应增加,可能其在妊娠中、晚期改变不明显,所以整个内源性凝血功能在妊娠中晚期改变不明显。

FIB 在凝血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内、外源性凝血途径最终的共同通路。

结果显示中晚期孕妇FIB 含量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B 升高可使红细胞、血小板聚集增强,促进血液粘度增加,增强止血功能,但也容易导致血栓形成[3]。

综上所述,对早、中、晚、临产期孕妇检测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了解其凝血状态与纤溶功能的变化,对于减少产后出血及预防和治疗DIC 等血栓性疾病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对减少产科意外的发生,孕妇平安顺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冯小娟.孕妇血浆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16):2027.
[2]王婧婧,等.孕妇妊娠期D-二聚体和凝血四项的检测及临床意义[J].中国妇幼保健,2011,36(26):5707-5708.
[3]苏永梅.临产孕妇凝血四项指标检测及分析[J].哈尔滨医药,2011,31(5):340-34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