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5《在狱咏蝉》教学设计

5《在狱咏蝉》教学设计

《在狱咏蝉》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咏物诗的特点,做题方法。

2、领会诗句含义,背诵并默写。

3、想象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 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2. 想象并体会本诗夸张的艺术特色
教学课时:1课时
教法设计:多媒体应用,讨论法,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骆宾王是初唐四杰之一,位卑而才高,名响而命蹇。

今天要学的这首诗与一般的咏蝉诗不同,全诗借蝉的高洁品行,“寓情于物”,抒发了自己品行高洁却“遭时徽纆”的哀怨悲伤之情。

表达了辨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

2.新课学习:
(一)相关知识介绍
1. 板书:写课题
2.介绍五言律诗
五言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简称五律,属于近体诗范畴。

此体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期,其雏型是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基本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

全篇共八句,每句五个字,有仄起、平起两种基本形式,中间两联须作对仗。

3.介绍“兴“的写作手法
赋、比、兴,是诗经的主要三种表现手法,兴是借他物来引出此物的意思,相当于现在的象征修辞方法。

“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

《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看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
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

例卫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就是兴。

.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

4.介绍作者:
骆宾王,(约640——约684),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县)人。

曾在道王李元庆府供职,历任武功、长安两县主簿及侍御史,不久得罪武则天而入狱,贬临海县丞,郁郁不得志。

睿宗广宅元年(684),随李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兵败,不知所终。

他少负才名,擅长七言歌行和五律,有《骆临海集》十卷。

由此可知,骆宾王一时英才,竟然字号、生卒年不详,生平经历语焉不详,仕宦凄惨,令人扼腕叹息。

其原因是他生活在高宗李治时期,唐高宗李治体弱多病,政事多处于武曌之手,不可避免地引起李唐皇族的不满,明争暗斗此起彼伏。

当是时,又恰好武曌占据上风,所以一身正气又忠于李唐王室的骆宾王就落得如此下场了。

5.介绍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高宗仪凤三年(678),此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就是言官),数次上书言天下大计,得罪了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

此时,正值秋季,所以诗人有感而发,借蝉自喻,用比兴寄托的艺术手法表达自己遭谗被诬的悲愤心情。

明白了作者的身世遭际和创作背景,下面我们一起来赏析一下这首千古名诗。

(二)重难点突破
1.指导诵读
(1). 自由朗读,提出要求:标出读不准确的字词和把握不准节奏的句子(2)放录音带,提出要求,第一听清字音,第二听出节奏
(3)点出容易读错的字,明确个别句子的节奏。

发现学生读的过程中把握不准的句段
2.学生解决字词教师讲解典故:
生字“鬓”
生词:西陆:指秋天。

典故:南冠:楚冠,这里是囚徒的意思。

玄鬓:指蝉的黑色翅膀,这里比喻自己正当盛年。

不堪:一本作“那堪”。

白头吟:乐府曲名,《两句意谓,自己正当玄鬓之年,却来默诵《白头吟》那样哀怨的诗句。

3.学生分组讨论,八组分别讨论四联。

(5分钟)(合作探究部分)
4、各组代表展示讨论成果
5、教师点拨
(1)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讨论点拨:首联二句,西陆,点明时已入秋,南冠,表明囚徒身份。

秋蝉鸣唱,引发思乡情。

这里运用了起兴的手法,所谓兴者,乃“赋、比、兴”之“兴”。

“兴”,就是起的意思,兼有发端和比喻的双重作用。

蝉在夏天是最亢奋时期,到了秋季以后,就进入的衰竭期,所以秋蝉的最后亮相,当然嘶声力竭做最后的挣扎,继而结束短暂的生命。

在这里就是诗人就是以秋蝉的高声哀唱来表示自己的命运悲惨,秋蝉的命运就像诗人此时的命运。

此时此刻,正是诗人心灵最脆弱的时候,秋蝉的哀鸣逗引地诗人的思乡之情自然而然地侵入了进来,这使得诗人的心情更加沉重地难以自负。

(2)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讨论点拨:颔联两句,采用两两相对照的手法,进一步表达诗人的身世之哀,命运之惨。

一句写秋蝉,一句写诗人自己,将物我结合起来。

虽然已是秋蝉,但是其翼依然乌黑。

此时的诗人经受磨难和打击,身陷囹圄,中年而白头,所以是“那堪”。

这里的秋蝉还是秋蝉,它不管诗人是否白头,更加重了诗人的沉痛之感。

回想自己年少时也是一腔热血,抱着“达则兼济天下”的雄心抱负,那堪世事难料,这一生走的如此坎坷,如此不堪,如此悲凉,而今空有一腔抱负却无由施展,还遭陷锒铛入狱,只能发出凄冷的哀吟。

其实这里,“白头吟”一语双关,既有头白之意,又借用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典故。

司马相如负心于卓文君之时,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怜自伤,表达自己希望白头终老的愿望。

联想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诗人是在劝谏不听反而遭陷入狱之后作的这首诗,因此暗喻统治者的用人不当和不察纳雅言,辜负了诗人的一片忠诚之心。

可以这么说,诗人的白头不仅仅是岁月的痕迹,更是由于自己的赤胆忠心换来的却是牢狱之灾,是在内外交困之中急白的。

在这里既有对年华已逝的悲哀,也有抱负落空的沉痛,还有对统治者的失望!
讨论点拨:颈联两句,是用比喻的手法,以蝉的艰难处境来比喻自己的政治处境。

秋蝉已如势不能穿鲁缟的强弩之末,已如知秋而飘零的枯黄之叶,已是谢幕之前最后的粉墨登场,偏偏此时还“露重”、“风多”,让人如何不生出恻隐之心、不忍之心、伤痛之心呢?这里的“露重”、“风多”是比喻外部环境,“飞难进”、“响易沉”是比喻在外部环境的作用下的结果。

说的明白一点就是,在朝廷一片谄谀之声,进言之路已遭阻塞之下,诗人已经处于沉重打击的艰难的政治处境之中。

这里已经物我混融,秋蝉既是诗人,诗人已如秋蝉。

(4)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讨论点拨:尾联二句,收尾响遏行云,义节风高。

秋蝉是餐风饮露的,是高洁品行的象征。

诗人继续作比,表达自己的孤独之感,这种孤独之感是壮烈的,不是凄婉的。

诗人没有选择陶渊明式的离世而去,而是选择了屈原的入世之举,心系朝廷的诗人选择了入狱。

我们在感叹诗人悲壮的同时,也为朝廷遗弃忠臣而哀叹!诗人最后的一问,惊心动魄,石破天惊,既有对朝廷的失望,又有深深地期盼!因此,这里留下的不仅是命如秋蝉、品如秋蝉的诗人的长叹,留下的更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千年之问!
6、讲解完毕,再次诵读。

7、个别朗读,点评朗读效果
8、再放录音,提出要求:体会本诗的感情基调
9整体朗读,要注重诗的感情基调。

10、提出问题:
诗中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师生讨论回答:
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师生讨论回答
作者是怎样借用“蝉“的意象来表达感情的?
11、咏物诗的特点与方法:
咏物言志,又称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诗人情感或揭示诗歌的主旨。

如李忱的《瀑布联句》:“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作者以不贪
恋溪涧而冲奔大海的瀑布表达自己“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之高翔” 的豪情壮怀。

如白居易的《白云泉》:“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

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三)课堂总结:
骆宾王的这首诗运用比兴的手法,以蝉自喻,寄托遥深,达到了物我混融的艺术境界。

当然,这只是我的一点感想,不一定符合作者的原意,可惜的是,斯人已逝,我们再也不能听到作者的回答。

诗歌的解读本来就是解读者主观情感的主动介入,虽然有一定的客观依据,但是毕竟掺杂了个人的情愫。

因此,每一个解读者眼中的诗歌意蕴是不同的,这也就是诗歌解读的魅力所在。

(四)布置课后作业
1. 诵读并背诵这首诗。

2.四个人一组,探讨老师提出的问题。

3.自我总结这节课,体会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板书设计
象征:蝉高洁品性人
作用: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兴:蝉唱客思
作用: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用典:白头吟忠心、失望
作用:委婉含蓄、意味深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