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司考法理学复习考点

司考法理学复习考点

法理学法律关系的性质和特征1、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范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具有合法性。

(1)法律规范是法律关系产生的前提。

(2)法律关系不同于法律规范调整或保护的社会关系本身。

社会关系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其中有些领域是法律所调整的,也有些是不属于法律调整或法律不宜调整的,还有些是法律所保护的对象,这些被保护的社会关系不属于法律关系本身。

即使那些受法律法规调整的社会关系,也并不能完全视为法律关系。

(3)法律关系是法律规范的实现形式,是法律规范的内容(行为模式及其后果)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得到具体地贯彻。

法律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合法关系。

2、法律关系是体现意志性的特种社会关系。

有些法律关系的产生,不仅要通过法律规范所体现的国家意志,而且要通过法律关系参加者的个人意志表示一致,也有很多法律关系的产生,并不需要这种意志表示。

3、法律关系是特定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宗教对法的影响宗教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对法律发生过重要的影响。

宗教对法律的影响,既有积极方面,也有消极方面;既有观念层面,也有制度层面。

较明显地体现在立法、司法、守法等各个环节上。

首先,宗教可以推动立法。

许多宗教教义实际上都表达了人类的一般价值追求。

部分教义被法律吸收,成为立法的基本精神。

《圣经》、《古兰经》、《摩奴法典》等宗教经典,分别对西方两大法系、伊斯兰法、古印度法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

其次,宗教影响司法程序。

在宗教作为国教与政教合一的地方,宗教法庭直接掌握部分司法权。

在西欧中世纪,教会独立行使司法权,世俗政权则负责执行教会的命令,如教徒被开除教籍处分者,在法律上就成为放逐法外之人。

中世纪教会司法权不但及于教徒,而且及于俗人,对教会执事提起的民事诉讼、执事向俗人提起之民事诉讼未获公正解决者,等等,均由宗教法庭管辖。

在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国家,教会行使司法权,法官均为教会权威人士。

从诉讼审判方式来看,宗教宣誓有助于简化审判程序。

同时,宗教宣扬的公正观念、诚实观念、容忍、爱心等对司法也有影响;宗教容忍观有利于减少诉讼。

又如,国家首脑即位、法官公正执法以及证人出庭作证,都必须首先进行宣誓。

最后,宗教信仰有助于提高人们守法的自觉性。

宗教提倡与人为善、容忍精神等,使公民习惯于循规蹈矩,不为损害他人和社会的行为。

宗教对超自然的崇拜、各种精神祭祀等,均使法律蒙上神秘的、超自然的色彩,增加了法的威慑力。

当然,宗教对法律也有消极的影响。

由于宗教信仰产生的激情,会导致过分的狂热,某些宗教甚至妨碍司法公正的实现。

法与宗教法理学,许多人有相同的感觉:法理学抽象、枯燥、难以记忆,并由此产生厌烦情绪。

确实,这门课教材中没有举出较多的事例来说明相关内容,与刑法、民法等课程相比理论性较强,缺少具体、实务性的知识。

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复习方法是很重要的。

法作为一种“人造物”不可避免地体现了特定共同体的人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人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对人类的“起源”与“未来”的问题的回答。

而宗教就是对这个问题的一种回答。

在这个意义上,法与宗教之间产生了相互影响。

一、宗教对法的影响宗教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对法律发生过重要的影响。

宗教对法律的影响,既有积极方面,也有消极方面;既有观念层面,也有制度层面。

较明显地体现在立法、司法、守法等各个环节上。

首先,宗教可以推动立法。

许多宗教教义实际上都表达了人类的一般价值追求。

部分教义被法律吸收,成为立法的基本精神。

《圣经》、《古兰经》、《摩奴法典》等宗教经典,分别对西方两大法系、伊斯兰法、古印度法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

其次,宗教影响司法程序。

在宗教作为国教与政教合一的地方,宗教法庭直接掌握部分司法权。

在西欧中世纪,教会独立行使司法权,世俗政权则负责执行教会的命令,如教徒被开除教籍处分者,在法律上就成为放逐法外之人。

中世纪教会司法权不但及于教徒,而且及于俗人,对教会执事提起的民事诉讼、执事向俗人提起之民事诉讼未获公正解决者,等等,均由宗教法庭管辖。

在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国家,教会行使司法权,法官均为教会权威人士。

从诉讼审判方式来看,宗教宣誓有助于简化审判程序。

同时,宗教宣扬的公正观念、诚实观念、容忍、爱心等对司法也有影响;宗教容忍观有利于减少诉讼。

又如,国家首脑即位、法官公正执法以及证人出庭作证,都必须首先进行宣誓。

最后,宗教信仰有助于提高人们守法的自觉性。

宗教提倡与人为善、容忍精神等,使公民习惯于循规蹈矩,不为损害他人和社会的行为。

宗教对超自然的崇拜、各种精神祭祀等,均使法律蒙上神秘的、超自然的色彩,增加了法的威慑力。

当然,宗教对法律也有消极的影响。

由于宗教信仰产生的激情,会导致过分的狂热,某些宗教甚至妨碍司法公正的实现。

二、法对宗教的影响法对宗教的影响在不同的社会很不相同。

在政教合一的国家里,法对宗教的影响是双向的。

一方面,法可以作为国教的工具和卫护者;另一方面,法又可以作为异教的破坏力量。

中世纪基督教国家对异教徒的迫害、伊斯兰教国家对基督教的禁止都说明了这一点。

在宗教势力不大的国家里,法对宗教也有相当大的影响。

在宗教信仰自由不受保护的前提下,宗教的法律地位取决于统治阶级的态度。

对其统治秩序有利的宗教受到法律的保护,对其统治不利的宗教统治者则以法治之。

在近现代政教分离的国家里,法与宗教分离,法对各种宗教之争持中立态度,法保障宗教信仰自由。

法在观念、体系,甚至概念、术语等方面,客观上都对宗教产生了重大影响。

权利观念被引进宗教法规,与宗教义务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宗教法典不断地系统化、规范化,形成了包括组织法、诉讼法、婚姻法、财产法、刑法等部门的一套严格完整的体系。

现代法律对宗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法对本国宗教政策的规定。

宗教政策是指一国关于处理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动等问题的指导性方针。

法对本国宗教政策的规定是把宗教问题制度化的表现。

近代以来,世界各国相继把宗教信仰问题规定在法律上,而核心的问题就是宗教信仰自由的法律化问题。

宗教自由的法律化历程步履维艰。

宗教改革和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以后,法才真正开始保障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

宗教自由问题最早出现在宪法性文件上,是1776年美国弗吉尼亚州的权利宣言。

据统计,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各国宪法中,有64部涉及宗教自由、信仰自由,15部未涉及。

宗教信仰自由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宗教政策的主流,绝大多数国家把宗教信仰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人权来看待,以法律保障宗教信仰的自由。

依法管理宗教,每务是我国法律对待宗教问题的一贯原则。

宗教信仰自由属于思想领域的问题,对待思想问题,不能采取简单的强制的办法。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宗教问题往往同民族问题相联系。

只有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才能处理好民族问题,加强民族团结。

经过长期努力,我国已经形成了一套关于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

实践证明这些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不仅具有科学性和正确性,并且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

中国现行的宗教政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全面正确地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二是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的管理;三是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相结合。

当然,我国法律在规定宗教信仰自由、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权利的同时,又强调宗教活动的合法性。

法律的演进一、古代法(一)奴隶制法奴隶制法具有这样一些共同特征1)严格保护奴隶主的所有制,确认奴隶主阶级经济、政治、思想统治的合法性,确保奴隶主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占有权。

(2)公开反映和维护奴隶主的等级特权,不仅明文规定奴隶的无权地位,而且还规定自由民之间的不平等。

(3)刑罚种类繁多,刑罚手段极其残酷,刑罚的执行带有极大的任意性,依靠严刑峻罚来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

(4)长期保留原始社会的某些行为规范残余,如同态复仇和赔偿制度的普遍存在、男性家长的广泛权力等,反映了奴隶制法受传统影响较大。

(二)封建制法封建制法具有以下共同特征1)维护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确认农民对封建地主的依附关系,严格保护封建地主的所有权。

(2)确认和维护封建等级特权,皇帝(君主)享有最高的立法、行政、司法、军事等大权,贵族、地主分别享有国家管理社会生活方面的特权。

(3)刑罚酷烈,罪名繁多,滥施肉刑,广为株连,野蛮擅断。

二、资本主义法(一)资本主义法的产生带有资本主义因素的法的出现有三种情况,即三种例证1)商法的兴起。

(2)罗马法的复兴。

(3)资本原始积累的法律出现。

资本主义法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和当代资本主义阶段。

(二)资本主义法的本质与特征资本主义法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是与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并剥削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法律制度。

因此,资本主义法体现和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意志。

与前资本主义法相比,资本主义法具有以下特点。

1.维护以剥削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私有制2.维护资产阶级代议制政府3.维护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和人权(三)法系1、法系的概念和类别法系是根据若干国家和地区基于历史传统原因在法律实践和法律意识等方面所具有的共性而进行的对法律的一种分类,是这些具有共性或共同传统的法律的总称。

2.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概念英美法系,又称普通法法系、英国法系,是以英国自中世纪以来的法律,特别是以它的普通法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法律的总称。

英美法系包括英国法系和美国法系。

英国法系采取不成文宪法制和单一制,法院没有“司法审查权”。

美国法系采用成文宪法制和联邦制,法院有通过具体案件确定是否符合宪法的“司法审查权”,公民权利主要通过宪法规定。

英美法系的特点1)以英国为中心,以英国普通法为基础;(2)以判例法为主要表现形式,遵循先例;(3)变革相对缓慢,具有保守性,“向后看”的思维习惯;(4)在法律发展中,法官具有突出作用;(5)体系庞杂,缺乏系统性;(6)注重程序的“诉讼中心主义”。

大陆法系,又称民法法系、罗马法系、法典法系、罗马一德意志法系,是以罗马法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法律的总称。

大陆法系最先产生于欧洲大陆,以罗马法为历史渊源,以民法为典型,以法典化的成文法为主要形式。

大陆法系包括两个支系,即法国法系和德国法系。

法国法系是以1804年《法国民法典》为蓝本建立起来的,它以强调个人权利为主导思想,反映了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社会经济的特点。

德国法系是以1896年《德国民法典》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强调国家干预和社会利益,是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法的典型。

大陆法系的特点1)全面继承罗马法。

(2)实行法典化,即法律规范的抽象化、概括化。

(3)明确立法与司法的分工,强调制定法的权威,一般不承认法官的造法功能。

(4)法学在推动法律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3.两大法系的区别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由于形成的历史渊源不同,所以在形式和内容方面都有很多差别:(1)法律的渊源不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