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将相和》参考教案

《将相和》参考教案

6 将相和一、教材分析《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历史故事。

课文围绕着“将相和”这个题目,通过记叙“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个既独立完整又紧密相联的故事,通过简洁而又巧妙的过渡,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大故事。

正是由于完璧归赵,蔺相如做了上大夫,才有了渑池之会上蔺相如的大义凛然的表现,才有了他上卿的地位,正是这官职的提升,才招来廉颇的不服气,最终又成就了负荆请罪,塑造了蔺相如和廉颇两个人物形象以及将相之间“和——不和——和”的过程。

赞扬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先国后私的品质,以及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从而凸显他们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家国情怀。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能通过预习独立学习生字、新词;通过初读感知,基本能够读懂故事的意思;借助课后习题,能理清文章结构,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但是要深刻领悟主要人物蔺相如在国家大义前的“勇敢机智”尚有难度,因此,根据课文的特点和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这节课将教学重难点定位于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升华对蔺相如在国家大义前“勇敢机智”的人物形象的理解与感悟,扎实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锻炼思维能力,培养鉴赏能力,提升核心素养。

本单元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培养快速阅读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做到连词成句,不一个字一个字地读。

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2.认识“璧、臣、蔺”等16个生字,会写“献、臣、典、荆”等12个字。

正确读写“胆怯、推辞、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词语。

在具体语境中辨识多音字“相、强、划”。

3.学习作者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四、教学时数2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历史故事,故事发生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

过了100多年,西汉的司马迁在他的著作《史记》中记载了这个故事,(板书:《史记》)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而来。

2. 这个故事就是——将相和。

板书课题,齐读。

“将”和“相”都是多音字,要读准,再读课题。

文中的“将”指——廉颇,“相”指——蔺相如。

(出示“廉颇”“蔺相如”,认读。

)(二)自主预习,尝试自学1.快速默读课文,限时五分钟,注意屏幕上的倒计时。

注意,连词成句,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

读完说说,你了解到了什么?课文围绕着“将相和”讲了几个小故事?2.交流阅读体会,说说自己了解了哪些内容。

(三)交流预习,促进发展1.认读词语。

⑴强逼划归赵国注意多音字要读准。

“强”在表示勉强的意思时要读“qiǎn g”,在表示强硬不屈、固执的意思时读“jiàn g”。

辨析读音:强大勉强倔强“划”在表示分开、拨给的意思是要读“huà”。

⑵大臣击缶战袍多种方法认读词语。

⑶允诺抵御推辞侮辱多种方法认读词语。

2.交流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围绕着“将相和”讲了几个小故事?快速浏览课文,画下每个小故事中小结性的句子,试着用关键词概括小标题。

⑴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

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

——完璧归赵⑵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

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渑池会见⑶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

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合起来就是“将相和”。

出示三个小标题,读一读,借用三个小标题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引读课文,重点探究1.学习第16自然段,了解“将”“相”不和的表现。

⑴课文题目为“将相和”,在和之前必有不和,快速浏览课文,找到课文中直接描写两人不和的那段话,读一读。

(课件出示第16自然段)⑵廉颇为什么不服气?从蔺相如的官职来了解:上大夫——上卿。

补充资料:战国时,官爵分为卿和大夫两级,在卿中有上卿、亚卿之分。

上卿,相当于宰相。

在大夫之中,有长大夫、上大夫、中大夫等。

后世以大夫为一般任官职之称。

从蔺相如、廉颇的资料来了解:蔺相如,本是赵国大官令缪的门客(古代达官贵人家中养的一些人,大多作为谋士,在关键时刻替主人办事)。

廉颇,战国末期赵国名将,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打过许多胜仗,立下赫赫战功,在蔺相如还是一名门客的时候,就被封为了上卿。

如此地位悬殊,后来蔺相如的职位却比廉颇还高,难怪他不服。

⑶指导再读本段。

2.学习完璧归赵(1——10自然段)。

⑴真如廉颇所说,蔺相如仅靠一张嘴就能得到上卿的职位吗?我们一起走进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

⑵快速读下面的故事,你一眼看到了多少内容?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位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荆山里得到一块玉璞,先后呈给楚厉王、楚武王,均不被认可,认为卞和说谎,并砍去了他的双脚。

最终,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玉,便命名为“和氏璧”,成为楚国的国宝。

后来落到了秦始皇手中,他命人将和氏璧打造为镇国玉玺。

⑶蔺相如怎样完璧归赵?快速默读1——10自然段,画出蔺相如说的话,读一读,从中你读出了怎样的蔺相如?学生交流,品读人物品质特点。

①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

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蔺相如接受了什么任务?结合上文说一说,他是在什么情况下接受任务的?结合“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赵王接到了信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

”等句子理解蔺相如是临危受命的。

要想读懂人物语言,还要关注提示语,结合“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谈体会。

②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体会蔺相如的勇敢机智。

③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通过语言和“理直气壮”体会蔺相如的有勇有谋、以死相拼。

说说蔺相如为什么敢以死相逼?读出他的知己知彼。

④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

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

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结合人物语言及提示语“大大方方”体会蔺相如的大义凛然,勇敢无畏。

我们关注到了蔺相如的语言、动作以及神态,还从哪里可以读出他的勇敢机智?(关注侧面描写)⑷蔺相如完璧归赵,完好无损的仅仅是和氏璧吗?除了和氏璧,还有蔺相如自己,更为重要的还有赵国的尊严。

蔺相如凭借自己的勇敢机智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被封为上大夫。

真的想廉颇说的,“就靠一张嘴”吗?(五)综合练习,实践运用1.指导写字。

重点指导“臣、献”的写法。

“臣”要注意中间不要写成“口”,“献”的是左下部分里面有两横。

2.教师范写,学生练写,评价后再写。

(六)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说说自己这节课的收获。

2.布置作业:读熟课文,抄写本课的词语。

板书设计:6 将相和廉颇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第二课时(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读了“完璧归赵”的故事,接下来,还有更精彩的故事等着我们去细细品味。

(二)复习检查,巩固提升1.听写词语:完璧归赵、召集大臣、献上、允诺。

2.对照检查并修改。

3.通过“完璧归赵”的故事,你认识了怎样的蔺相如?(三)引读课文,重点探究1. 学习渑池会见(11——15自然段)⑴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渑池会见”的故事,你一定能找到两个故事的相似之处,从中又读出了怎样的蔺相如?⑵交流汇报。

结合学生交流,抓住重点词句,进一步走进人物,体会品格。

①赵王和大臣们商议说∶“去吧,怕有危险;不去吧,又显得太胆怯。

”蔺相如认为对秦王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赵王才决定动身,让蔺相如随行。

蔺相如又一次在大家都束手无策的时候临危受命。

②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

”秦王拒绝了。

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

③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

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蔺相如再一次以死相逼。

④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又一次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⑶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就靠一张嘴吗?靠的是什么?靠的是聪明机智,大义凛然和对国家的耿耿忠心。

渑池会见时,蔺相如为什么敢跟秦王拼命呢?联系上下文读一读,除了勇敢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什么?(因为知道廉颇已经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

)2.学习负荆请罪(16——18自然段)⑴正是因为有了廉颇的密切配合,所以在赵王受到侮辱时,为了赵国的尊严,蔺相如再次挺身而出。

这样的道理,廉颇却不明白,对蔺相如很是不服。

⑵读一读廉颇的话。

你觉得,廉颇是个怎样的人?⑶蔺相如是怎样做的,又是怎样说的?你又读出了怎样的蔺相如?①这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

②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

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体会蔺相如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品质。

司马迁在《史记》中是这样评价蔺相如的——(课件出示)……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泰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⑷听了蔺相如的话,廉颇是怎么做的?这让你对廉颇有了什么新的认识?理解“荆”和“负荆请罪”。

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有个成语就是说两人的友情——刎颈之交,也就是生死之交。

3.课文读到这儿,你觉得这三个小故事之间有什么关系?写将相和,只写第三个故事可以吗?为什么还要写前两个故事?(四)综合学习,实践运用1.鲁迅先生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交流自己了解到的关于司马迁及《史记》的资料。

2.拓展阅读。

毛遂自荐战国时,秦军在长平一线,大胜赵军。

后赵先割地议和,秦退兵后,赵又反悔不将城池交付秦,秦王大怒,使王陵领兵攻打赵国,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大敌当前,赵国形势万分危急。

平原君赵胜,奉赵王之命,去楚国求兵解围。

平原君把门客召集起来,挑选20个文武全才一起去。

经过挑选,最后还缺一个人。

门下有一个叫毛遂的人走上前来,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说:“听说先生将要到楚国去签订‘合纵’盟约,约定与门客二十人一同前往,而且不到外边去寻找。

现在还少一个人,希望先生就以毛遂凑足人数出发吧!”平原君说:“先生来到赵胜门下几年了?”毛遂说:“三年了。

”平原君说:“贤能的人处在世界上,好比锥子处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显现出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