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经济概论课后习题第十章

世界经济概论课后习题第十章

第十章课后习题与答案:
1.发展中国家有哪些基本特征,其主要类型有哪些?
发展中国家共同的经济特征主要表现在:
(1)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
(2)经济结构呈现二元化;
(3)产业结构相对落后;
(4)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

发展中国家作为一类国家群体,由于各自的自然条件、历史传统、发展战略和经济结构的不同,经济发展水平高低不等,情况复杂,其内部各成员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根据各国具体情况的不同,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把发展中国家分成不同的类型:
(1)按人均国民收入(Gross National Income, GNI)标准来划分是目前最普遍的分类方法,据此可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分为三类:低收入国家和地区;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高收入但仍处于发展中的国家。

(2)按产业结构、出口结构和工业化进程的标准,可把发展中国家分为如下五类:原料和初级产品生产国;石油输出国;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综合发展型发展中大国;最不发达国家。

2.怎样认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变化趋势?
经济发展战略,是指各个国家为实现经济发展目标而制订的总体规划、战略方针及相应的经济政策。

它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长远性、总体性的指导作用,因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发展中国家在获得民族独立后,普遍面临着发展社会经济、提高国民福利、改造传统社会使其向现代社会转变的任务。

而要完成这一任务,关键就在于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制订和实施适当的发展战略。

在此问题上,不同的发展中国家根据各自的不同国情、不同的指导思想以及对国际经济环境的不同认识,采取了不同的经济发展战略。

从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对外经济关系模式和政府在经济中发挥的作用等角度出发,可将经济发展战略分为不同的类型。

虽然发展战略的具体类别多种多样,但其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以尽可能小的代价改变发展中国家经济的落后状况,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

在这一意义上,发展中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战略,不仅取决于其战略自身的合理性,而且也取决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具体国情、发展阶段以及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

成功的发展战略总是那些最适合时代和国情要求的战略。

3.怎样认识“东亚模式”与“拉美模式”?
(1)东亚模式。

东亚经济体,主要是东亚“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在制度安排与发展战略上的诸多特点,被人们归结为“东亚模式”。

作为一种制度模式,“东亚模式”的本质内涵在于,东亚部分国家和地区在共同或相近的历史传统或文化背景下,形成了致力于经济发展的“强政府”。

这种“强政府”在一定的“政府强度”的基础上,能够有效地发动经济增长和减缓由此产生的各种社会经济压力,并且在一定时期内(主要是经济赶超和跳跃发展时期)以较高的“政府质量”,克服或约束政府机体的种种弊端,使之最大限度和最大效率地服务于经济增长。

(2)拉美模式。

拉美地区有30多个发展中国家,各国实施的政策并不尽相同。

但在战后,尤其是80年代以前,其经济发展进程中也存在一些曾经取得成绩和经历挫折的“共同特征”,被称之为“拉美模式”总的来说,“拉美模式”具有更多发展中国家的共性特征,经济制度安排、发展战略和政府在经济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也更接近于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

不过拉美国家一方面在要素禀赋、市场基础条件、外部融资条件等方面具有优势,另一方面部分拉美国家,如巴西、墨西哥、智利等国,其政府的“强度”与“质量”尽管低于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却明显高于非洲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

因此,直到70年代,拉美国家经济发展进程尚比较顺利,也产生了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

无论是“东亚模式”还是“拉美模式”,其取得的成就都表明,落后国家在当代历史条件下要实现工业化,必须依靠政府强有力的干预,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

政府干预的作用,一方面体现在促进资本形成与技术进步、制定经济计划或发展战略、纠正市场失灵等领域,另一方面则体现在维持政治、经济环境稳定、提供发展急需的公共物品等领域。

政府干预的效果,一方面取决于“政府强度”,另一方面则取决于反映了政府理性、效率与自律性的“政府质量”。

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等东亚新兴工业化经济体,政府在强度与质量上均优于拉美,后者又优于非洲国家,这就使得在发展绩效上,也是东亚优于拉美,拉美优于非洲。

也应认识到,无论是“东亚模式”还是“拉美模式”,本身都是在特定的内部与外部环境下才适用的有针对性的发展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曾经取得成绩的发展模式也可能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拉美国家在80年代遇到了严重的挫折,东亚国家尽管不断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在90年代也出现了经济动荡。

这些情况也使得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先后对其发展模式进行了调整。

4.如何看待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改革?
发展中国家推行的一系列经济改革与调整措施,在一定
程度上解决了原有发展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了经济效率,从而扭转了经济恶化的趋势。

从不同地区来看,东亚地区由于其原有的发展模式在强调政府对经济干预的同时也强调政府的理性、效率与自律性,政府干预的消极效果较小,在贸易发展战略上原本即实行外向型的出口导向战略,公共政策比较积极,重视对技术进步的投入,加之经济体制与经济政策的调整更加灵活,因此在80年代中期后经济增长势头强劲,在90年代上半期更是蓬勃发展,一直以高于发达国家两倍以上的速度在发展,1995年东亚的GNP增长8.5%,而同期世界经济增长则为3.7%。

拉美地区各国由于在80年代后普遍进行了大规模改革,对原有的“拉美模式”尤其是进口替代发展战略进行了全面调整,同时其经济自由化尤其是金融自由化的步伐更快于其他发展中国家。

因此整个拉美经济90年代初连续4年保持3%以上的稳定增长,整个90年代,拉美经济的年均增长率高达3.3%,大大高于80年代的1%。

到90年代后期,拥有5亿人口的拉美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2万亿美元,在西半球乃至世界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非洲国家也进行了相应的经济改革。

非洲经济在90年代初一度呈下降趋势,到1994年开始回升。

1994年到1999年,非洲国家的平均经济增长率为近4%,高于1990年的2.7%。

1999年,有12个非洲国家的经济增长率超过了5%,
还有30个国家保持了正增长。

通货膨胀率从1995年的32.8%减少到1999年的9.8%。

但是由于非洲人口增长率一直居高不下,加之改革力度较小,且时断时续,因此其人均GNP增长率一直负增长,到1995年才呈现正数。

可见,发展中国家经济虽都有所发展,但发展仍是很不平衡的,它们之间的经济差距在拉大。

5.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1)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对发展中国家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全球化首先意味着经济发展的新机遇,意味着获得了更加有利的发展条件。

首先,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市场。

其次,经济全球化,特别是金融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再次,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能够获得经济发展所急需的先进设备、技术与管理经验。

最后,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更加有效地发挥比较优势、加速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契机。

(2)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也意味着挑战和风险,它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和金融安全也会带来不利影响:经济全球化可能威胁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

发展中国家更大程度地“融入”
到国际金融市场中,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获取资金流入的收益,但同时也意味着金融风险的增大。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加入金融全球化意味着资本可以在其市场上自由进入和流出而较少受到限制,这将大大提高资本流出和流入的规模和速度。

虽然在理论上讲,资本流入对一国经济发展会起促进作用,但是短时期内大量国际资本涌入国内市场,却会产生一系列消极影响。

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资本流动中直接投资的比例倾向于减少,金融市场投资的比例会相应扩大。

由于金融市场的交易成本过低,调整速度过快,受预期的影响也过大,往往市场预期稍有波动,就出现大规模金融动荡,给经济造成严重危害。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所限,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往往处于“外围”地位,容易接受与发达国家的垂直分工,可能导致自身产业结构的单一性、从属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