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江西婺源篁岭民俗文化村发展规划
江西婺源篁岭民俗文化村发展规划
(一)“保护”与“创新”结合---文化景婺源文化产业价值增值链,聚集和整合文化经济
(二)“有形”与“无形”结合---物质空间环境+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
现状概况
篁岭
晓鳙
村落格局
水系现状
交通现状
30
4. 自然地理环境 村庄地处中低山地貌区,地形复杂,四面环山,山坡坡度总体上是从下 往上逐渐变陡。山坡天然坡度一般20—42°,局部达42—50°,可建设用地较 少。大雨或暴雨多发季节易引发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 村东北约1200米有栗木坑河。村西南约300米的山脚下即为晓容坑河。水 资源丰富,水量充足,但季节性强。 5.基础设施条件 篁岭村交通不便,全村与外界只有简易公路相通。路线蜿蜒曲折,雨季就 无法通行。村内电力充足,用水依托山泉,水量受季节影响较大。
示婺源多元文化内涵的基地。
4. “共赢”的原则:积极鼓励引导居民参与民俗文化村的开发和经营。以开发
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居民的协调发展。
发展策略
(一) 项目发展模式和市场需求相结合的策略
发展目标
以古村落物质空间为平台,以乡村民俗文化作为纽带,将篁岭村发展成一个景观
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由资源竞争向文化竞争转变;由观光旅游向休闲
丰富、生态环境优美、文化底蕴厚重和具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生态文化古村落。以挖掘
度假旅游转变。市场需求由观赏山水田园向体验婺源乡村文化的转变。
开发婺源民俗文化为基础,以打造竖立篁岭文化品牌,做大做强婺源文化产业进而促
(二) 文化挖掘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策略
进旅游产业发展为目标。成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支柱性项目。
31
秋”农俗特色景观。成为画家和摄影家的创作乐园。
篁岭资源评价
1、村落景观评价 村落建筑景观和梯田山林景观是篁岭村最具价值的核心资源。因此整体性的 保护和规划是实现村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2、村落格局评价 篁岭村落格局特征明显,依山就势。街巷高低错落,空间格局极富变化。需 对村落的内部环境道路、建筑、居民公用设施、环境卫生等方面进行修缮整治。 3、社会发展评价 由于受地质、交通、供水、用地的诸多要素影响,严重制约篁岭村的发展。 村落将面消亡的危险,急需尽快抢救和保护。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08)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09
《婺源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婺源县总体规划》
本规划的编制以《婺源篁岭地质灾害评估报告》《篁岭景区生态调查报告》《篁
岭民俗文化村建设项目环评报告》为基础。
34
三、规划原则
1. 保护的原则:在整体研究村落文化系统特色与机制的前提下,以文化景观保
走市场化运作之路,按照“以屋换屋”思路,对村民在篁岭新村补偿、搬
32
迁、安置。
利用遗留闲置的生产、生活资料、旧屋舍等资源,带动当地村民共同参与
开发建设民俗文化产业。
篁岭以“零门票”的民俗文化村的建设,实现农民的“零距离就业”。
开创一种保护与发展兼顾、文化生态与经济建设并重的新农村发展建设道
路。
发展目标及规划
然山川地势为依托.北依山体,藏风聚水。南望河谷山峦,气象万千。是
我国传统风水学的典范。
(3) 民俗风物特色
篁岭村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但现在已较少。由于篁岭可用地十分
稀少,可谓“地无三尺平”。村民晒晾农作物只能使用竹簟晒在自家屋
顶木架上。收获季节,房前屋后成了晒簟的世界。长长木竿托起圆圆的
竹簟,每到秋天晒火红的辣椒、金黄的稻谷,形成婺源独有的篁岭“晒
区位图
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
1.区位 篁岭村位于婺源县主峰海拔1260米的石耳山中,归江湾镇管辖。距县城约30公 里。
29
2.历史沿革 篁岭建村历史约500年,为曹姓所建。曹姓属于山东祖,由歙县篁墩迁婺源汪口河 东迁至大鳙源后至篁岭。曹姓文人辈出,至今已到四十四世祖(计26代)。1934年 簧 岭全村因火灾被毁,只剩祠堂。(资料提供毕新丁先生) 3.社会经济状况 篁岭村隶属江湾镇栗木坑村委会管辖,四面环山,全村186户人家600多人。由于 篁岭交通不便,易发生地址灾害。婺源县人民政府在1993年和1998年先后两次鼓励村民 集体搬迁下山,目前本村仅有村民73户,人口约320人。篁岭村地处山区,村落发展主 要以农业经济为主。
护为前提、全面规划,合理布局。
2. 特色原则:以村落文化景观为特色确立其独具地域特点的景观氛围,以民俗
文化,农耕文化为基础,以休闲创意文化为内涵使篁岭成为婺源旅游中的新一代优势
品牌。提炼古村的精神和文化内涵,生活和交往氛围,并加以表现和延续,保护和营
造文化景观。
3. 开放的原则:以徽文化为背景,以篁岭村空间环境为平台,打造一个可以展
中,最富吸引力和影响力的5A级文化生态旅游度假区。
(三) 将乡村文化资源提升为多元文化产业的策略
把婺源乡村文化的建筑艺术、民间艺术、生活风俗,物产风貌等多元要素,全
方位的加工,提炼、演绎,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产品。
(四) 依托文化产业引擎推动旅游产业升级的策略
发展理念
充分发挥文化产业的引擎作用,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融合,以篁岭文化产
一、项目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包含以篁岭村为核心的村落建筑(45亩),和梯田山林景观及外围
生态保护区。
二、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资源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2006
特色资源
(1) 村落景观特色
村落布局依山就势,呈环抱状。山地建筑特征明显,建筑聚落鳞次
栉比,层层跌落,呈线性布局,空间变化丰富。水口林位于村落中心,
80多株红豆杉群,古木参天,绿树成荫。梯田主要分布在村落南向,河
谷对岸的梯田景观,层层相间,远望如画,呈季节性变化。
(2) 历史文化特色
篁岭的文化特色主要体现在其特有的风水格局。村落整体形态以自
通过篁岭村闲置房屋及村落公共资源的整合,按照“以屋换屋”思路,开发民
核心项目以乡村民俗文化展示、农家生活体验基地、农耕文化展示基地、文化
俗农耕文化产业,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升农民物质文明
艺术创意产业基地、特色农家客栈等项目。建成后的篁岭将成为婺源生态文化旅游区
和精神文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