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耕地资源集约利用状况分析

我国耕地资源集约利用状况分析

我国耕地资源集约利用状况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耕地资源集约利用的水平。

方法评价指标权重、全国情况、省域空间分并、省域时间变化等来分析耕地资源集约利用的水平。

结论全国耕地集约利用水平总体较低但呈缓慢提高态势,而就投入强度、利用程度、产出效果和持续状况等准则来衡量,研究时段内除利用程度为中等外,投入强度、产出效果和持续状况均较低.但都处于缓慢提高中。

关键词:耕地资源利用状况
中图分类号:x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674-098x(2011)06(b)-0245-01
以省域(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为单元,利用相关数据分别计算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不同层次指标权重,并在此基础上对全国及各省域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1 评价指标权重
就准则层指标权重而言,目标层下4个准则的权重排序分别为:投入强度>产出效果>利用程度>持续状况。

在投入强度准则下,各项评价指标重要性排序分别为:单位资金投入>单位动力投入>单位化肥投入>单位劳力投入;在利用程度准则下,各项评价指标重要性排序分别为:机械化率>灌溉指数>复种指数>稳产指数;在产出效果准则下,各项评价指标重要性排序分别为:地均产值>劳均产值>安全系数>产投比例;在持续状况准则下,各项评价指标重要性排序分别为:人均耕地>非农指数>治理指数>平衡指数。

2 全国情况分析
1996—2003年间全国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变动在0.3086~0.3455之间,平均值为0.3305,就综合评价得分情况来看,我国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在研究时段内总体上较低,但呈现出缓慢提高态势。

在4个准则方面,研究时段内除利用程度平均得分尚为“中等”外,投入强度、产出效果和持续状况均得分较低,但都处于缓慢提高中。

1996—2003年间全国耕地集约利用投入强度评价得分变动在0.2742~0.3316之间,平均值为0.3075;利用程度评价得分变动在0.368 8~0.4215之间,平均值为0.4035;产出效果评价得分变动在0.2846~0.3037之间,平均值为0.2921;持续状况评价得分变动在0.3380~0.3425之间,平均值为0.3411。

3 省域空间分并分析
就平均得分来看,全国被调查的31个省域(暂缺台湾、香港和澳门数据)中,耕地集约利用水平最高的为北京(0.6237),得分最低的为贵州(0.1924),极差高达0.431 3,全部省域的标准差为0.1032。

如果按等级来划分,除北京和贵州分别为“较高”和“低”等级外,有19个省域处于“较低”等级,另有10个省域处在“中等”等级,尚无处于“高”等级的省域。

较之全国平均水平,高于同时段全国平均值的有18个省(区、市),最高的五个省域为北京、上海、天津、江苏和福建,全部位于东部地区;低于全国平均值的有13个省(区、市),最低的5个省域为贵州、云南、重庆、甘肃和广西,全部位于西部地区。

就东、中、西部地区耕地集约利用的平均水平而言,研
究时段内东部地区>全国平均>中部地区>西部地区。

1996—2003年间,各省域在耕地资源集约利用的4个准则方面均相差较大。

在投入强度方面,有3个省域处于“较高”等级,8个省域处在“中等”等级,11个省域处于“较低”等级,另有9个省域处于“低”等级,没有-处于“高”等级的省域,在不同地区的表现为:东部地区>全国平均>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在利用程度方面,有5个省域处于“较高”等级,11个省域处在“中等”等级,9个省域处于“较低”等级,另有5个省域处于“低,,等级,只有新疆一省域处于“高”等级,在不同地区的表现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全国平均>西部地区;在产出效果方面,有2个省域处于“较高”等级,6个省域处在“中等”等级,18个省域处于“较低”等级,另有5个省域处于“低”等级,没有处于“高”等级的省域,在不同地区的表现为:东部地区>全国平均>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在持续状况方面,有2个省域处于“较高”等级,8个省域处在“中等”等级,20个省域处于“较低,,等级,另有1个省域处于“低”等级,没有处于“高”等级的省域,在不同地区的表现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全国平均>东部地区。

4 省域时间变化分析
从1996—2003年前后两个阶段(1996—1999年和2000一2003年)的平均-情况来看,全国31个省域耕地集约利用水平除黑龙江、新疆和吉林外均有所提高,提高幅度小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域有20个,而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域有8个,其中,山东、河南和海南3个省
域的提高幅度都在10%以上。

从耕地资源集约利用的4个准则来看,就前后两阶段平均情况而言,全国31个省域的投入强度均有所提高,而就不同地区而言,东部地区投入强度的提高幅度低于中部地区,但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西部地区;全国31个省域耕地集约利用的利用程度除北京、吉林、新疆和上海外均有所提高,从东、中、西部地区前后阶段的变化情况来看,中部地区耕地集约利用的利用程度提高幅度最大,西部地
区最小,东部地区则居其中,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提高幅度均小于
全国平均水平;除黑龙江、山西、青海、广东、安徽、广西、宁夏、湖北和贵州9个省域后一时期耕地集约利用的产出效果较前一时期有所下降外,其他省域都有所提高,从东、中、西部地区在前后阶段的变化情况来看,西部地区集约利用的产出效果提高幅度最大,中
部地区提高幅度最小,东部地区则居其中,东部地区高于全国平均
水平;除辽宁、青海、内蒙古、陕西、甘肃、贵州、广东、广西、山西、宁夏、西藏、黑龙江、吉林、四川14个省域耕地集约利用的持续状况有所下降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外,其余17个省域均有所提高且提高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就不同地区而言,除西部地区
稍有提高外,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现象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5 主要结论
(1)全国耕地集约利用水平总体较低但呈缓慢提高态势,而就投
入强度、利用程度、产出效果和持续状况等准则来衡量,研究时段
内除利用程度为中等外,投入强度、产出效果和持续状况均较低,但都处于缓慢提高中。

(2)就平均状况而言,各省域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大多较低且空问分异明晁,在集约利用水平以及投入强度、利用程度和产出效果方面。

大致表现为东部地区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而且西部地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一般规律,但在持续状况方面中部和西部地区均高于东部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

(3)研究时段内,绝大多数省域的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呈持续提高态势,虽然投入强度、利用程度和产出效果也呈现出与集约利用水平同样的趋势,但有相当部分省域的耕地集约利用持续状况有所下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