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集约利用
城 市 土 地 集 约 利 用 目 标
经济效益 投入产出效率高 资源效益 物尽其用,用尽其利 社会效益 资源利用公平公正 生态效益 生态破坏小且污染少
土地投入产出分析
土地利用程度分析
土地利用结构分析
土地利用结构分析
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水平评价
目的意义 1、量度区域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2、进行土地资源粗放利用的原因分析 3、有助于制定实施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 或措施
生态 系统
生态 环境 社会 环境 社会 系统
土地资源经济 社会利用系统
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利用主体及主要手段和目标
政 策 制 定 制 度 建 设 法 规 完 善 经 济 发 展
自然生态 基础 气候 水文 土壤 生物
经济社会 基础
土 地
宏观 中央 调控 政府
社 会 进 步
资 源 安 全
生 态 安 全
5 8-10 高度集约
思考题 1、土地集约利用涵义 2、土地集约利用指标评价程序 3、城市土地资源集约利用评价体系 4、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影响因素
55
土地利用集约度:生产过程中,单位 面积土地上投放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
第一节 土地集约利用概述
• 一、土地粗放利用的概念
• 粗放经营:以一定数量的生产和劳动,投在较多的土地上,
进行粗耕简作的经营方式。
• 特征:(1)土地的数量和土壤的自然肥力重要;
(2)活劳动和物化劳动较少,科学技术应用少; (3)单产低,通过扩大耕地面积提高产品产量。
• 二、土地集约利用的涵义
1)土地投入的提高; 2)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优化;
3)土地产出率的提高;
4)土地使用强度的提高; 5)土地利用率的提高。
• 三、土地利用集约度与集约利用形式
(一)土地利用集约度 土地利用集约度:生产过程中,单位面积的土地上投放的资 本和劳动的数量。
• 初级集约度 • 次级集约度
等 指数
状态
描述
级
1 0-2 高度粗放 2 2-4 中度粗放 天津、贵阳、昆明、长春、南宁、济南、呼和 浩特、海口、银川、乌鲁木齐 10
3 4-6 一般集约 长沙、南昌、合肥、深圳、成都、广厚、福州、
郑州、南京、杭州、哈尔滨、南宁、北京、太
原、兰州、重庆、西安、沈阳、武汉 4 6-8 中度集约 上海 石家庄 19个
• 第二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
• 第三节 我国土地利用集约利用状况
• 第四节 我国土地集约利用的措施
(一)土地集约利用 的历史必然性
土地集约利用是历史的必然 土地集约利用
•带有一定的时代特点 •有一定的地域性
是指在单位土地面积 上合理增加物质和劳 动投入,以提高土地 收益的经营方式。
(二)土地利用集约度与 集约利用形式
O
A
B
C
x
MPP(边际产量)
土地投入产出阶段分析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应用
1. 正确地认识投入
2. 正确掌握农业土地利用的集约度
3. 农业土地集约利用的途径 4. 非农用土地的集约利用
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
一、土地利用的系统性
资源 系统 资源 环境 经济 环境 经济 系统
3 3
土地资源自然 生态利用系统 生物生存需要 土地资源系统 经济发展需要 社会进步变化 生态环境变化
与杜尔阁的区别:
1.从宏观角度分析问题. 2.分析的是人类整个社会生 产过程. 3.分析对象是不同年代、土 地、作物的不同投入所带来 的产量的平均变化. 4.只看到报酬递减,而没看 到此前的递增.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的 发展和完善
• 西尼尔:“农业生产技术保持不变. • “若干生产要素投入量保持不变”作为前提条件. • 从农业生产部门回到了农业生产单位. • 报酬作为不变生产要素,演变成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
•
产出物的价格(或货币额) 报 酬 = —————————————————
(价格形态) 某单项变动生产要素的价格(或货币额)
y
H G F TPP(总自然产量) D
I
E APP(平均自然产量)
O
A
B
C
x
MPP(边际产量)
30
土地投入产出阶段分析
y
H G F
合理行为带
I
TPP(总自然产量) D
E APP(平均自然产量)
率.
• 从农业领域推广到一般生产领域.
土地报酬的实质及其形态
实 质 形 态
对一定面积 土地投入中某 项变动要素的 生产率.
实物形态 价值形态 价格形态
产出的实物量 • 报 酬 = ————————————— (实物形态) 某单项变动生产要素的实物量
•
产出物的价值(或产值) • 报 酬 = ————————————— (价值形态) 某单项变动生产要素的价值量
2.地方政府——宏观指导和调控土地集约利用,为土
地利用营造集约经营的经济社会环境。
1)目标 经济增长 解决就业 开发保护
2)管理手段 规范市场 推广科技 实施规划
执法监督
3 9
3)地方政府管理不善
对政绩的过分追求——土地财政——土地粗放利用
实现短期收益最大化——大量批租——土地经营行为的短期化。 为吸引投资压低工业用地价格——导致投资者占用过多——土 地集约利用水平较低
3.具体农户或单位——理性经济人
目标:增加产品产出和经济收入
手段
增加投入
应用科技 改变土地用途
更新观念
第二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
一、指标设计的原则 1.全面性 2.可比性
3.可操作性
4.动态性 5.独立性
二、指标设计方法——目标法 逐点、逐级细化土地集约利用目标,在每个目标或每组目标下
选取若干指标,而目标则体现在概念或涵义的界定上。
结果分析
(1)我国城市集约利用水平较低,全国平均为4.36,处于一
般集约状态,其中上海为6.66,其次是石家庄,为6.31,二 者出于中度集约水平;乌鲁木齐最低,为2.97,出于中度粗 放状态。 (2)明显的区域性 东部最高,平均为4.63,其次是中部,平均为4.62,西部最低, 平均为3.87。
复习
1、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 土地供需综合平衡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土地利用宏观布局 土地利用微观规划
1
复习
2、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类型 按性质分:总体规划、专项规划、 详细计划 按时间分:长期、中期、短期 按空间范围:全国、省、市、县、乡
2
第六章 土地资源集约利用
主要内容
• 第一节 土地集约利用解析
土地集约利用潜力 0.1657
地价 0.0702 建设用地与第二三产业GDP增长弹性系 数 0.0741 建设用地与城市人口增长弹性系数 0.0916
等级 1 2 3 4 5
指数 0-2 2-4 4-6 6-8 8-10
状态 高度粗放 中度粗放 一般集约 中度集约 高度集约
描述 几近崩溃 严重退化 已有退化 较为完善 功能完善
(一)“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早期表述
形
(二)“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的中期演变
(三)“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的发展与完善
威廉· 配第:
一定面积的土地的生产力有一最大限度。
杜尔哥: 撒在一块天然肥沃的土地的种子,增加劳动 投入后,产品产量增加的比例会大于投资增 加的比例,直到这一比例达到最大限度为止。
三、综合指数法评价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步骤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核心指标标准化 确定核心指标权重 构建指数公式与评判标准
专家咨询法
级差标准化 层次分析法 熵值法等
Y Ai Wi
i 1
n
土 地 集 约 利 用 水 平 评 价 指 标 体 系
利用程度
城市总容积率
人口负荷 城市各主要用地类型所占比重 人均居住用地面积 地均基础设施投入 地均固定资产投入 地均第二三产业GDP
•
初级集约度:在土地产品的生产过程中,直接用于土地的 资本或劳动的数量。
• 次级集约度:特定地点加工土地产品过程中使用资本或劳
动的数量。
(二)土地集约利用的形式: 资本集约型 劳动集约型 技术集约型
11
资本集约:投入较多的资本、较少的劳动。
12
• 劳动集约:主要依靠人力和畜力操作,资金
投放量占的比重小,靠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 积产量。
关于评价方法 I=(A+K+Z)/F 其中,I为集约度,A为劳动工资,K为资本消 费额,Z为经营资本利息,F为经营面积
评价程序
1、确定评价区域 2、研究区情况调查 3、确定评价内容 4、选择合适评价方法 5、分析研究评价结果
评价指标体系选建原则
1、科学性与操作性兼顾 2、综合性与主导性兼顾 3、系统性与层序性结合
• 技术集约:采用生物技术、电子技术、 系统工程等科学技术。也称作“知识
密集型集约”。
14
土地肥力
• 土地肥力:土地生产某种产品的潜在能力.
自然肥力:表层土壤所含的植物养分.
人工肥力:投入土地的劳动、科学技术和资本.
土地报酬
• 土地报酬:对一定面积土地投入中某项变动要素的生产
率.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的 成和演进
安德森 合理的经营制度下,土地的生产率可以无 限制的逐年提高。
威斯特 劣等土地之所以必须日渐耕垦,就在 于“土地报酬递减律”之故。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的中期演变
马尔萨斯最早提出“土地肥力递减规律”
主要观点: “ 按耕作进展的比 例而增加的年产量, 和以前的平均增加额 比较起来,必然是逐 渐地并不变地减少下 去的”.
三、不同土地利用和管理主体
1.中央政府——宏观指导和调控土地集约利用,为土地利 用营造集约经营的经济社会环境。 1)土地利用目标 经济发展 社会进步,如社会公正、社会和谐等; 资源安全如粮食安全 生态安全如人地关系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