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历史语境中真实生活世界——人教版PPT高中语文培训讲座课件
历史语境中真实生活世界——人教版PPT高中语文培训讲座课件
以 之说
文
化 人
庄子
之说
儒道
互补
历史实证当代反思人 文 院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2
一二三
四
五
六
• 要反复提醒学生要以可靠依据得出结论。
• 为了深入理解选文中的观点,在教学中可
以提供一些资料,采用互文的方法,作补
以
人
文 化
充、比较异同、对比阐释……
文 学
人
院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3
一二三
四
• 意·马基雅弗利《君主论》
•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一二三
四
五
六
• 二、史实、史传与历史观
•
——讨论第一单元第2课和第三课两篇文章
• 1.借助工具书,分类梳理课文词句,发现语言现 象与规律,包括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
以 文
•
重点为实词和虚词在语境中的作用,学生选择。
人 文
人 文 学
施仁政,重义。民 院
子 一,人 施 仁 不 忍 “ 兴 之产 之教 期
为贵,社稷次之,
民康乐 , 之心 甲 兵
十分动荡 君为轻。
,盛世 保民 ( , 危
当今之世,舍我其
太平 而王 推 恩 士 臣
谁的自信,强势入
) ,构
世。知其不可而为
怨于
之。
诸侯
”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0
一二三
四
五
六
• 儒家和道家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影响最大
人 文
化 人
度,综合思考课文中历史事件的复杂成因。
学 院
•司马迁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鸿门宴》中的人 物描写暗含着作者的喜恶。可以提示学生在细读过程中体会 司马迁对《鸿门宴》中人物潜在的褒贬,结合《史记》中相 关内容补充和整合,由此探究司马迁在评骘历史人物时所持 的价值观。
到实在的益处。”
——林语堂《孔子的智慧》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5
一二三
四
五
六
• 一、先秦诸子思想及其启发
•
——讨论第一单元第一课三篇文章
• 1.借助工具书,分类梳理课文词句,发现语言现 象与规律,包括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
以 • 重点为实词和虚词在语境中作用,学生选择,教师辅助。 人
文
文
化 人
• 2.依据学习提示把握学习内容,落实自学要求。
戡定祸乱也。乱之既定,则宜阜俗,冉有之足民
以 ,所以阜俗也。俗之既阜,则宜继以教化,子华 人
文 化
之宗庙会同,所以化民成俗也。化行俗美,民生
文 学
人 和乐,熙熙然游于唐虞三代之世矣,曾晳之春风 院
沂水,有其象矣。夫子志乎三代之矣,能不喟然
兴叹!(对课文的不同理解比较)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6
一二三
四
五
六
• 基本方法
• 1.以课文为主,辅之以适恰的语篇,构成有限语 境。
• 2.从语篇中发现现象与问题,组织讨论。
以 • 3.结合自己的经验和社会常识思考。
人
文
文
化
学
人
院
• “读者必须要凭自己的经验去印证,才能有所得。程伊川
(程颐)就曾说,要把《论语》中的发问者的问题,当作
你自己的问题,把孔子的答话当做对你而发,如此,必得
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
人 文
化 人
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比较孔子与孟子对仁的看法)
学 院
• (3)《庄子·养生主》第一段: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
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
可以养亲,可以尽年。(辅助课文阅读)
化 人
• 2.依据学习提示把握学习内容,落实自学要求。
学 院
• 明确基本问题。
• (1)从地图看郑国面临哪些国家的压力?历史事件前后发生了哪些事情?
• (2)秦与郑盟,项羽放过刘邦,原因何在?
•
是否因为烛之武的辞令和刘邦的狡诈?
• (3)两篇课文的历史记述中潜藏着哪些思想观念?应该如何理解?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人 保民而王 ,才会天下归心
思辨性强、善于取譬 于此。
院
设喻。
存身、做事、处世都应 寓言体,用寓言来表 是对“解牛”过程的
该顺乎自然,不可强为 达,形象生动。但不 解说,暗合寓意,文
依乎天理 (后世解说甚多)
能论证。
中并无明确的观点。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8
一二三
四
五
六
• 结合任务一第2小题
• 教师可以利用下面的表格帮助学生深化认
7
一二三
四
五
六
观点
观点内涵
表达方式
与其他观点的关系
向往太平盛世民生和乐 语录体、训诫式,简 与子路、冉有、公西
,感慨道之不行(后世 要,态度明确。本文 华的观点既有差异,
吾与点也 解说甚多)
内涵表达较为含蓄。 又有相通之处。
以
国之本在民,只有让人 对话体、论辩性;直 中心观点,全文的思 人
文
文
化
民衣食无忧、守礼知义 接、明确;因势利导、路 由 此 出 发,又 归 结 学
学 院
• 要明确基本问题。
• (1) 课文中孔子(及其弟子)、孟子、庄子的处世观念、人生志愿、社会 理想、治国理念各是什么?反映了中国先贤们对哪些共性问题的不同解答?
• (2)从课文中看,儒道思想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在儒家内部,孔子(及其 弟子)和孟子在社会理想、治国理念两方面各有什么异同?
• (3)课文中的这些思想观念在后代有什么影响?在今天看来有什么价值?
四
五
六
教学参考资源
•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 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版)
• 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
以 • 赵杏根《孟子讲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人
文 化
• 陆永品《庄子通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文 学
人 • 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院
• 牟钟鉴、王志民《〈孟子〉公开课》(商务印书馆2015年)
• 陈鼓应《老庄新论》(商务印书馆2008年)
• 金纲:儒学的光明性
• 古罗马·西塞罗:任公职者要信守规则
以
人
文
文
化
学
人 • 《春秋公羊传》:“晋人、秦人围郑。” 院
• 《春秋谷梁传》:“晋人、秦人围郑。”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一二三
四
五
六
•结合学习任务二
•思考1
•晋伯、秦伯为何要围郑?文中说“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你认可他们的理由吗?
以 •提供资料:
人
文
文
化 人
•七年,晋文公、秦穆公共围郑,以其无礼于文公亡
• ……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4
一二三
四
五
六
• (4)《孟子·尽心上》:所谓西伯善养老者,制
其田里,教之树畜,导其妻子使养其老。五十非
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饱,不暖不饱,谓之冻馁。
文王之民无冻馁之老者,此之谓也。” 孟子曰:
以 “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时 人
文 化
,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民非水火不生活,
文 学
人 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至足矣。圣 院
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
焉有不仁者乎?(理想社会图景的特点)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5
一二三
四
五
六
• (5)清·张履祥《备忘录》:四子侍坐,固各言
其志,然于治道亦有次第。祸乱戡定,而后可施
政教。初时师旅饥馑,子路之使有勇知方,所以
五
六
• (1)《论语·公冶长》: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 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 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 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与文中所言之志比较)
• (2)《孟子·尽心下》: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
以 文
焉。”许之。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一二三
四
五
六
•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
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
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
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
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
以 文
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
人 文
化 人
,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
5.联系现实社会生活,研究传统文化意义。
起点:学生的经验 终点:知晓经义,提高思维、精神品质和文化素养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一二三
四
五
六
• “凡看文字,须先晓其文义,然后可以求 其意。未有不晓文义而见意者也。”
以 • “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 人
文 化
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
•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6
一二三
四
五
六
• 结合任务一第1小题
• 围绕三篇课文整体设计,从三篇课文中各
选一个重要观点为例,充分了解所举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