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年马基试题精华整理版

历年马基试题精华整理版

历年马基试题【辨析题】1、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有限的。

答:不完全正确。

人类的认识和实践就其现实性即它们的具体实现来说是有限的。

(1分)然而,有限与无限是对立的统一。

有限是无限的环节、部分和因素,有限包含、体现着无限。

人类认识和实践发展的本性,决定有限的界限必然不断地被打破和超越,而趋于无限。

(2分)人类已有的认识和实践的成果不是限制、束缚新的认识和实践的框框,而是认识和实践进一步向深度和广度扩展的前提和基础。

因而,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

(3分)2、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有价格的必有价值。

答:错。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2分)但是,商品经济条件下,某些并非商品也不具有价值的东西,却取得了商品的形式,可以买卖,从而具有价格。

尽管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但有价格的东西并不一定具有价值。

(3分)3、相对剩余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

答:错。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从而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1分)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企业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产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又按社会价值出售而获得的。

(1分)由于资本家普遍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使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生活资料价值下降,从而劳动力的价值下降,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实现了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该命题的错误在于颠倒了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因果关系。

(3分)4、生产商品过程中劳动力商品创造的价值是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

答:对。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工人的劳动,而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不仅补偿劳动力的工资,还创造出了更多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5、马克思认为,生产力是划分社会经济形态的客观标准。

答:不完全正确。

划分社会经济形态的标准是生产关系。

但生产力起间接作用。

6、量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答:错。

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但量与事物的存在则不是直接同一的。

量的变化在度的范围并不影响事物性质的变化,只有量变突破度,才会引起质变。

7、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答:错。

本论强调了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如没有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盲目的,这有合理之处,但是,不能以此而否认感性认识的作用。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8、真理是有用的, 因此, 有用就是真理。

答案1:错。

这是实用主义真理观,是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的一种典型形式。

这种真理观的错误在于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

有用、无用,因人、因阶级不同而相异,具有主观性。

这种真理观把凡是能给人以利益和效用的东西都当作真理,使真理成为满足任何需要的主观工具和手段。

真理之所以为真理不在于"有用",而在于它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答案2:错。

(2分)真理是有用的,但真理的本质属性在于客观性,而不是有用性。

有用就是真理这是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

(3分)9、在当代已形成自动化生产体系的条件下,技术和科学成为了独立的剩余价值源泉。

答:错。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只是意味着剩余价值生产所使用的工具更先进了,只是手段。

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依然是产生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10、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答:对。

(2分)说明了物质运动的条件性。

(3分)11、资本积累具有必然性,这是商品等价交换的客观要求。

答:错(2分)。

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的,也是竞争作为强制力量,迫使资本家作出的选择。

(3分)12、地理环境越富饶,对社会发展越有利。

答:错。

地理环境的多样化和差异性,才更有利于人类社会发展。

因为地理环境过于富饶,人就会严重依赖自然界,人的劳动能力和创造才能就会受到抑制甚至退化。

反之,人就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客观上促进人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13、唯物主义反映论奉行“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唯心主义先验论奉行“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答:错。

唯物主义奉行的认识路线是“物到感觉和思想”,其哲学前提是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世界是认识产生的根源。

唯心主义奉行的认识路线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其哲学前提是世界上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认识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

14、唯心主义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答:这是错误的观点。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不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准。

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是唯物主义和某些唯心主义者都承认的观点。

【简答题】1、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时是实践的?答案1:马克思主义确认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

(3分)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5分)答案2:这个命题是马克思提出的著名的科学论断。

这个著名的科学论断在人类哲学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2分)。

实践之所以是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因为:①从人类社会的产生来看,实践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4分)②从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来看,人是以实践为本质的存在。

③从人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来看,实践是推动人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

(4分)2、共产主义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答: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

适应高度发展的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共产主义社会将彻底废除私有制,实行普遍的生产资料公有制。

与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相适应,共产主义社会将按照自然资源的情况和社会成员的需要,对生产进行有计划的组织和管理。

在共产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4分)到共产主义社会,阶级和国家也将消亡,战争也不复存在。

工业与农业的差别、城市与乡村、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三大差别”必然归于消失。

不仅社会是和谐的,而且社会与自然之间也达成了和谐。

人们的精神境界得到极大提高。

(4分)3、简述辩证的否定观对于我们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意义?答:辨证否定观认为(1)辨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2)辨证的否定具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事物联系的环节,二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3)作为事物联系环节和发展环节的统一,辨证的否定就是扬弃。

辨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在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时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要善于在肯定中把握否定,在否定中把握肯定。

4、运用价值规律作用的理论阐明我国企业改进技术和改善经营管理的必要性。

答:(1)价值规律的主要内容和客观要求。

(2)价值规律的作用:①价值规律可以自发地调节社会总劳动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②价值规律可以刺激商品生产者不断地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促进生产者之间的优胜劣汰,引起两极分化。

(3)联系实际:社会主义企业是商品生产者,要按价值规律办事。

只有不断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才能获得更多的盈利。

5、如何理解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内涵与作用?答:(1)内涵: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的流通。

(2)作用:①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3分)②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分)③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3分)④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代。

(1分)6、简述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答:(1)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是变革资本主义旧制度,建设共产主义新制度。

(3)无产阶级要同其他劳动者结成联盟,建立统一战线。

(4)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团结合作,互相支援。

(5)坚持共产主义政党的正确领导。

(6)通过各种革命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7)依靠无产阶级政权实行生产资料社会公有制,逐步改造和消灭私有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文化,达到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最终建成共产主义。

7、怎样理解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必然性?答: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国家进入社会主义,这是:(1)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决定的;(2)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状况的规律,也是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

(3)把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看成是“反常现象”、把实践的社会主义看作是革命的“畸形的早产儿”是错误的。

8、简述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答:(1)物质和意识二者相互区别:二者的含义(略)(2)物质和意识二者相互联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割裂二者的统一会导致形而上学唯物论和唯心主义。

【论述题】1、谈谈你是怎样认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的?答: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就是无休止地采取各种方法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

这样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就是剩余价值规律。

马克思指出:“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

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的学说是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富两极分化的原因,揭示了资本主义失业现象的本质,深刻地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命运。

马克思通过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以及分配,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运动规律及其作用,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论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剥削本质的锐利武器。

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马克思在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以及分配过程,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特殊规律的同时,也揭示了商品经济和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例如资本循环周转规律,社会再生产规律,积累规律等。

这些规律,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受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制约,具有了特殊的表现形式。

如果撇开制度因素,则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2、运用辩证否定观的原理谈谈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原理: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既肯定又否定,既保留又克服;克服的是旧事物中的过时、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的积极、合理的因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