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growth 指各器官、系统、身体的长大。
是量的变化,可以用度量衡测定,有相应的测量值。
发育development指细胞、组织、器官功能上的分化与成熟。
是机体质的变化,包括情感—心理的发育成熟过程。
不能用数量指标来衡量。
体格生长的常用指标体重身高(长)头围胸围等体重( Weight,W ) 器官、系统、体液的综合重量反映儿童生长与营养状况的灵敏指标我国正常新生儿的平均出生体重为3.20~3.30kg, 一般男婴比女婴重100g。
生理性体重下降:生后最初2-3天由于摄入少、水分丢失和胎粪及小便排出,体重可减轻3%-9%,至7-10天可恢复至出生时体重。
体重增长的规律生后第一年是增长最快的一年为生长的第一个高峰。
体重增加的速度随年龄增长而减慢。
前3月体重的增加约等于后9月的体重增加,是一个非匀速增长过程。
儿童体重、身高估计公式年龄体重(kg)年龄身高(cm)3~12月[年龄(月)+9]/2 出生时501~6岁年龄(岁)×2+8 12月757~12岁[年龄(岁)×7-5 2~12岁年龄(岁×6+77儿童体重的增长为非等速增长,进行评价时应以个体儿童自己体重的变化为依据,不可用“公式”或人群均数当作标准值。
身高(长)(height or length)指头、脊柱、下肢长度的总和,即头顶到足底的垂直长度。
身高(长):头顶到足底的垂直长度出生时身长平均为50cm,男婴较女婴略长。
生后第一年增长最快,约为25cm,第二年身高增长速度减慢,2岁时身高约为85cm;2岁以后每年增长约5~7cm。
1岁时身高约为出生时的1.5倍,4岁时约为2倍,13~14岁时约为3倍。
青春期身高的增长明显加速,男孩每年可增长7~9cm,平均增长28cm;女孩每年可增长6~8cm,平均增长25cm。
身高(长)增长规律出生第一年增长最快(约25cm),为生长第一高峰。
身长(高)增加速度随年龄增加而减慢,前3月=后9月身长(高)的增长。
是一个非匀速增长过程。
坐高(顶臀长)Sitting height 头顶到坐骨结节的长度,反映脊柱和头部的增长坐高/身高比值的意义由于随年龄增大身高主要来自下肢的增长,所以坐高占身高的比例随年龄而降低。
出生时为66%,4岁时为60%,6岁以后小于60%。
比例异常提示疾病:如下部量(耻骨联合上缘到足底)特短多见于甲状腺疾病及骨、软骨发育不全。
下部量过长,往往是生殖腺功能不全的症状。
上部量:头顶到耻骨联合上缘。
新生儿上部量占60%,下部量占40%,身高的中点在脐上;1岁时身高的中点在脐下;6岁在脐与耻骨联合之间;12岁上下部量相等,中点在耻骨联合上缘。
指距是两上肢向左右平身时两中指尖的距离。
代表上肢长骨的生长。
一般比身高短1-2cm。
如指距大于身高1-2cm(Marfan综合征)。
马凡综合征亦称为先天性中胚层发育不良、Marchesani综合征、蜘蛛指征、肢体细长症。
主要表现为周围结缔组织营养不良、骨骼异常、内眼疾病和心血管异常,是一种以结缔组织为基本缺陷的遗传性疾病。
身材瘦高,四肢细长,尤其是前臂和大腿;蜘蛛指/趾样改变;头颅骨病变;胸、脊椎畸形改变头围(head circumference H.C)指头的最大围径,头围是指自眉弓上缘最突出处经枕后结节绕头一周的长度。
反映脑和颅骨的发育头围异常头围过大,或突然增长过快:脑积水、脑肿瘤;头围过小,或者不能正常增长:脑发育不良,小头畸形胸围(chest circumference C.C)平乳头经肩胛骨角下绕胸一周的长度。
反映胸廓、肌肉、骨骼和肺的发育。
头胸围交叉出现的早晚常被作为营养好坏的一个指标。
一般营养状况好的小儿头胸围交叉出现早。
反之,则出现晚。
上臂围上臂围代表肌肉、骨骼、皮下脂肪和皮肤的生长。
1岁以内上臂围增长迅速,1~5岁增长缓慢,约1~2cm。
在无条件测身高体重的情况下,一般可通过测量上臂围筛查5岁以下儿童的营养状况:﹥13.5cm为营养良好;12.5~13.5cm为营养中等;﹤12.5cm为营养不良。
青春期体格生长规律体格生长出现第二个生长高峰(peak height velocity,PHV)女孩: 9-11岁,每年身高增长8cm左右;男孩: 11-13岁,每年身高增长9cm左右。
与体格发育相关的其他系统发育骨骼发育头颅脊柱长骨前囟出生时对边中点连线约1.5~2.0cm,一般不超过2.0cm×2.0cm。
出生后随头围增大而变大,6个月以后逐渐骨化变小。
正常健康小儿约半数在1~1.5岁闭合,最晚闭合时间不超过2岁。
囟门和骨缝大小及闭合时间出生(cm)闭合年龄前囟 1.5-2 1-2岁后囟0.5 1-2月(部分出生即闭)骨缝可及3-4月前囟的临床意义:提示疾病张力高:颅内压升高张力低:脱水早闭:小头畸形晚闭或扩大:甲低、脑积水、严重佝偻病诊断、治疗的窗口脊柱发育年龄动作肌肉群脊柱弯曲3月抬头颈后肌颈前曲6月坐腰肌胸后曲12月走下肢肌腰前曲长骨的发育骨化中心骨骼的生长有两种方式:①干骺端成骨,长骨的生长主要是干骺端软骨的逐步骨化;②骨膜成骨,扁骨生长主要是扁骨周围骨膜的逐步骨化。
骨化的过程较长,自胎儿期开始,直至成年期完成。
骨龄:即骨发育的年龄正常儿童的成骨中心随年龄增长按一定时间和顺序先后出现和变化。
腕骨骨化中心出现的时间为:正常婴儿出生后4~6个月出现头骨及钩骨,2~3岁时出现三角骨,4~6岁时出现月骨、大多角骨及小多角骨,5~8岁时出现舟骨,9~13岁时出现豆骨。
桡骨远端的成骨中心于6~12个月时出现,尺骨远端的成骨中心则至6~8岁才出现。
6~8岁前腕部骨化中心数约为:年龄+1。
判定骨龄的方法主要有图谱法和计分法,一般7岁以下适宜用图谱法,7岁后尤其是青春发育期用计分法判定骨龄效果较好,准确性高。
骨龄的临床意义: 骨龄落后骨龄提前牙齿的发育乳牙(primary or deciduous teeth)共20颗第一乳牙萌出的年龄:4-10月>13月未出牙称出牙延迟乳牙出齐的年龄: 2-3y恒牙(secondary or permanent teeth)共32颗6岁:萌出第1恒磨牙7~8岁:乳牙按萌出先后脱落代之以恒牙12岁:萌出第2 磨牙18岁以后:第3磨牙(智齿)牙发育异常萌牙延迟:严重佝偻病、甲低排列紊乱:甲低、脑发育不全无牙、牙釉质发育异常:外胚层发育不良肌肉、皮下脂肪的发育肌肉系统发育发育与体重平行。
5岁后肌肉增长加快,青春期肌肉发育迅速,肌肉发育存在性别差异。
目前肌肉耐力、力量、柔韧性已经成为衡量青少年身体素质的内容之一。
肌肉发育异常重度营养不良、进行性肌营养不良、重症肌无力脂肪组织发育主要有脂肪细胞、少量成纤维细胞和细胞间胶原物质组成,包括棕色和白色脂肪。
棕色脂肪随年龄增长而减少,儿童、成人脂肪以白色脂肪为主,分布于皮下和内脏。
脂肪组织的发育表现为细胞数目的增加和体积的增大。
细胞数目的增加主要在出生前3个月、生后第一年、11-13岁三个阶段。
生殖系统生殖系统发育分为胚胎期性分化和青春期生殖器官、第二性征及生殖功能生长两个过程。
主要特征是:①Y染色体短臂决定胚胎期性分化的基因性别。
②从出生到青春期前生殖系统处于静止状态。
③进入青春期后,伴随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性器官迅速增长,出现第二性征。
体格生长的总规律生长发育是一个非匀速性发展的有阶段性的连续过程生长发育有一定的程序各系统器官发育不平衡具有个体差异影响因素遗传因素:如肤色、头发的颜色、身材高矮、性发育的时间等环境因素:生活环境、营养、疾病等体格生长的评价评价的基本要求测量的数据要可靠定期纵向观察并横向作比较选择参照人群值评价内容发育水平生长速度匀称度定期纵向观察并横向作比较定期的纵向观察可以发现个体生长的轨道,了解儿童生长趋势。
横向比较即应用其体格测量资料与可供参考的数据相比较,以了解个体在同龄人群中所处位置。
定期<6月每1-2月1次儿保测量7-12月每2-3月1次儿保测量1-3岁每年2次,半年一次,>3岁每年1次参照人群值(参数)WHO推荐美国国家卫生统计中心(NCHS)测量资料作为国际标准95年中国九大城市儿童的体格发育数据常用的统计学方法均值离差法:适用于正态分布资料百分位法:用于正态或非正态分布资料。
界值点均值离差法:X±2SD百分位法:P3-P97发育水平development level将某一年龄时点所获得的某一项体格生长测量值(横断面调查)与参考人群值比较,得到该儿童在同质人群中(同年龄、同性别)所处的位置,即为此儿童该项体格生长指标在此年龄的发育水平。
以等级表示结果。
生长是一连续过程,一次体重值不能直接估计体重生长过程,仅仅只得到已达到的体重。
不能证实是正常范围的异常生长或低水平的正常生长。
生长速度growth velocity是对某一项体格生长指标定期连续测量(纵向观察)所获得的该项指标在某一年龄阶段的增长值。
将其与参考人群值的生长速度比较,得出正常、不增、下降、增长不足或加速的结果匀称度proportion of body 是对发育指标间关系的评价体型匀称身高的体重(weight for height W/L)表示。
它说明一定身高相应的体重增长范围。
将实际测量值与参考人群值比较,以等级表示结果。
体块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用体重(Kg)/身高(m)2 表示。
身材匀称坐高/身高(顶臀长/身长)正常,称之为身材匀称。
反之则为不匀称(或幼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