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检验基础试题姓名:成绩:一、最佳选择题1.参与体液免疫的细胞是A.NK细胞B.单核细胞C.中性粒细胞D. T淋巴细胞E. B淋巴细胞2.生理情况下,外周血中主要的免疫活性细胞是A.中性粒细胞B.嗜酸性粒细胞C.嗜碱性粒细胞D. 单核细胞E. 淋巴细胞3.魏氏血沉管的刻度为A.0~20cmB. 0~15cmC. 0~10cmD. 0~25cmE.0~30cm4.某患者需要输注血小板,但血小板取来时正值患者高热40℃,医生嘱待体温退至38℃以下再输注,取来的血小板如何处理A.退回血站保存B. 放在血库4℃冰箱内保存C. 放在室温下保存D.巨直接放入-20℃冰箱E. 废弃5.患者,男,19岁。
主诉:半年前开始发热,睡眠时汗多,咳嗽,痰多浓稠,有肺结核家史(母亲曾患肺结核)。
查体:面色苍白,胸部饱满,呼吸急促,浊音强,发现胸腔有大量积液。
此病人初步考虑为肺结核,其积液标本除细胞计数.蛋白质.葡萄糖测定外,最有价值的检查是A.ADA肿瘤细胞检查B. ADA沉淀物抗酸染色C. ADA沉淀物革兰染色D. ADA及溶菌酶测定E. ADA及ACE测定6.ICSH推荐的血沉测定的参考方法是A.魏氏法B. 温氏法C. 库氏法D. 潘氏法E. ZSR法7.对红细胞沉降率的描述,正确的是A.血沉的改变具有较高的特异性B.卵磷脂可使血沉加快C.球蛋白可使血沉减慢D.红细胞数量减少,血沉加快E.血沉管倾斜使血沉减慢8.生理情况下,外周血中不应该出现的白细胞A.嗜酸性粒细胞B.中性粒细胞C.淋巴细胞D.单核细胞E.早幼粒细胞9.生理情况下,外周血中平均直径最大的白细胞通常为A.嗜酸性粒细胞B. 嗜碱性粒细胞C.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D.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E. 单核细胞10.生理情况下,衰老的中性粒细胞主要破坏场所为A.肝脏B. 肾脏C. 血液D. 消化道E.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11.红细胞沉降率加快见于A.良性肿瘤B. 结核病静止期C.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D. 系统性红斑狼疮E. 心绞痛12.关于血沉,正确的叙述是A.男性血沉比女性血沉快B.儿童血沉常比老年人血沉快C. 妇女月经期血沉加快D. 良性肿瘤患者的血沉加快,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沉正常E. 高原地区居民的血沉比平原地区居民快13.关于魏氏法测定血沉,正确描述的是A.枸橼酸钠按1:9比例抗凝血液B.需用专用的魏氏血沉管,内径为2.5mmC.室温25℃测定结果需进行温度校正D.应于37℃条件下测定E.血沉管用后经水冲洗即可再次使用14.通常情况下,显微镜下计数白细胞的区域是A.一侧计数室,四角四个大方格B.一侧计数室,对角两个大方格C.两侧计数室,对角共四个大方格D.两侧计数室,共十个大方格E.一侧计数室,中间一个大方格15.速发型超敏反应时,外周血中常升高的细胞是A.中性粒细胞B.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C. 嗜酸性粒细胞D.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E. 嗜碱性粒细胞16.中性粒细胞从哪个阶段开始不再具有分裂能力A.原粒细胞B.早幼粒细胞C.中幼粒细胞D.晚幼粒细胞E.杆状核粒细胞17.瑞氏染色后,油镜下胞核呈单个.圆形,染色质粗大块状,胞质呈透明.淡蓝色的白细胞为A.中性粒细胞B.嗜酸性粒细胞C.淋巴细胞D.单核细胞E.嗜碱性粒细胞18.成人淋巴细胞增多是指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值A.>4×10 9/LB. >3.5×10 9/LC. >3×10 9/LD. >2.5×10 9/LE. >2×10 9/L19.生理情况下,不同年龄白细胞数量变化曲线中,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有几次交叉A.0次B. 1次C. 2次D. 3次E. 4次20.引起WBC数量生理变化的因素不包括A.新生儿B. 急性中毒C. 运动.情绪的影响D. 妊娠期E. 吸烟21.中性粒细胞反应性增多常见于A.急性髓性白血病B.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 系统性红斑性狼疮D. 再生障碍性贫血E. 化学物质或药物中毒22.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结果常为A.(4~10)×10 9/LB. (10~15)×10 9/LC. (15~20)×10 9/LD. <20×10 9/LE. >20×10 9/L23.通常情况下,白细胞计数的白细胞主要来自A.成熟池B. 分裂池C. 贮备池D. 循环池E. 边缘池24.不会引起红细胞生理性增多的因素是A.兴奋B.恐惧C.高气压D.剧烈体力劳动E.冷水浴25.Hayem稀释液中,氯化钠的主要作用是A.调节渗透压B. 提高相对比密C. 防止细胞粘连D. 固定红细胞E. 防腐26.Hayem稀释液中,硫酸钠的主要作用是A.调节渗透压B. 防腐C. 提高比密防止细胞粘连D. 抗凝E. 防止血小板聚集27.新生儿红细胞计数的参考值为A.(7.0~7.5)×10 12/LB. (5.0~6.0)×10 12/LC. (6.0~7.0)×10 12/LD. (4.0~5.0)×10 12/LE. (7.5~8.0)×10 12/L28.嗜多色性红细胞实质上就是A.染色质小体红细胞B. 网织红细胞C. 有核红细胞D. 嗜碱性点彩红细胞E. 衰老红细胞29.引起红细胞绝对性增多的因素不包括A.慢性肺心病B. 大面积烧伤C.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D. 新生儿E. 法洛四联症30.红细胞膜缺陷所致的贫血是A.前巨幼细胞性贫血B. HB病C. 缺铁性贫血D.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E.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31.外周血片中不会出现幼稚红细胞的疾病是A.溶血性贫血B. 红白血病C. 类白血病反应D. 再生障碍性贫血E. 白血病32.HiCN的吸收波峰位于A.504nmB. 572nmC. 540nmD.578nmE. 634nm33.HiCN法最大的缺点是A.对HBCO的转化慢B. 高白细胞血可致浑浊C. 高球蛋白可致浑浊D. 对环境造成公害E. 不能测定SHB34.白细胞显微镜计数时,外周血通常被稀释A.10倍B. 20倍C. 40倍D.100倍E.200倍35.按贫血的MCV/RDW分类法,缺铁性贫血属于A.小细胞均一性贫血B.大细胞均一性贫血C.正常细胞均一性贫血D.小细胞不均一性贫血E.大细胞不均一性贫血36.凝血象检查时,抗凝剂最好用A.EDTA-KB. 38g/dl枸橼酸钠C.肝素D. 109mmol/L枸橼酸钠E. 草酸钠37.关于瑞氏染色,正确的叙述是A.偏碱性环境中易与伊红结合B.偏碱性环境中染色偏红C.偏酸性环境中染色偏红D.偏碱性环境中正电荷增多E.偏酸性环境中负电荷增多38.白细胞显微镜法计数时,白细胞稀释液通常加A.0.40mlB. 0.38mlC. 0.39mlD. 0.36mlE. 2.0ml39.EDTA盐抗凝剂不宜用于A.凝血象检查和血小板功能试验B. 白细胞计数C. 血小板计数D. 白细胞分类计数E. 红细胞计数40.ICSH建议,血细胞计数时首选抗凝剂是A.EDTA-Na2B.EDTAC.EDTA-K2D.肝素E. 枸橼酸钠41.枸橼酸钠用于血沉检查,抗凝剂与血液的比例是A.1:2B. 1:8C. 1:6D. 1:4E. 1:942.关于瑞氏染色,错误的说法是A.室温越高,染色时间越短B.先倒去染液,再用流水冲洗C.细胞数量越多,染色时间越长D.染液浓度越高,染色时间越短E.用缓慢的流水冲去染液43.对瑞氏染色的介绍,正确的说法是A.偏碱性环境中染色偏蓝B.偏酸性环境中染色偏蓝C.偏碱性环境中负电荷增多D.偏酸性环境中正电荷增多E.偏碱性环境中易与伊红结合44.HiCN法测定HB后,废液处理时常用A.去污粉B. 过氧乙酸C. 次氯酸钠D.甲醛胞E. 新洁尔灭45.可用于血液保养液的抗凝剂是A.EDTA-K2B. 双草酸盐C. 草酸钠D. 枸橼酸钠E. 草酸钾46.关于改良Neubauer计数板,错误的说法是A.每个计数室边长均为3mmB.每个计数室划成9个大方格C.中央大方格用双线划成16个中方格D.每个大方格长宽均为1.0mm,加上盖玻片后容积为0.1mmE.每个中方格又用单线划成16个小方格47.改良Neubauer计数板的两侧支柱比计数室高出A.0.01mmB.0.10mmC.0.05mmD.0.5mmE.1.0mm48.静脉采血时,错误的操作是A.从内向外消毒穿刺部位皮肤B.进针时使针头斜面和针筒刻度向上C.未拔针头而直接将血液打入容器D.见回血后松开压脉带E.如需抗凝应轻轻混匀49.成人静脉采血时,通常采血的部位是A.手背静脉B. 内踝静脉C. 颈外静脉D. 肘部静脉E.股静脉50.在电阻抗法血细胞分析仪中,与脉冲高低成正比的是A.细胞的移动速度B. 细胞数量C. 细胞大小D. 细胞的比密E. 细胞是否有核51.有关血小板数量的生理性变化,正确的叙述是A.妇女月经前可增高B. 妊娠中晚期降低C. 正常人每天血小板数有一定波动D. 静脉血比外周血略低10%E. 冬季比春季低52.血液凝固是诸多凝血因子逐个被激活的A.合成反应B.聚合反应C.联接反应D.酶促反应E.混合聚集反应53.疑为血友病,首选的筛选试验为A.复钙时间测定B. APTT测定C. 凝血酶原消耗试验D. 凝血时间测定玻片法E. 凝血时间测定玻璃试管法54.APTT测定中加入白陶土的作用是A.活化因子ⅡB. 活化因子Ⅶ、ⅢC. 活化因子Ⅹ、ⅤD.活化因子Ⅷ、ⅨE.活化因子Ⅻ、Ⅺ55.血块收缩不良主要见于A.巨大血小板综合征B. 血小板无力症C. 血小板A颗粒缺乏症D. PF缺乏症E. 贫血56.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促止血物质是A.VWFB. 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C. 前列环素D. 硫酸乙酰肝素E. 血栓调节蛋白57.凝血时间测定时,如标本混入组织液,凝血时间将A.缩短B. 延长C. 明显延长D. 不变E. 延长或缩短均可能58.正常血小板平均寿命为A.1D~2DB. 2D~4DC. 7D~14DD. 15D~21DE. 120D59.凝血时间测定最敏感的方法是A.普通试管法B. 活化凝血时间法C. 毛细血管法D. 玻片法E.IVY法60.FDP阳性,D-二聚体正常,多为A.无纤溶亢进B.原发性纤溶症C.继发性纤溶症D.DICE.血栓形成61.受检者APTT的测定值较正常对照延长多少秒为异常A.≥5B. ≥10C. ≥20D. ≥30E. ≥5062.成人纤维蛋白原(Fg)含量的参考值范围为A.2~4mg/LB. 2~4g/LC. 20~40mg/LD. 200~400mg/LE. >400mg/L63.外源性凝血系统最常用的筛选试验是A.APTTB.PTC.TTD.CTE.纤维蛋白原测定64.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输血首选A.全血B. 浓缩红细胞C. 红细胞悬液D. 洗涤红细胞E. 少白细胞红细胞65.血友病甲是缺乏凝血因子A.ⅪB. ⅧC. ⅨD.ⅦE.Ⅻ66.通常所说的血型是指A.红细胞膜上的受体类型B.红细胞表面特异凝集原的类型C.红细胞表面特异凝集素的类型D.血浆中特异凝集原的类型E.血浆中特异凝集素的类型67.O型血的红细胞膜上含有的是A.A抗原B. B抗原C. O抗原D. H抗原E. D抗原68.与新生儿溶血病相关的血型是A.ABO亚型B. 血型不稳定C. Rh血型D. 白细胞型E. MN血型69.关于半抗原的叙述,正确的是A.必须与载体结合后才能与相应的抗体结合B.不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但可与相应抗体发生可见反应C.既无免疫原性又无免疫反应性D.无免疫原性的小分子物质E.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70.一位患者,无输血史,现检测到其血浆中有抗A,该抗A最可能是A.IgGB. IgAC. IgMD. IgDE. IgE71.与子宫颈癌发生有关的病毒是A.肝炎病毒B. EB病毒C. 人类免疫缺陷性病毒D. 反转录病毒E. 人乳头瘤病毒72.正常成人的血液总量约相当于体重的A.0.8%B.0.15%C.0.2%D.0.25%E.0.3%73.对HE染色错误的描述是A.操作简易,试剂易配制B.染色步骤较巴氏染色简单C.HE染色具有色彩鲜明多样的特点D.上皮细胞胞质染玫瑰红色,细胞核染深蓝色E.红细胞染红色74.关于改良巴氏五级分类法,错误的叙述是A.最早用于痰液细胞学分类B.Ⅰ级均为正常细胞C.Ⅴ级可见典型的癌细胞D.Ⅱ~Ⅳ级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细胞E.Ⅱ级又可分为Ⅱa、Ⅱb75.不会引起恶性肿瘤细胞核增大的是A.肿瘤细胞生成旺盛B. DNA合成代谢增强C.核染色质增多D.染色质分布不匀E.核易形成多倍体76.在浆膜腔积液同一涂片中,作为测量其他细胞大小的标尺细胞是A.红细胞B. 白细胞C. 淋巴细胞D. 浆细胞E. 吞噬细胞77.角化前细胞核染色质的特点是A.疏松细致B.网状C.成块D.粗糙E.固缩深染78.关于脱落细胞涂片制作,正确的说法是A.制作厚涂片,提高阳性检出率B.较稀薄的标本适于涂抹法C.涂片的数量为两张或两张以上D.常用的涂片固定液为75%乙醇E.巴氏染色适用于干燥固定79.下列是分化较好的鳞癌细胞形态特征,但除外A.胞体大B.细胞有多形性C.胞质内含有大小不等的空泡D.胞质有角化E.胞核粗糙深染,畸形明显80.在涂片中,常作为细胞大小比较的标尺细胞为A.中性粒细胞B.淋巴细胞C.浆细胞D.红细胞E.巨噬细胞81.角化不良可见于下列A.鳞状上皮细胞B. 柱状上皮细胞C. 吞噬细胞D. 间皮细胞细胞E. 移行上皮细胞82.脱落细胞显微镜检查中,不恰当的操作是A.首先用低倍镜初筛B.低倍镜下发现异常细胞应立即用油镜仔细观察C.观察要全面,以防漏诊D.对有诊断意义的异常细胞应做标记E.结合临床表现做出诊断83.脱落细胞检查的染色方法不包括A.巴氏染色B. 苏木精-伊红染色C. 瑞氏染色D. 瑞-吉染色E. 革兰染色84.女性生殖器官最常见的癌肿发生部位是A.阴道B. 子宫颈C. 子宫体D. 输卵管E. 输尿管85.肿胀性退变的主要形态学特点为A.细胞体积变大B. 细胞核染色加深C. 有时形成影细胞D. 有时形成核周晕E. 表层鳞状上皮易发生肿胀性退变86.尘细胞属于A.中性粒细胞B. 淋巴细胞C. 肺泡吞噬细胞D. 嗜酸性粒细胞E. 浆细胞87.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是A.肾透明细胞癌B.肾未分化癌C.肾母细胞癌D.膀胱癌E.尿道肿瘤88.女性,28岁,做阴道细胞学检查评价卵巢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