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西方文论.doc

古代西方文论.doc

第一编古代文论西方古代文论概述时期界限:从古希腊、罗马、中世纪直至文艺复兴。

发展脉络:“二希精神”(“希腊精神”和“希伯莱精神”)英国批评家马修•阿诺德《文化与无政府状态》:“希伯莱精神和希腊精神,整个世界就在它们的影响下运转。

在一个时期世界会感到一种力的吸引力更大,另一个时期则是另一种力更受瞩目。

世界本应在这两极之间取得均衡,只是事实上又从来不曾做到过。

”古希腊(罗马):希腊精神主导——欧洲中世纪:希伯莱精神主导——意大利文艺复兴:希腊精神的涅槃重生第一章古希腊的文艺理论古希腊文论大体发源于公元前6世纪,极盛于公元前5世纪到4世纪,即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时代,这也是西方文论发展史上最富于原创力的时代。

柏拉图著作甚丰,有近三十篇对话流传至今,其中《伊安》《理想国》《法律》《斐德若》《会饮》等篇直接与文艺理论相关。

亚里士多德的主要文论著作是《诗学》和《修辞学》。

第一节古希腊早期的文艺思想毕达哥拉斯的“数的和谐”理论赫拉克利特的“对立和谐”理论德谟克利特的模仿说苏格拉底的模仿说与功用说第二节柏拉图的文艺思想柏拉图的生平和时代柏拉图的文艺观柏拉图文艺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柏拉图文艺思想对后世的影响第三节亚里士多德和《诗学》亚里士多德的生平、著作《诗学》的方法论《诗学》中的一般艺术原理对《诗学》的评价第一节古希腊早期的文艺思想一、毕达哥拉斯的“数的和谐”理论毕达哥拉斯的基本哲学观念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数”。

因为万物都能用数去计算,所以认识世界就是认识支配世界的“数”。

1、“美是和谐统一”“音乐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的统一,把杂多导致统一,把不协调导致协调。

”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的长度有关,音乐是否协调与发音体的体积比例有关。

2、“小宇宙”与“大宇宙”的和谐统一人的身体跟宇宙天体一样,都由数的和谐原则统辖,人的内在和谐可以受到外在和谐的影响,一旦人的内在和谐与外在和谐相契合,就进入了艺术欣赏的状态。

评价:运用自然科学的观点研究艺术美学对后代美学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但只从形式结构方面探寻艺术的和谐美,对复杂的文艺现象来说,过于简单。

二、赫拉克利特的“对立和谐”理论赫拉克利特是西方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奠基者。

他认为宇宙自然是由地、火、水、风四大元素组成,其中火最能引起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他的基本观点是把“火”看做万物的本源。

1、首先提出了“艺术模仿自然”的论点。

2、美的相对性:认为美是不断变化的,是相对的。

“最美丽的猴子与人类比起来也是丑陋的……最智慧的人和神比起来,无论在智慧、美丽和其他方面,都像一只猴子。

”评价:辩证法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世的社会研究。

三、德谟克利特的模仿说德谟克利特是古代原子论的创立者,他认为宇宙万物是由不可分割的原子构成的。

物体中的原子流放射出来,造成影像,作用于人的感官和心灵,从而引起对事物的认识。

“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歌唱。

”1、对文艺和美学对象的研究:认为文艺描写的对象不只是生物性的人,而是社会的人,是外形和内心统一的人。

认为文艺应该仿效好人、好事,模仿坏人是一种恶劣的行为。

2、对作家艺术家主观条件的研究:重视作家艺术家的天才、灵感和语言。

“没有一种心灵的火焰,没有一种疯狂的灵感,就不能成为诗人。

”3、对文艺作品社会效果的研究:“快乐说”提出了求美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之一。

“大的快乐来自对美的作品的瞻仰。

”这种说法是文艺审美作用理论的萌芽。

评价:德谟克利特是西方第一个从研究自然过渡到研究社会,探求美和艺术本质的哲学家。

四、苏格拉底的模仿说与功用说苏格拉底是西方早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奴隶主贵族派思想家。

认为宇宙是由神创造的,神创造自然和艺术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全部欲望,因此哲学应该研究人类本身的灵魂。

1、遵循了“艺术模仿自然”的提法认为艺术不是模仿人物的外形,强调应描绘出人物“精神方面的特质”。

2、提出了如何创造美的形象的问题“如果你想画出美的形象,却又很难找到一个人身体各部分都很完美,你是否从许多中选择,把每个人最美的部分集中起来,使全体中每个部分都美呢?”3、探讨了美和善的问题认为事物如果能实现使用者的目的就既是善的,又是美的。

评价:苏格拉底摆脱了运用自然科学观点研究文艺和美的束缚,从社会学角度研究文艺,丰富了艺术模仿自然的内容。

但他的美在功用的说法存在美善不分的倾向,并且他的神学目的论把文艺创作神秘化了。

因此他对后世的影响是久远又复杂的。

第二节柏拉图的文艺思想一、柏拉图的生平和时代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西方文艺理论的主要奠基人之一;父母亲是雅典贵族,师从苏格拉底,48岁后开始讲学,亲授数学和哲学;生活在希腊由盛转衰的动荡时代,主张建立奴隶主阶级专政的“理想国”;站在奴隶主贵族的立场,根据他的政治、哲学思想提出了对文艺的看法。

二、柏拉图的文艺观1、理式论和艺术的本质2、灵感说3、文艺的社会功用说1、理式论和艺术的本质(1)柏拉图的理式论理论源起:反对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因素的德谟克利特的反映论和普罗塔哥拉的感觉论。

他反对感觉是认识的根源,否认感觉能反映客观世界,也反对感觉能提供真实的认识。

理论核心:认为一切知识都建筑在概念之上,真理是心中的概念与存在于心外的概念相符,柏拉图称心外的概念为“理式”。

心中的概念是心外概念的摹本,前者是主观的,后者是客观的,两者相符,就能得到真实的认识,否则就是虚妄。

理式世界是永恒不变,绝对存在的;感觉是幻影,变化无常,理式是万物是原型。

“洞喻”(《理想国》第七卷)说:人们的感官直接接触到的世界是虚幻的,真实的世界存在于感官所不及之处,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认清世界的真相。

柏拉图以理式论否定了感觉经验的可靠性,否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现实世界是以理式为蓝本的,只有理式才是真实的存在,人们要获得知识不需要经过感觉,只需对理式的领悟。

(对模仿的否定)(2)理式论基础上的艺术本质观A、关于美的本质《大希庇阿斯篇》中主张有先于美的事物的“美本身”《会饮篇》明确提出存在“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

……一切事物都以它为源泉,有了它,那一切美的事物才成其为美。

”的“美的理式”。

B、文学艺术是理式的模仿的模仿(用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式论改造了流行的模仿说)理式是第一性的,自然是第二性的,而文艺是第三性的,因此文艺模仿自然,只能模仿事物的外形和影像,而不能表现事物的本质。

“三种床”(《理想国》卷十):“理式”的床“木匠造出来”的床“画出”的床柏拉图对艺术模仿的贬低《理想国》卷十:他对罗康说:“你马上就可以试试,拿一面镜子四面八方地旋转,你马上就造出太阳、星辰、大地、你自己,其他动物、器具、草木以及我们刚才提到的一切东西。

”他质问荷马:你虽然谈到些最伟大最高尚的事业,如战争、政治、教育之类,可是“你曾经替哪一国建立过一个较好的政府,像莱科勾对于斯巴达,许多其他政治家对于许多大大小小的国家哪样呢?”“模仿只是一种玩艺,并不是什么正经事。

”《婓德若》中,把人分为九等,模仿现实的诗人、艺术家列于第六等,在哲学家、君主、战士、体育家、医生和宗教职业者之下。

理式论模仿说的理论价值是西方最早把文学艺术比喻成反映生活的镜子的说法,客观上揭示了文艺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

在对文艺真实性的否定中现出了对文学艺术的共性方面的要求。

他不但要求艺术表现个别事物的外形,而且还要求表现事物的本质和共性。

(2)理式论基础上的艺术本质观A、关于美的本质《大希庇阿斯篇》中主张有先于美的事物的“美本身”《会饮篇》明确提出存在“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

……一切事物都以它为源泉,有了它,那一切美的事物才成其为美。

”的“美的理式”。

B、文学艺术是理式的模仿的模仿(用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式论改造了流行的模仿说)理式是第一性的,自然是第二性的,而文艺是第三性的,因此文艺模仿自然,只能模仿事物的外形和影像,而不能表现事物的本质。

“三种床”(《理想国》卷十):“理式”的床“木匠造出来”的床“画出”的床柏拉图对艺术模仿的贬低《理想国》卷十:他对罗康说:“你马上就可以试试,拿一面镜子四面八方地旋转,你马上就造出太阳、星辰、大地、你自己,其他动物、器具、草木以及我们刚才提到的一切东西。

”他质问荷马:你虽然谈到些最伟大最高尚的事业,如战争、政治、教育之类,可是“你曾经替哪一国建立过一个较好的政府,像莱科勾对于斯巴达,许多其他政治家对于许多大大小小的国家哪样呢?”“模仿只是一种玩艺,并不是什么正经事。

”《婓德若》中,把人分为九等,模仿现实的诗人、艺术家列于第六等,在哲学家、君主、战士、体育家、医生和宗教职业者之下。

理式论模仿说的理论价值是西方最早把文学艺术比喻成反映生活的镜子的说法,客观上揭示了文艺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

在对文艺真实性的否定中现出了对文学艺术的共性方面的要求。

他不但要求艺术表现个别事物的外形,而且还要求表现事物的本质和共性。

2、灵感说二、灵感说(1)灵感的基本含义:“灵感”在古希腊文的原意,指神赐的灵气,或灵气的吸入。

在文艺上的原始意义,指创作时一种神性的着魔,即获得神的启示,写出优秀诗篇。

柏拉图说:“诗人写诗并不是凭智慧,而是凭一种天才或灵感;他们就像那种占卦或卜课的人似的,说了许多很好的东西,但并不懂得究竟是什么意思。

”(2)柏拉图对灵感的解释柏拉图的灵感说包括三个方面:灵感的源泉、灵感的表现、获得灵感的过程A、灵感的源泉来自于“神灵凭附”他把文艺的本质看成是神的诏语,认为“诗人只是神的代言人”“诵诗人又是诗人的代言人”长于朗诵荷马的诗人伊安回答为什么他只会朗诵荷马时说“我在诵诗技艺上就费过很多的心力。

”《伊安》“你这幅长于解说荷马的本领并不是一种技艺,而是一种灵感。

像我已经说过的。

有一种神力在驱遣你,像欧里庇得斯所说的磁石……磁石不仅能吸引铁环本身,而且把吸引力传给那些铁环,使它们也像磁石一样,能吸引其他铁环。

有时你看到许多个铁环互相吸引着,挂成一条长锁链,这些全从一块磁石得到悬在一起的力量。

诗神就像这块磁石,她首先给人灵感,得到这灵感的人们又把它传递给旁人,让旁人接上他们,悬成一条锁链。

凡是高明的诗人,无论在史诗或抒情诗方面,都不是凭技艺来做成他们的优美的诗歌,而是因为他们得到灵感,有神力凭附着。

”B、灵感的表现是迷狂:《斐德若》中提出世间有四种迷狂:预言的迷狂、教仪的迷狂、诗兴的迷狂、爱情的迷狂。

迷狂一词在古希腊时期比较流行,人们认为这种神灵凭附是的状态是美事,迷狂者的语言是对未来的预知。

柏拉图描述“诗兴的迷狂”“此外还有第三种迷狂,是由诗神凭附而来的。

它凭附到一个温柔贞洁的心灵,感发它,引它到兴高采烈神飞色舞的境界,流露于各种诗歌,颂赞古代英雄的丰功伟绩,垂为后世的教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