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枢神经康复的理论基础 42页PPT文档

中枢神经康复的理论基础 42页PPT文档

29.07.2019
三、运动控制理论
运动控制主要包括两个问题: (1)人体在空间的稳定性,即姿势和平衡控制; (2)人体在空间的移动,即运动。因此,运动
控制实际上是研究运动和姿势的控制。运动 是一系列的复杂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包括 动作、感知觉、认知和运动处理。
29.07.2019
1、反射运动
29.07.2019
二、丰富的环境在中枢神经 康复中的相关理论
丰富的环境可以促进中枢神经损伤患者神经 的再支配,对神经生产因子mRNA的表达也 起到一定作用。
29.07.2019
三、运动控制理论
(一)、运动控制概论 正常情况下,运动功能是由运动控制系统包 括神经系统和运动有关的组织结构与实施运 动的骨、关节、肌肉组织等共同实现的。前 者是控制主体,后者是收缩主体。运动一般 分为反射运动、模式运动(节律运动)、随 意运动。这些运动过程的控制都必须有中枢 神经系统的参与才能完成,而且中枢神经系 统在运动控制中起主导作用。
29.07.2019
药物 、轴突上离子通道的改变
许多药物可促进中枢神经功能的修复。如清 除脑自由基的脑功能保护剂可提高恢复期的 康复效果。
重新形成适当的钠离子通道,从而引起了突 触效率的改变。
29.07.2019


损伤区周围组织水肿的消退,侧支循环的建 立等也有助于脑功能的恢复,为中枢神经系 (二)、运动控制的基本理论
1、反射理论 反射的基本结构:感受器、传导通路、效应器。 正常情况下,神经系统各个部分相互作用,简单的各种反射 综合产生完整的动作,最终构成个体的行为。动作的基础是 反射链。一个刺激产生一个反应,这个反应作为下一个反应 的刺激,下个反应是再下一个反应的刺激。 临床意义:(1)检测一些反射,预测患者的功能;(2)、 根据患者有无可控的反射,解释患者的运动行为;(3)、 通过运动再训练获得功能,可集中增加或减少各种反射的作 用。 局限性:(1)反射需要外部刺激完成,它不是构成行为动 作的主要成分;(2)没能解释感觉刺激缺失时的运动;(3) 不能解释快速运动;(4)、不能解释单一刺激引起的多个 反应。
潜伏通路的启用
潜伏通路是指在动物或人发育过程中已经形 成并存在的,但在机体正常情况下对某一功 能不起主要作用或没有发挥作用,处于备用 状态,而一旦主要通道无效时才承担主要功 能的神经通路。
29.07.2019
失神经过敏
神经损伤后,失去神经支配的组织或细胞对相应递 质敏感性增加的现象。机制:(1)增加了局部化 学受体的数量,使受体出现在以前没有这种结构的 区域上;(2)使递质破坏或灭活的机制消失;(3) 膜通透性改变;(4)神经生长相关蛋白参与。主
2、模式运动
当由反射引起的运动常常以某种固有的运动 模式出现,去掉刺激或传入冲动,此时仍有 模式化的运动反应。这种运动称为中枢性模 式运动。
29.07.2019
3、随意运动
随意运动是在意识、思想支配下的随意、高 度协调、精细技巧、需要快速反应的运动控 制,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反射运动、模式 运动是其基础。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运动 功能的恢复一般经过反射运动、模式运动过 程,最后到随意运动。是大脑皮层控制下的 各种运动形式的整合。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 康复训练主要是促进随意运动控制,协调反 射运动,引导模式运动。
可塑性成为神经功能和结构恢复的核心。
29.07.2019
神经系统的可塑性理论
突触的可塑性主要指突触连接在形态和 功能上的修复,即突触连接的更新和改变; 突触数目的增加或减少;突触传递效应的增 强或减弱。
29.07.2019
功能重组
神经突触发芽
潜伏通路的启用
突触可塑性 表现
学习和记忆 神经生长因子和免疫因子
要作用表现:①使失神经后的组织保持一定的兴奋 性;②使局部对将来的神经再支配易于发生反应; ③引起组织的自发性活动,减少失神经组织的变形
和萎缩。
29.07.2019
学习和记忆
学习是指人或动物获得关于外界知识的神经 过程,是对经验作出反应而改变行为的能力。 记忆则是将获得的知识储存并读出的神经过 程,是把学习所得的信息加以保存的能力。 学习和记忆的过程是通过神经回路中突触的 变化而实现的。
29.07.2019
细胞移植
胚胎干细胞移植和嗅鞘细胞移植等的相关研 究不断地开展,嗅鞘细胞移植主要用于脊髓 损伤的患者,干细胞移植用于大脑损伤的患 者。
29.07.2019
神经生长因子和免疫因子
神经生长因子主要在突触水平、轴突水平和 细胞水平,乃至神经系统附属结构水平上调 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再生。免疫因子作用而产 生的免疫反应对中枢神经系统修复具有双向 调节作用。两者之间存在着某种对话。
29.07.2019
神经轴突发芽
当神经元的轴突损伤后,受损轴突的残端向 靶组织或神经元延伸,或损伤区邻近的正常 神经元轴突侧支芽,向靶组织或其他神经元 延伸,形成新的突触。这是中枢神经系统可 塑性的重要形态学基础,一般在2-6个月完成, 出现较理想的功能恢复需数月或一年以上时 间。
29.07.2019
细胞移植
神经生长因子和免疫因子
药物、轴突上离子通道改变
失神经过敏
29.07.2019
其他
功能重组
从解剖部位角度分为:活动依赖性的功能重组;脑 损伤区周围皮层的功能重组;脑损伤对侧相应部位 代偿性功能重组;其他皮层功能替代重组;
从生理学角度分为:系统内重组和系统间重组。系 统内重组主要指神经轴突发芽,轴突上离子通道的 改变和突触效率的改变。系统间重组是指由在功能 上不完全相同的另一系统来承担损伤系统的功能。 (1)古、旧脑的代偿;(2)对侧半球的代偿; (3)在功能上几乎完全不相干的系统代偿。
机体从内外环境中获得有效的感觉信息流, 中枢神经系统感知后及时准确地作出运动应 答。正常情况下,神经系统各个部分相互作 用,完成相应的动作。反射运动是基础。各 种反射运动综合产生完整的动作,最终构成 个体的行为。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患者可 通过各种反射刺激运动的产生,从而完成相 应的功能。
29.07.2019
中枢神经康复的理论基础
董 赟 主任医师
中枢神经康复的理论基础
29.07.2019
1 可塑性理论 2 环境理论 3 运动控制理论 4 康复治疗
神经系统的可塑性理论
中枢神经的可塑性是指中枢神经的修复能力, 其表现在短期功能的改变和长期结构的改变。短期 功能的改变是突触效率和效力的变化,长期结构的 改变是神经连接的数量和组织的改变。因此突触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