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题信息的提取、分析及判断——例谈如何使用和分析各种地理材料从各类地理材料中,认定和提取地理信息,并且对其作出判断和思考,是地理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地理高考的能力要求。
所以考生要从日常的学习中,透过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通过对教材上已有的地理事物的分析等过程,掌握地理学科所特有的基本学习方法,并且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如,对不同国家或者区域的地理资料,能够进行分析、比较,做出相关的判断。
当前,高考地理试题侧重于地理信息的判识、摄取、分析、应用能力的考查,其常见的信息给出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通过数据列表形式给出信息一般是某一典型地理事物的数据信息。
包括其内部结构的数据信息,时间发展方向的数据信息,对外交流上的数据信息等。
如某国能源消费的构成,某国三大产业人口的变化,某国进出口商品占的比重、某一时间天气要素变化数据等。
(1)甲、乙、丙三个地区依次是:A、西北地区、东北地区、南部沿海地区B、东北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C、南部沿海地区、西北地区、东北地区D、南部沿海、西北地区、东北地区(2)丙地区适宜种植的农作物是:A、甘蔗B、棉花C.水稻D.油菜解析:(1)我国不同地区的河流径流量的大小和径流的季节变化具有不同的特点,甲河流流量很大,且夏季为明显的汛期,属南方河流特点;乙河流流量很小,冬季河流干涸,夏季为丰水季节,应是我国西北地区的河流;丙河流量适中,有两个明显的汛期——春汛和夏汛,为东北地区河流的典型特点。
(2)东北地区大部分属中温带,不适宜种植甘蔗和棉花,除少数地区水源丰富外,也不适宜种植水稻,而由于油菜种植范围“北迁南移”的趋势,所以东北的黑龙江、辽宁都有较大面积的种植。
参考答案:⑴C ⑵D。
二、通过文字叙述给出信息通常是描述某一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的文字信息。
如对某地区某时段内天气变化的描述,或自然环境自然景观的描述,或人文地理现象的描述。
判断描述对象出现的时间、地区及原因、发展趋势等。
例2、假设某大河流域范围在纬度30°~40°之间的大陆两岸,其干流从大陆中部流向西海岸。
河流上游地区有4000m以上角峰、U形谷地;中游地表为海拔500m—1000m切割较深的石灰岩;下游河床岩层从东至西依次由老到新再到老,两个老岩层倾斜方向相反,岩性和时代一致;河口地区有一峡谷,两岸地区平缓而对立,从上部到下部岩层内新外老,河床底部与陡壁顶部岩层一致。
根据以上文字叙述。
完成以下填空:(1)该河上源补给水源主要是___________。
(2)上、中游相比,流量较稳定的河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分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地质构造看,下游河床流经___________,河口穿过______________。
(4)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来看,上游地区同中游地区不同的是_______________。
解析:该题将气候、河流、地形、地质等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
解答该题时,首先应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判定各地理现象反映的地理事物:河流上游为4000m以上的冰蚀地形,中游为喀斯特地形,下游为向斜构造(老—新—老,且岩层倾斜相反),河口为地堑(峡谷两岸岩层从上到下由新到老,底部与顶部岩层一致)。
然后再以此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参考答案:⑴冰雪融水⑵中游因为中游流经喀斯特地形,多暗河,地下水流量稳定;上游冰雪融水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下游冬季形成汛期,夏季水量较少。
⑶向斜地堑⑷上游冰川侵蚀作用,中游流水溶蚀作用三、通过地图给出信息通过地图给出信息因地图类型的不同通常又分以下几类:①等值线类地图信息的判读。
此类地图一般都具备地图表现的常见要素,如等高线、等降水线图例、比例尺、数字注记,经纬网等。
②表现的地区一般是具有典型地理特征的独立的地城单元,如某一个盆地、半岛、山脉等。
③仅有海陆、山河轮廓的区城综合性地图。
如图中呈现某地区的经纬网、海陆轮廓、山脉和河流走向、城市与港口分布等,要求考生分析判断图中表示的地区及该地区的突出地理特征等。
④某种关联图、景观图的图像信息。
如呈现某一地区的地理景观,或若干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网络图,要求判断其形成原因、因果规律、概括其特点。
例3、读地形图分析回答⑴根据图中的比例尺,等高线,地形特点,判断这是我国哪一个地形区。
答:。
⑵判断的理由:①;②;③。
解析:本题要求考生运用地图呈现的地理信息,如等高线的分布,疏密程度,山峰高程数据,比例尺(反映了距离和面积),东西部地区的地形(高度,坡度,地形种类,经纬度位置等来判定图示地区属于哪个地区。
当然这里还有一个基础条件,就是对我国各主要地形单元或全球名主要地形单元的地形地势情况要非常熟悉。
另一方面地图尽管提供了不会发声说话的信息,考生必须善于从中发现、摄取、应用有用的地理信息。
参考答案:⑴图示为四川盆地;⑵主要理由是:①根据等高线的分布四周高中间低可判断此为盆地地形;②根据比例尺可判断它是我国一个面积很大的盆地,即四大盆地之一,③盆地西部为高原———可能是青藏高原东缘区,山峰可能是贡嘎山、峨眉山;东部等高线密集,是峡谷区(可能是三峡区)。
当然还可以参照经纬度位置等。
四、结合数据列表与地图给出信息例4、读下图及表格,回答问题:(2002年高考广东卷)图中各地点的相关资料(1)(2)分析④地降水量高于⑤地的原因。
(3)分析⑥⑦两地年均温接近,但降水量差异较大的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应用所学的知识,通过地理数据的分析,得出结论。
本题的三个小题都有关于我国各地在某一气候要素方面差异的原因分析,解题时要灵活地运用影响气候的各种因素,对照表格,联系图中的实际情况加以分析。
⑴表格中的资料表明①比②地的年平均气温高,图中两抵的纬度相差不大,但表格中②比①的海拔高度高出2891米,这正是两地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
①位于东部沿海,③处在我国西北内陆,海陆位置的差异是两地年降水量差异的主要成因。
⑵由图知,④地位于我国西南地区,既可以接受到来自太平洋的水汽也可以接受到来自印度洋的水汽,降水自然很多;而⑤地深居内陆,受海洋水汽的影响很少,所以降水很少。
⑶⑥⑦两地同位于海南岛上,但由图中可以看出⑥位于海南岛中部山地的东侧,⑦位于山地的西侧,两地的纬度位置、海拔高度均相近,故两地的气温相差不大;但由于海南岛主要受来自于太平洋的水汽影响,⑥地位于面向太平洋的迎风坡,降水较多,⑦地位于山地的背风坡,所以降水量大大降低。
参考答案:(1)②地纬度较①地稍低,但由于其地势较高,故年平均气温比后者低;③地地处我国内陆(非季风区),远离海洋,水汽来源少,所以降水量小于①地。
(2)④地位于我国西南地区,由于南亚季风的影响,可以接受部分来自于太平洋的水汽,,也可以接受到来自印度洋的水汽,而⑤地地处内陆,海洋水汽不容易到达,所以④地降水远多于⑤地。
(3)⑥⑦两地纬度和海拔高度都比较接近,所以两地的年平均气温接近;但⑥地位于面向太平洋的迎风坡,降水量较大,⑦地位于山地的背风坡(雨影区),降水量要远少于⑥地。
五、结合地图与文字给出信息例5、古人在一篇游记中写道:“登高南望,俯视太行诸山,晴岚可爱。
北顾但寒沙衰草……”据此和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2003年高考文科综合试题全国卷36题)⑴图4中有6个经纬线交点,其中与游记作者登临之地相距最近的交点的地理坐标是。
作者北顾的是高原的深秋景色。
⑵描述图中10℃等温线的走向,并说明其原因。
解析:此题难在登高点的地理坐标确定和等温线的走向描述等问题都涉及到地形对等温线的影响。
解答本题时要充分地利用从文字叙述和地图中所显示出来的有用的信息。
地图所显示出的信息表明该地区应位于我国华北地区,在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交界处。
文字中所描述的景象“寒沙衰草”应是内蒙古草原冬季的景色。
关于登高点地理坐标的分析判断,登高点地理坐标可能是长城或附近。
因为根据文中的语句描述得知文字作者所处的位置应该在太行山的背面与内蒙古高原之间的位置。
而图中的长城是一个非常有用的信息,因为长城大体上是内蒙古高原与华北平原的分界线。
关于10℃等温线的走向,主要要求考生能从地图中看出走向的变化,结合图中给出的信息:北京在图中的相对位置。
不难知道,等温线在西半段走向与太行山一致。
参考答案:⑴115°E,41°N 内蒙古(张北、坝上亦可)⑵10℃等温线东半段接近东西走向(与纬线平行);主要受纬度(太阳辐射)因素影响。
该等温线西半段因受东北——西南走向的太行山(黄土高原东缘)影响呈东北——西南走向。
在地理高考答题过程中有很多考生就由于对题目给出的地理信息不能进行有效地提取、分析、判断及反思,因而也就不能快速、准确地解出答案。
所以培养和锻炼从各种信息的载体中提取、分析、判断和反思的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
信息获取与审题能力高考关注四项能力的考查,特别是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即传统意义上的审题,应试经验表明审题能力是学生成绩提升的瓶颈,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非智力因素。
为了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问题,必须审清题目,必须提高地理试题信息的获取和解读能力,因为它是解题的基础!一、把握高考命题趋向,领会信息解读的具体要求高考试题具有很强的指向性,研究高考可以洞悉命题趋向,使复习更具成效。
高考“能力立意”引领文综复习,夯实知识基础着实重要。
地理主干知识作为能力考查的载体,始终是复习的首要任务。
要想更好地解答试题,就要获取命题情景下的“学科主干知识”,通过搭建知识与问题的联系,找到考查与表述的结合点。
为更好地把握高考命题趋向,我们一定要领会信息解读的具体要求:1.能够从题目的文字叙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定性、定量的信息。
题目文字信息是有字数限制的,一般短小精悍,但非常有用,对题目文字信息稍加解读并表述出来,可能便是答案构成中的得分点。
因此要特别关注题目文字信息,它就相当于“题眼”,揭示考查的中心内容或成为解题的条件。
2.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
地理图像图表是地理信息承载的主要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对各类图像图表进行归类剖析,通过具体实例体会其正确的判读方法,不断提高自己对图像图表的感悟能力。
特别关注两类:一是变化曲线(强调其变化性,体现对知识的理解),二是区域图(依托地理要素常命制综合题,体现区域性)。
区域图解读的一般思路是:先读图名理解其含义(图名揭示所要考查的内容);然后看图例包括比例尺和方向,要弄清各种符号所代表的含义;接下来是将图例回归区域,审图中的具体内容,看分布、找规律,注意相互关系,由显性信息深入到隐性信息,由表面信息到深层次信息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