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张仲景50味药证》笔记桂枝一、应用:1(治心悸、气上冲等,认为桂枝具有平冲降逆作用,常与甘草同用,如桂枝甘草汤: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
2(治疗出汗。
汗为心之液,汗多者多心悸,桂枝能温通心阳,可治疗汗多、心悸等,桂枝汤是主方。
3(药证桂枝舌:舌质淡红或黯淡,舌体较柔软,舌面湿润,舌苔薄白。
桂枝体质:“林黛玉”为代表。
二、经验:使用桂枝,配伍极为关键。
1(桂枝甘草是平冲定悸的主药。
但配伍不同,主治也不同。
桂枝甘草茯苓为动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是惊悸;桂枝甘草人参麦冬是虚悸;桂枝甘草五味子是咳逆而悸。
2(治疗自汗。
桂枝汤治脉弱自汗;桂枝加附子治身痛自汗;桂枝加黄芪汤治身肿自汗。
3(另:桂枝甘草配伍麻黄,无大汗亡阳之忧;桂枝甘草配柴胡,则有发汗透邪之功。
4(经验方:桂枝10g,附子10g,细辛6g,甘草3g。
用于治疗以身痛、汗出、脉弱为特点的疾病,如腰腿痛、头痛、神经痛、肿瘤疼痛等。
三、用量仲景用桂枝有三个剂量段:大剂量(5两):治疗心悸动、奔豚气等; 中剂量(3,4两):治疗腹痛或身体痛; 小剂量(2两):多配伍麻黄治疗身体痛、无汗而喘等。
所以,桂枝用于心脏病,必须量大,可用12,15g,甚至达30g。
四、学术争鸣:有学者认为:仲景方中的桂枝就是肉桂。
芍药一、应用:1(芍药甘草汤主治“脚挛急”,仲景对此汤解除肌肉挛急的作用是相当肯定的。
另:腹痛也是挛急性的症状。
2(腹痛时,仲景必用芍药。
3(芍药能用于便秘者。
4(咽喉疼痛不是芍药的应用指征。
5(芍药枳实主治腹痛便秘,是胃肠动力剂,相当于西医马叮啉。
6(芍药配白术茯苓,是利水剂。
二、经验:1(芍药兼治便秘。
笔者经验,芍药量至30g以上,就有通便作用。
2(江苏常熟名医陶君仁先生有柔肝饮一方,即芍药甘草汤加生麦芽。
3(小建中汤是保肝方。
P19三、用量:仲景用芍药有2个剂量阶段:大量:4,6两,主治以腹中急痛为主证的病症。
若配附子或黄芩,或配桂枝等则不必大量,用小量:2,3两即可。
芍药甘草汤原方用量各4两。
后世用量比例不一,从12:1到3:1不等。
甘草一、应用:1(用于瘦人。
《神农本草经》载甘草能“长肌肉”。
羸瘦可以看做使用甘草的客观指征之一。
2(咽痛,多用甘草。
3(甘草用于口腔黏膜病。
咳嗽也是黏膜病。
总之,甘草证以体形羸瘦为客观指征,主治病症以干枯性(羸瘦)、挛急性(肌肉痉挛、绞痛)、刺激性(咽痛、黏膜溃疡)、躁动性(心悸、脏躁)、突发性(中毒、外科感染)为特点。
二、经验:1(甘草6g,桔梗3g。
为利咽方。
治疗急性咽炎,笔者常加山栀10g,连翘20g。
加制半夏12g、厚朴10g,治疗慢性咽炎、梅核气等。
2(甘草6g,桂枝12g。
为定悸方。
方中桂枝多改用肉桂10g。
3(甘草12g,干姜6g。
用于以吐涎沫而不渴、苔滑为特点的消化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
4(大枣一、应用:1(张种景使用大枣最多的是与生姜、甘草分别同用。
2(临床所见,凡动悸者、脏躁者,多形体瘦弱、舌淡脉细,故使用大枣、甘草为主的方药,要注意辨清舌脉。
3(大枣味甘,含糖量很大,作为能量补充,张仲景对体质瘦弱的虚劳患者,常常大量使用大枣,最大量达30枚。
二、使用注意:1(大枣一般不与麻黄配伍。
2(张仲景治疗胸闷气喘一般不用大枣,这恐怕与“甘能令人中满”有关。
3(治疗关节痛的麻黄方也很少配伍大枣,可能大枣大量服用能妨碍麻黄发汗功效的发挥。
麻黄一、应用:1(麻黄多用于无汗证,而与石膏同用时,则不必拘于无汗一证。
麻黄配石膏能调节发汗的强弱。
石膏量大于麻黄,则不发汗而退肿。
麻黄量大于石膏则重在发汗。
2(麻黄配黄芪:主治关节疼痛、汗出身重而肿者。
3(黄肿,是仲景使用麻黄的客观指征。
黄肿者的咳喘,麻黄最为适宜。
4(仲景使用大剂量麻黄强调脉象,如大青龙汤证的脉象为浮紧。
浮紧即有力,是患者心肺功能较好的一种反映。
5(麻黄体质,P386(配伍桂枝的麻黄剂应该是较为安全的,尤其是桂枝量大于麻黄的处方。
麻黄汤是比较安全的发汗剂。
7(麻黄6g,附子10g,细辛6g。
是温性止痛兴奋剂,治疗腰痛效果最好。
但以急性腰扭伤、腰椎间盘脱出为适宜。
麻黄量在10g以上,芍药量在30g以上,服用以且须避风,服第一服时常常会周身出汗,腰痛随之减轻,以后再服就不一定会出汗,有效才常常三五剂内见效。
笔者经验,本方加大姜、甘草、大枣等,使用更安全,汤液的口感也较好。
二、用量1(麻黄的用量有多个阶段:2(麻黄的中毒量为30,45g。
仲景用麻黄多先煎去上沫。
附子一、应用1(麻黄汤证或桂枝汤证的恶寒,一般经发汗以后可以,但恶寒不仅不减轻,反而比以前严重,这种情况多出现于阳虚证患者,恶寒同时,常常汗漏不止,身体湿冷,精神萎靡,是使用附子的指征。
2(大剂量附子多用于痛证。
3(附子主治脉沉微与痛证。
所主治的二证之中,脉象沉微最为重要。
4(“附子脉”(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 5(近代名医恽铁樵认为“脉硬有汗”是应用附子的特征之一。
6(仲景使用附子:止痛多与细辛同用;温阳止泻多与干姜同用;与白术茯苓白芍同用则利水;与麻黄芍药桂枝甘草同用治疗身痛;配人参治大泻而脉微不出;配大黄治腹痛而大使不通。
7(真武汤乃温阳利水剂,用该方以后能缓解心悸、气短、胸闷等症状。
个人的经验,宜在真武汤的基础上加肉桂,甘草更好。
二、用量:仲景用附子有2个剂量阶段:止痛炮用3,5枚;回阳生用1,2枚。
三、使用注意:有毒,须久煎。
附子中毒,古时侯用甘草、黄连、肉桂、绿豆、黑豆汤解之。
现代多注射阿托品、普鲁卡因等。
口服浓茶也有解毒作用,目的是沉淀生物碱。
干姜一、应用1(干姜主治多涎唾而不渴者。
2(“干姜舌”:舌苔必白厚或腻,或白滑,舌面若罩一层黏液,可称“干姜舌”。
3(干姜主治与附子相似,其区别在于:附子多用于心血管系统,脉沉微;干姜多用于消化系统,舌苔白腻。
此外,附子能止痛;干姜除腹胀满,二者有内外之别。
4(干姜6g,甘草12g。
为甘草干姜汤,本方为温中的祖方。
5(著者经验方:干姜10g,细辛6g,五味子10g,肉桂6g,甘草5g,茯苓20g,大枣12枚。
主治: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等见咳喘心悸、痰清稀量多起泡沫者。
患者体形以瘦弱为宜。
6(与生姜的区别:生姜偏于止呕;干姜偏于止泻,二者有上下的不同。
细辛一、应用1(治“咳”,配干姜、五味子;治“寒”,配当归、桂枝、芍药、甘草。
2(细辛主治“口不渴”一证尤为重要。
3(细辛配附子、乌头等可用于剧痛。
4(“细辛舌”:其舌质淡红,舌苔白滑,上罩一层稀滑黏液,笔者称为“细辛舌”。
5(细辛主治咳逆上气,多配干姜、五味子,其痰必清稀;治四肢厥逆,多配桂枝、当归,其舌必淡红;治疼痛,多配附子、乌头、肉桂、干姜等,其疼痛必剧。
6(细辛与附子主治相似:但细辛主治必有水,附子主治必有寒。
7(细辛与干姜均用于不渴而苔滑者,但细辛能止痛,干姜能止吐利,前者偏于神经系统,后者偏于消化系统。
二、用量仲景用细辛,入汤剂宜量大,2,3两。
吴茱萸一、应用:1(仲景书中寒都有痛义,用于“寒”病的方药大多有止痛作用。
2(吴茱萸量越大,大枣用量就越大。
柴胡一、应用1(小柴胡汤中加减唯柴胡、甘草不可减,故可视为小柴胡汤的核心。
2(所谓往来寒热,主要指患者的自我感觉,即一种寒热交替感。
或忽而恶风怕冷,肌肤栗起,忽而身热而烦;或心胸热而四肢寒,或上部热而下体寒,或半身寒半身热。
这种寒热冲锋枪感还包括对温度变化的自我感觉过敏,如特别畏风、怕吹空调等。
再推而广之,对湿度、气压、光照、气候、居住环境、音响、气味的变化过敏乃至心理的过敏可以认为是往来寒热的延伸。
3(笔者将胸胁部、身体的侧面、腹股沟等部位称之为“柴胡带”。
4(“柴胡体质”P815(笔者经验用于治疗病毒性感冒发热以及类风湿性关节炎,柴胡用量在20g以上方能显效。
6(四逆散是止痛升压剂。
7(柴胡桂枝干姜汤是精神疲劳恢复剂。
8(笔者经验,使用逍遥散,除有腹痛等症状外,还要看舌,舌体要胖,边有齿痕,大使不成形,患者常有浮肿,尤其是晨起脸肿。
二、用量柴胡用于发热,用量宜大;用于慢性肝炎,用量宜小。
半夏一、应用1(大剂量半夏用于治疗呕吐以及咽喉部症状。
2(半夏主治“呕而不渴,兼治咽痛、失音、咽喉异物感、咳喘、心下悸等证”。
3(不渴:指口腔无明显干燥感,也没有明显的口渴感,甚至经常泛吐的清稀的唾液或胃内水液,其舌面也可见湿润的黏腻的舌苔。
4(“半夏体质”黄芪一、应用:1(黄芪主治汗出而肿者。
2(黄芪用于体形偏胖、肌肉松软无力者。
3(黄芪可与麻黄同用,治疗关节疼痛。
4(黄芪主治的肿,主要为全身性的浮肿,但以下肢为明显。
5(“黄芪体质”、“黄芪肚”,腹部松软,腹肌萎缩而脂肪堆积,肚脐深陷,按之无抵抗感以及痛胀感。
6(麻黄证与黄芪证均治肿,但麻黄为无汗而肿,黄芪为有汗而肿。
7(《伤寒论》不用黄芪,《金匮》罕见四逆。
8(笔者经验,治疗高血压浮肿,可重用黄芪30g以上,并配相同剂量的葛根。
9(大量使用黄芪的时候必须看体型,有无黄芪体质的存在。
二、用量:现代用量:治疗浮肿,大量60,120g;治疗半身遂、骨质增生疼痛等,可用30,60g;治疗上消化道溃疡,可用15,30g。
白术一、应用1(白术茯苓配伍可治小便不利及口渴。
小便不利指小便量少及排泄不畅。
2(白术、黄芪均能利水。
但黄芪主治在表之水,故浮肿、汗出比较明显,而白术主治在里之水,故以口渴、眩晕、身重、大便性状改变为明显。
3(使用白术不论体形胖瘦,但患者多呈黄肿貌,肌肉松软,容易浮肿,特别是尤为明显,如眼睑浮肿。
另外,必见舌体胖大而淡,或有齿痕,或舌面白苔,或舌面水滑。
4(白术18g,茯苓18g,猪苓18g,泽泻30g,桂枝12g。
五苓散的客观应用征,是患者大多舌体胖大而有明显的齿痕。
茯苓一、应用:1(悸、小便不利是使用茯苓主要指征。
2(茯苓主治“眩悸、口渴而小便不利者。
” 3(茯苓主治口渴及小便不利。
其渴感并不严重,惟口内少津而思饮,虽饮而不多。
4(茯苓舌:舌体多胖大,边有齿痕,舌面较湿润。
胖人舌体大,固然多茯苓证,瘦人见舌体胖大者,茯苓证更多见。
5(舌体胖大而有齿痕,多为五苓散证、苓桂术甘汤证;舌体瘦小而有齿痕,多为半夏厚朴汤证。
6(茯苓证与白术颇多相似之处,故仲景使用茯苓多与白术同用。
所不同之处,白术重在治渴,而茯苓重在治悸。
故前人称白术能健脾生津,而茯苓则能安神利水。
猪苓一、应用:1(猪苓与茯苓均主治口渴而小便不利,其区别在于:茯苓治眩性,猪苓治热淋。
2(仲景猪苓方仅三方,三方均有猪苓、茯苓,主治小便不利。
泽泻一、应用1(泽泻主治“冒眩而口渴、小便不利者。
” 2(仲景用泽泻,多与白术、茯苓、猪苓合用,主治小便不利。
四药的区别在于:泽泻主冒眩,白术主渴,茯苓主悸,猪苓主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