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经济学第一章市场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一、市场需求:从消费者角度分析(一)、需求含义:一定时间内和一定条件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市场需求就是消费者需求总和。
(注意需求和需要的不同)}需求的构成要素:{消费者购买意愿,即有购买的欲望消费者能够购买,即有支付的能力(二)、决定需求的基本因素:(七点)最关键的因素是商品本身的价格。
1、消费者偏好2、消费者的个人收入,需求与收入呈正相关关系3、产品价格,需求与价格呈反相关关系4、替代品的价格。
一种商品价格提高,替代品需求增加(P1↑,Q1↓,Q2↑)。
如:煤气和电力。
5、互补品的价格。
一种商品价格提高,互补品需求降低(P1↑,Q1↓,Q2↓)。
如:汽车和汽油、家用电器和电。
6、预期,人们对某一经济活动未来的变动趋势的预测和判断7、其他因素,如商品的品种、质量、广告宣传、地理位置、季节、国家政策等。
(三)、需求函数、需求规律和需求曲线1、需求规律:需求量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化。
(除特殊商品,如:钻石,普通食品)。
2、需求量与需求的区别: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①需求量:由自身价格引起的需求变化。
②需求:除价格以外的其他因素引起的变化。
如:收入增加,需求曲线向右(外)平移}a、消费者收入{正常商品需求→同方向变化劣等品需求→反方向变化}b、其他商品价格变化{替代品需求→同方向变化补充品需求→反方向变化二、市场供给:从生产者角度分析(一)、供给的含义和影响供给的因素1、供给含义:某一时间内和一定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并能为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市场供给是所有生产者供给总和。
2、影响供给的因素:①产品价格,主要因素,呈正相关关系②生产成本,呈反相关关系③生产技术,技术进步,使效率提高或成本下降,故为反相关关系④预期⑤其他相关产品(替代、互补品)⑥其他因素,生产要素的价格以及国家政策等(二)、供给规律和供给曲线1、供给规律:供给量和价格呈正向关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2、供给量与供给的区别:①供给量:由自身价格引起的变化。
②供给:除价格以外其他因素引起的变化。
如:成本上升供给曲线相左(内)平移三、均衡价格(一)、均衡价格的形成和变动1、含义:均衡价格是市场供给力量和需求力量相互抵消时所达到价格水平。
2、特点:市场上供求平衡是偶然的、暂时的、相对的。
3、变动原因:{市场需求不变,供应量增加,引起市场价格下降市场供给不变,需求量增加,引起市场价格上涨}(二)、均衡价格模型的运用,即政府对市场价格的干预措施1、最高限价分析①目的:保护消费者利益或降低某些生产者的生产成本。
②后果:出现市场短缺现象时,产生严重排队现象。
当政府监管不力时,出现黑市交易、黑市高价,走后门,以次充好、短斤缺两等变相涨价。
③措施:采取配给制,短期或在局部地区实行,不应长期化。
2、保护价格分析①目的:保护生产者利益或支持某一产业的发展。
保护价格政策支持农业生产和稳定农民收入。
②后果:刺激生产,限制消费,导致市场供给过剩。
③措施:建立政府收购和储备系统。
只宜在粮食等少数农产品上实行。
四、弹性(一)、需求弹性: 需求价格弹性系数=需求量的相对变动价格的相对变动1、定义: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百分比的比率。
系数总是负数。
简便起见,采用绝对值。
2、公式:①点弹性系数=需求量的相对变化/价格的相对变化,E d = ΔQ /Q ΔP /P =ΔQ ΔP · P Q(注:其中Q 、P 为起点数值),适用价格和需求量变动较小的场合。
②弧弹性:E d =ΔQ (Q 0+Q 1)/2 ÷ΔP (P 0+P 1)/2,适用价格和需求量变动较大的场合。
3、需求弹性的基本类型:(研究大于1还是小于1的问题)①E d >1,富有弹性。
需求量变动百分数大于价格变动百分数。
如:价格↓2﹪,需求量↑4﹪②E d =1,单一弹性。
需求量变动百分数等于价格变动百分数。
如:价格↓2﹪,需求量↑2﹪③E d <1,缺乏弹性。
需求量变动百分数小于价格变动百分数。
如:价格↓2﹪,需求量↑1﹪4、影响需求弹性的因素:①替代品的数目和相近程度:替代品越多,相近程度高,需求弹性越大②商品的重要性:a 、生活必需品,弹性小或缺乏弹性。
b 、非必需高档品,弹性大,如:贵重首饰、高档服装。
③商品用途的多少:用途多,弹性大;用途少,缺乏弹性④时间长,弹性大。
5、需求价格弹性和总销售收入的关系:即在企业价格决策的应用①E d >1,价格下降,销售收入增加,采用薄利多销的低价策略。
(反向关系)②E d =1,价格变动与销售收入无关。
③E d <1,价格上升,销售收入增加,采用高价策略。
(正向关系)(二)、需求交叉(价格)弹性:交叉弹性系数=商品i 的需求量相对变化商品j 的价格的相对变动1、定义和公式:指一种商品的价格的相对变化与由此引起的另一种商品需求量相对变化之间的比率。
公式:E ij = ΔQ i /Q i ΔP j /P j2、需求交叉弹性的类型:(研究大于0还是小于0的问题)①E ij >0,i 、j 两种商品为替代品②E ij <0,i 、j 两种商品为互补品③E ij =0,i 、j 两种商品是无关的需求交叉弹性大小(正负)是确定两种商品是否具有替代关系或互补关系的标准。
(三)、需求收入弹性1、定义和公式:指需求量的变动和引起这一变动的消费者收入变动之比,用以衡量需求变动对消费者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
公式:E y = ΔQ /Q ΔY /Y = Y Q ·ΔQ ΔY2、需求收入弹性的类型:①E y >1,收入弹性高(高档品)②E y =1,收入与需求变动成相同比例③E y <1,收入弹性低(必需品)④E y =0,收入变动不会带来需求的变动⑤E y <0 收入增加时买得少,收入降低时买得多(低档品)(四)、供给弹性:供给价格弹性系数=供给量的相对变动价格的相对变动1、定义和公式:价格的相对变化与所引起的供给量的相对变化之间的比率。
公式:E s = ΔQ /Q ΔP /P =ΔQ ΔP · P Q,E s 始终为正值 2、供给价格弹性的类型:①E s >1,供给弹性充足②E s =1,供给弹性为1③E s <1,供给弹性不足④E s =0,供给完全无弹性,现实很少见⑤E s =∞,供给完全有弹性,现实很少见3、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不同于需求弹性①时间是决定供给弹性的首要因素。
短期,弹性小;长期,弹性大。
②生产周期和自然条件的影响。
对于农产品,短期内弹性几乎为零,价格对供给的影响需经一年时间才能体现出来。
③投入品替代性大小和相似程度对供给价格弹性的影响也很大。
投入品替代性大或相似程度高,弹性大;投入品替代性小和相似程度低,弹性小。
第二章 消费者行为分析一、无差异曲线(一)、效用理论1、经济人假设:消费者总是追求效用最大化和理性的。
2、效用的定义:指商品或服务满足人们某种欲望的能力,或是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或服务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是种心理感觉,主管心理评价,没有客观标准。
3、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①基数效用论:运用边际效用论分析②序数效用论:运用无差异曲线(描述消费者偏好的曲线)和预算约束线分析4、边际效用①总效用(TU):消费者一定时期内,从商品或服务的消费中得到的满足程度的总和,即消费者所得到的效用量的总和。
总效用取决于消费数量的大小。
②边际效用(MU):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的商品消费时所带来的满足程度的增加或效用的增加,MU=△TU/△Q。
数学上边际效用就是总效用的斜率。
③当TUmax时,MU=0(二)、无差异曲线1、消费偏好的假定:①完备性,保证偏好的准确表达②可传递性,保证消费者偏好的一致性③消费者总是偏好于多而不是少,即多多益善2、无差异曲线:①定义:表示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曲线。
线上各点的偏好程度无异。
②特征:a、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消费者偏好程度越高。
b、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
由偏好的可传递性的假定决定。
c、无差异曲线从左向右下倾斜,凸向原点。
由商品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决定。
◆商品边际替代率(MRS):指在效用水平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MRS=-ΔX2ΔX1商品时必须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
二、预算约束线1、定义:在既定价格下,消费者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支付能力的限制表现为一种预算约束。
公式:P1+P2≤m(m:可支配的收入)。
预算线的斜率是两种商品的负比率,-P1/P2。
2、决定预算线变动的因素:◆收入变动:增收,预算线右移;减收,预算线左移◆相对价格变动:价降,向外旋转;价升,向内旋转三、消费者均衡和需求曲线(一)、消费者均衡: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的关系的三种情况1、相交两点,不是最受偏好的选择2、不相交,超预算3、相交于切点,满足效用最大化;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等于预算线的斜率。
消费者选择商品的最优组合(效用最大化):商品边际替代率等于两种商品的价格之比,MRS= P1P2(二)、消费者的需求线1、消费者均衡实现的前提条件:偏好、收入、价格不变。
2、价格变化带来的两种效应①收入效应:与正常品价格成反方向变动;与低挡品价格成正(同)方向变动②替代效应:与价格始终成反方向变动③正常品时,收入效应、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故总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
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曲线更平缓,对价格变化反映大。
④低挡品时,收入效应作用小于替代效应作用,故总效应与价格还是成反方向变动。
需求曲线还是向右下方倾斜,只是曲线更陡峭,对价格变化反映小。
第三章生产和成本理论一、生产者的组织形式和企业理论(一)、生产者及其组织形式:个人独资企业、合伙制企业、公司制企业。
“经济人假设”在生产和企业理论中的具体化:生产者或企业的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二)、企业形成理论:美国经济学家科斯在1937年发表《企业的本质》中指出,企业是为了节约市场交易费用或交易成本而产生的(交易成本的节约是企业存在的本质),企业的本质或显著特征是作为市场机制或价格机制的替代物。
导致市场机制和企业的交易费用不同的主要因素在于信息的不完全性。
二、生产函数和生产曲线(一)、生产及相关概念:生产就是将投入转变成产出的过程。
生产要素: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
(二)、生产函数:Q=f (X1,X2,…Xn )(三)、一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及其曲线 1、一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也称短期生产函数:Q=f (L ,ˉK ),其中ˉK 表示资本量固定不变,这时总产量的变化只取决劳动量L2、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AP=TP /L ,MP= △TP /△L ,见左图 边际产量递减规律也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3、规模报酬①规模报酬不变:产量增加比例等于生产要素增加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