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歌曲《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世界上最远的距离》赏析一、作品原文(配乐朗诵1品读15.30”)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泰戈尔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生与死的距离/ 而是我站在你面前/ 你不知道我爱你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我站在你面前/ 你不知道我爱你/ 而是爱到痴迷/却不能说我爱你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我不能说我爱你/ 而是想你痛彻心脾/ 却只能深埋心底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 而是彼此相爱/ 却不能够在一起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而是明知道真爱无敌/却装作毫不在意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树与树的距离/ 而是同根生长的树枝/ 却无法在风中相依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树枝无法相依/ 而是相互了望的星星/ 却没有交汇的轨迹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星星之间的轨迹/ 而是纵然轨迹交汇/ 却在转瞬间无处寻觅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瞬间便无处寻觅/ 而是尚未相遇/ 便注定无法相聚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是鱼与飞鸟的距离/ 一个在天/ 一个却深潜海底二、关于作者自古以来,文学作品浩如烟海,能为人们传颂千古的必是经典之作,它们往往是人类某种心声的表达。
就如泰戈尔,他用优美的语言讲述爱情,讲述人世间的美好与凄凉。
一首好的作品受到追捧,在诗界,特别在容易冲动的年轻人中,引起轰动效应是常有的事。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就是这样一首作品,它倍受年轻人追捧,读来令人心跳,所以自问世以来,引起了上百万人的热切关注。
人们还对此诗的作者是否是泰戈尔,引起了激烈的争论。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这首诗,生动地展示了情感缠绵的热点渴望,倾诉了无限眷恋之情,诗句缠绵悱恻,极尽婉约之至,因而具有感情上的魅力,于是年轻的诗人们,随着这股情浪,以难以抑制的痴迷,沉醉于对该诗的欣赏和追溯。
它到底是谁的作品?又何以定论?人们不断搜索求得确认。
浏览网页,我们可以看出,《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很受欢迎。
读者怀着纯真无邪的稚气,普遍叫好;其情绪的波涛,有亢奋的,有模仿的,出现了一种冲动性的反响。
这种疯迷是在纯洁的心灵中受到情感冲击而引起的。
网上的帖子,凡是《世界上最远的距离》这首诗的作者,都冠以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的头衔,好像真的成了泰戈尔的传世之作。
那么我们读后的初感是什么呢?说实话,当时也认为这是泰戈尔的作品,但没那么痴情,引起我们关注的,只是想探讨一个究竟。
为了证实到底是谁的作品?我们找出更多的议论来读,找更多的泰戈尔的诗来读,但是我们失望了。
有人说:“署名泰戈尔的诗《世界上最远的距离》,经查阅泰戈尔全集,并询问国内孟加拉语专家、翻译泰戈尔诗歌的译者,基本判断此诗是托名之作,并非泰戈尔的作品。
”这就可以说明,该诗并非泰戈尔之作。
我们也在图书馆里翻阅了厚厚的《世界爱情诗金库》译本,同样没有见到本诗。
也有人说:诗是首好诗,请大家仔细阅读,做出自己的判断。
还有人说:英文挺直白,有点像泰戈尔的风格。
更有人说:泰戈尔写过这样的诗吗,是推测吧,这是一个笑话。
即使在英文网站也查无一点线索。
有位热心的记者失望地说:“我从网上找遍了,海底都掀开了,都没找到这首诗,到网上泰戈尔的诗集中去找,也没有”。
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播放2《品读11.44’》)倒是在电视剧《十八岁的天空》中,有“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这句台词,里面说是出自《飞鸟集》的。
可是人们在《飞鸟集》里却找不到。
据说有上百万的网友追捧这首诗。
打开搜索网站GOOGLE,输入“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查询,让人大吃一惊:竟然出现了近20万个搜索结果,而输入“泰戈尔”只有2.49万个搜索结果。
打开百度,输入“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查询有400多万的结果,而输入“泰戈尔”有1100多万个搜索结果。
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的相关网页PAGEVIEW(页面浏览量)超过千万。
随机将网页点开,发现这首诗及诗中句子以各种方式被引用着,有的将诗制作在个人主页上,有的给它配上音乐,有的衬上精美贴图,有的将诗设计成自己在BBS 上发贴时的签名。
个别网页还推出传递游戏,说将这首诗发给20个以上的网友,会心想事成,和自己相爱的人成为眷属……这首关于暗恋的哀婉诗歌感动的读者不下百万。
现在,这首诗也有了商业价值,唱片公司、广告公司、电视节目都开始引用,相关的电视剧也已经开拍。
电视剧《似水年华》主创人员谈到创作这部电视剧的初衷时,就是为了《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这首诗。
有人说是张爱玲的作品,理由是语言风格相似。
但考证:事实不清,证据不足。
还有一位爱好者好像很有把握地说:“那是香港皇冠出版社签约作家,香港著名的畅销言情小说家张小娴的经典语录。
张小娴的小说《荷包里的单人床》里有一段“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不是天各一方,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那是书中女主人公苏盈苦恋秦云生,而秦云生爱恋的却是逝去的女友,虽然他最终接受了苏盈,可是心却没有回来,所以苏盈发出了心底的哀叹。
可是又有网友并不同意反驳说:“泰戈尔和张小娴不是一个层次和级别的。
前者毫无疑问会留存于世界文化长河中并散发恒久光芒的著名作者。
而后者只因为善于描写都市的男欢女爱,深受年轻读者的欢迎的作者。
所以不能把他们二者放在一起相提并论。
”有些意见好像在搞些折中地说::这诗并非泰戈尔所作的,而是张小娴作了前半段,然后在网上的热心人加了后半段。
这首关于暗恋的哀婉诗歌,争论竟如此激烈。
据说,记者陶晶莹因为特别爱张小娴写的这个句子,访问张小娴时,还在电台节目引述这一段句子,并说明由来。
结果她说:“那些句子,是我当时写那篇小说时想到的,为了表现女主角的心情;可是如果泰戈尔真的有类似的诗,翻译成中文也不可能一模一样的字句啊。
别人都以为我是抄泰戈尔,只有我和我的出版社知道我没有抄,这真是世上最遥远的距离。
幸好,后来有一位喜欢我书的台湾读者到图书馆翻查了所有的泰戈尔的书,证实泰戈尔从来没有写过这么一首诗。
这位读者在bbs网络上替我平反了。
”经过一番考证之后,我们对这首诗是否是泰戈尔的想法,仅在水面上冒了几个泡,又沉下去了。
不过在是是非非的视觉中,又有资料证明:官方刊物《读者》杂志2003年第14期上的引诗的署名为泰戈尔;同年第5期的《女子文摘》也有此类引证。
既无法证实它的真伪,就不去管它了,用不着如此认真。
诗作只要能引起共呜,大家喜欢就行,管它什么名人不名人呢,只要大家认可也是名作。
我转了一大圈,最后《世界上最远的距离》这首作品是否是泰戈尔的依然是一个是是而非的迷团。
不过坊间有传,泰戈尔健在的时候,从来不谈这首诗。
即使是这首诗发表之后,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很多人想请他谈谈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他也不谈。
后来,有一次泰戈尔患了重病,躺在病床上,痛不欲生,他这才向人们谈起来。
这首诗,原来隐藏着诗人一生最大的遗憾,最深重的痛苦,诉说着诗人一生最后悔的一段隐情。
此后不久,泰戈尔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散文,名为《美丽的邻居》,详尽地描述了自己当时的情感历程。
文中写到他爱上一个美丽的寡妇,是他的邻居。
同时他的好友纳宾也爱上了她。
泰戈尔不知道纳宾爱上的是他的邻居,只听说纳宾爱上了一个寡妇。
泰戈尔鼓励纳宾去追求寡妇,并以纳宾的名义做了一首诗,帮纳宾赢得寡妇芳心。
而纳宾也不知道泰戈尔爱上了这名寡妇。
这首诗,就是《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它感动了美丽的寡妇,让寡妇超越了世俗的藩篱,重新步入婚姻的殿堂,成为纳宾的妻子。
当时印度的社会风俗和法律,是不允许寡妇改嫁的,纳宾为此非常痛苦。
泰戈尔为了帮助纳宾,利用自己的影响力,说服法院改变了这条不合理的条文,又在媒体撰文,痛陈陈规陋习。
最终,泰戈尔才知道,自己钟爱的女子正是朋友新娶的妻子,悔青了肠子。
泰戈尔后来不谈这段故事,显然是他不愿意触及自己的伤感与遗憾。
但是,人类社会却因此有了两个名篇:诗作《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和散文《美丽的邻居》。
更有人说这首诗是集体创作的,也有一定的道理,因为这首诗粗略统计就有7个版本。
总的来说,不管作者是谁,只要诗是好诗,来路不清也无伤大雅。
三、关于泰戈尔泰戈尔(1861—1941),印度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
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飞鸟集》、《眼中沙》、《四个人》、《家庭与世界》、《园丁集》、《新月集》、《最后的诗篇》、《戈拉》、《文明的危机》等。
(播放视频3《泰戈尔》)1861年5月7日,泰戈尔生于印度西孟加拉邦加尔各答。
泰戈尔的家庭属于商人兼地主阶级,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社会活动家,在当时积极赞成孟加拉的启蒙运动,支持社会改革。
就是在这个家庭,兄弟姐妹和侄辈中颇出了一些学者和艺术家。
由于生长在这样一个印度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和谐交融的书香门第,因而泰戈尔从小就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
泰戈尔在文学方面的修养首先来自家庭环境的熏陶。
他进过东方学院、师范学院和孟加拉学院。
但是他生性自由,厌恶刻扳的学校生活,没有完成学校的正规学习课程。
他从小就醉心于诗歌创作,从13岁起就开始写诗,诗中洋溢着反对殖民主义和热爱祖国的情绪。
13岁以后,泰戈尔发表了长诗《野花》、《诗人的故事》等。
1878年,他遵照父兄的心愿赴英国留学,最初学习法律,但他不喜欢法律,于是转入伦敦大学学习英国文学,研究西方音乐。
1880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创作。
戏剧和小说多取材于史诗和往世书,诗歌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1886年,诗集《刚与柔》出版,标志着他在创作道路上进入面向人生与现实生活的时期。
1905年以后,印度民族运动进入高潮时期,泰戈尔毅然投身于这个运动,充满激情的爱国营人义愤填庸,写出了大量的爱国主义诗篇。
但是,他不赞成群众焚烧英国货物,辱骂英国人的所谓“直接行动”。
从此以后,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他过着远离现实斗争的迟隐生活,埋头于文学创作。
19世纪90年代是泰戈尔创作的旺盛时期。
20世纪初泰戈尔遭遇到个人生活的不幸,丧偶、丧女、丧父的悲痛与伤感在诗集《回忆》、《儿童》和《渡船》中有真实记录。
1910年,孟加拉文诗集《吉檀迦利》出版,泰戈尔成为亚洲第一个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1915年,他结识了甘地。
但是,他对甘地的一些做法并不赞同。
1916年,泰戈尔来到日本,他对日本这样充满生机的一个新兴国家,颇多感慨。
1919年,发生了“阿姆利则惨案”,泰戈尔非常气愤,提出抗议,并声明放弃英国国王给他的“爵士”称号。
1924年,他访问了中国。
他从年幼时起就向往这个古老而富饶的东方大国,并且十分同情中国人民的处境,写文怒斥英国殖民主义者的鸦片贸易,这次访问终于实现了他多年的愿望。
访问期间,与徐志摩等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30年,泰戈尔访问了年轻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他在那里看到了一个神奇的世界,使他极为振奋,兴之所至,写成了歌颂苏联的《俄罗斯书简》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