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心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中文名称:学前心理学课程编码: 14203B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总学时:48学时(理论40学时;讨论8学时)总学分:3学分适用专业:学前教育(本科)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开课系部:教育与心理科学系二、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学前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与方法,阐述和介绍了0-6、7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为今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教育学、学前教育学、幼儿保健学及“五大领域”活动设计等课程奠定了基础。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儿童身心的发展规律与特点,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和基本方法,促进和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教学目的如下:1、全面理解和掌握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初步了解和掌握研究儿童心理的方法和技术。
3、促进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的形成和巩固。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普通心理学是一门“入门课”,在组织教学内容主要遵循“认识”、“理解”、“领悟”、“运用”四个基本要求。
即:1、正确认识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树立科学的儿童心理观;2、熟悉理解学前心理学的相关概念与理论,为后续课程学习奠定基础;3、学会领悟学前心理学研究的“悟性”,知道学前心理学研究什么和如何研究;4、熟练运用所学学前心理学知识和理论,正确看待与解决儿童的各种心理现象。
(二)课程具体教学安排教学学时(48学时)=理论教学(40学时)+讨论与实验(8学时)第一章绪论(3学时)一、教学目标1、能理解儿童发展的本质内涵2、能掌握儿童发展阶段划分及阶段特征3、能了解儿童发展研究的历史与现状4、能熟悉儿童发展的主要研究方法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儿童发展的本质内涵2、儿童发展的阶段划分及阶段特征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导入及对本课程学习的初步规划(10分钟)一、儿童发展的本质内涵(40分钟)二、儿童发展阶段划分及阶段特征(50分钟)三、儿童发展研究的历史与现状(10分钟)四、儿童发展的主要研究方法(40分钟)四、作业1、名词解释:儿童发展年龄特征横向设计纵向设计跨文化研究设计2、儿童发展有何特点?3、儿童发展领域包括哪些?第二章儿童发展的基础(3学时)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分析儿童发展的影响因素2、能了解遗传及遗传的影响因素3、能掌握大脑发育及神经的可塑性4、能熟悉儿童动作发展的顺序及原则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儿童发展影响因素探析(重点与难点)2、大脑发育及神经的可塑性(重点与难点)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一、遗传与产前发育(1学时)二、大脑发育与神经可塑性(1.5学时)三、儿童动作发展(0.5学时)四、作业1、什么是遗传?遗传受哪些因素的影响?2、神经突触的倒U形模式及启示。
3、影响儿童动作发展的因素有哪些第三章儿童感知觉、注意的发展(6学时)一、教学目标1、能认识到感知觉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2、能掌握儿童感觉的发展特征3、能掌握儿童知觉发展的主要特征4、能了解儿童各种知觉发展的特点5、能熟悉各种相关知觉的实验研究6、能掌握儿童注意发展的特点7、能熟悉儿童注意品质的特征8、能正确分析儿童注意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培养方法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感知觉的作用(重点)2、儿童感觉的发展特征(重点与难点)3、儿童知觉发展的主要特征(重点)4、儿童各种知觉实验及其特点(重点与难点)5、儿童注意品质的特征(重点)6、儿童注意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培养方法(重点与难点)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一、儿童感觉的发展(2学时)二、儿童知觉的发展(2学时)三、儿童注意的发展(2学时)四、作业1、儿童感知觉发展的基本方向是什么?2、儿童的知觉特征是什么?3、儿童注意品质的特征是什么?4、培养儿童注意力的原则有哪些?第四章儿童记忆的发展(4学时)一、教学目标1、能掌握婴儿记忆发生的指标2、能熟悉婴儿记忆的相关实验3、能掌握婴儿记忆发展的特点4、能掌握儿童记忆的发展特点5、能熟悉记忆的规律,有效促进儿童的学习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婴儿记忆发生的指标(重点)2、婴儿记忆的相关实验及婴儿记忆发展的特点(重点与难点)3、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重点)4、利用记忆规律促进儿童的学习(重点与难点)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一、婴儿记忆发生的指标1学时)二、婴儿记忆发展的特点(1学时)三、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1学时)四、记忆规律与儿童的学习(1学时)四、作业1、婴儿记忆发展的指标是什么?2、什么是自传体记忆?它对儿童发展有何意义?3、何为记忆规律?如何促进儿童有效地学习?第五章儿童想象、思维的发展(5学时)一、教学目标1、能掌握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2、能理解皮亚杰思维发展四阶段论3、能掌握儿童想象的发展特点4、能掌握儿童概念的发展特点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3-6、7岁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重点和难点)2、皮亚杰思维发展四阶段论(重点和难点)3、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基本特点(重点和难点)4、儿童概念的发展特点(重点和难点)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一、儿童想象的发展(2学时)二、儿童思维的发展(2学时)三、儿童概念的发展(1学时)四、作业1、简述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主要趋势与特征。
2、简述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主要特点。
3、简述儿童掌握实物概念和数概念的主要特点。
实验:弗拉维尔等认为儿童问题解决过程中涉及哪些资源?第六章儿童言语的发展(6学时)一、教学目标1、能了解各阶段儿童语音、语义、语法和语用的发展特点2、能结合所学理论在实际中注重培养儿童的语言发展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儿童言语阶段的语音发展的特点(重点)2、儿童语义的发展特点(重点和难点)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一、儿童语音的发展(2学时)二、儿童语义的发展(2学时)三、儿童语法的发展(1学时)四、儿童语用的发展(1学时)四、作业1、什么是婴儿的语音偏好?2、什么是语义?请简要描绘出0-6岁儿童语义发展的脉络。
3、儿童为什么能够获得复杂的语法系统?请讨论先天因素和环境因素在其中分别扮演了怎样的角色?4、幼儿的语用能力体现在哪些方面?第七章儿童情绪的发展(3学时)一、教学目标1、能熟悉儿童的几种基本情绪2、能掌握儿童社会情绪的发展特点3、能了解儿童情绪理解的发展4、能掌握儿童情绪自我调节的发展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儿童社会情绪的发展特点(重点)2、儿童情绪自我调节的发展(重点和难点)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一、儿童基本情绪的发展(1学时)二、儿童社会情绪的发展(1学时)三、儿童情绪理解的发展(0.5学时)四、儿童情绪自我调节的发展(0.5学时)实验:试在幼儿园中选不同年龄的幼儿各4名,让他们谈谈什么事情使他们感到高兴、生气、伤心或害怕,高兴、生气、伤心或害怕的结果又怎样。
写一份见习报告,分析不同年龄幼儿的情绪发展特点。
四、作业1、儿童基本情绪的发展规律是什么?2、什么是移情?举例说明移情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第八章儿童社会性的发展(6学时)一、教学目标1、能掌握儿童的人际关系2、能理解儿童的依恋发展特点3、能理解并掌握儿童的性别角色发展特点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儿童依恋的发展特点(重点和难点)2、儿童的性别角色发展特点(重点和难点)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一、关系早期的发展(2学时)二、同伴关系早期的发展(1学时)三、师幼关系的发展(1学时)四、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2学时)四、作业1、亲子关系形成的时间及标志是什么?良好亲子关系形成的时间及标志是什么?2、儿童早期同伴关系的发生发展阶段是怎样的?今后将怎样发展?3、你怎样理解早期亲子、同伴、师幼关系的重要性?第九章儿童个性的发展(6学时)一、教学目标1、能掌握儿童的气质类型及影响因素2、能掌握儿童性格发展的阶段及早期发展的可塑性3、能熟悉儿童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4、能掌握儿童自我的产生及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儿童的气质类型及影响因素2、儿童性格发展的特点3、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一、儿童早期气质的发展(2学时)二、儿童早期性格的发展(1.5学时)三、儿童能力的发展(1.5学时)四、儿童自我的发展(2学时)四、作业1、儿童气质发展的特点是怎样的?2、教育实践中如何做到与儿童气质的拟合优度?3、试从家庭和教育机构两个角度来谈谈如何提高儿童的自尊。
第十章儿童道德的发展(3学时)一、教学目标1、能掌握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特点2、能掌握儿童道德情感的发展特点3、能掌握儿童道德意志的发展特点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儿童道德认知发展中的经典理论模型(重点和难点)2、道德的心理成分(难点)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一、儿童道德发展概述(0.5学时)二、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2学时)三、儿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发展(0.5学时)四、作业1、道德包括哪些心理成分?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2、道德认知发展的代表性理论有哪些?3、影响道德判断发展的因素有哪些?第十一章儿童发展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3学时)一、教学目标1、能了解儿童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的形成2、能初步了解神经科学方法在认知发展各个具体领域研究中应用的成果及其为儿童发展研究和幼儿教育带来的启示3、能了解儿童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的主要理论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能掌握儿童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的源起2、能初步了解神经科学方法在认知发展各个具体领域研究中应用的成果及其为儿童发展研究和幼儿教育带来的启示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一、儿童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的形成二、儿童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的主要研究领域三、儿童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的主要理论四、作业儿童神经发展性临床疾病的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启示是什么?四、有关教学环节的要求学前心理学主要讲授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等知识,但鉴于其知识的抽象性,教学中合理组织教学内容,使之系统化、体系化;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辅以多媒体教学、模型直观教学等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掌握与理解知识;紧密结合生活与教学实际进行教学实践;鼓励学生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
1、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内容组织主要是两个依据:一是以儿童心理发展过程及特点为依据,以体现本课程理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二是以学生的知识结构及其接受能力为依据,以便学生能自我建构知识体系,运用到实际。
具体教学内容的处理上,注重突破难点,把握重点,巩固知识点,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学生容易理解、感兴趣的材料入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使教学环节与学生的接受能力相一致。
这种课程组织方式符合从整体到部分,从一般到具体的思维方式,有利于学生逐步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
2、实践教学的设计学前心理学是门较为抽象的学科,须紧密结合儿童实际心理现象进行学习研究,所以实践性教学设计包括案例分析、实验操作、观察分析等各个环节,此外更好地借助教育见习深入幼儿园,了解幼儿、观察幼儿,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从而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同时也可促进学生进行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