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上如何进行有效提问
我们在教学中经常采用启发式教学,启发学生勤思考、积极发言、
提问。回答老师的提问,但在课堂上,常常会出现冷场的局面,无
论老师怎么问怎么启发学生都一言不发,如果把这些都要归罪于学
生“蠢笨”“不开窍”,是不公平的,因为有时上课提问,学生回答
也很积极活跃,看来主要从老师这一方面考虑,所以我认为老师在
设计问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了解学生的真实理解能力。
不同地区,不同班级的学生在知识程度,社会体验、见闻、认识
是不同的,对文字的理解能力与他们的年龄、阅历、生活环境有密
切关系。一般来说老师具有的知识,社会体验、见识,学生未必具
有。因此我们以自己的情况去推测学生,以成人的知识,阅历来提
问,学生是很难回答问题的,这就要求我们要了解学生,在提问前
综合考虑到所教班级学生具有的理解能力,知识水平,学生才有开
口“答”的可能,这是老师完成提问的前提条件。我任教的学校是
农村中学,所教班级的学生学习基础不乐观,理解能力不强,我设
计问题时力求简单化、明确化。《最后一课》中有一个重要的人物
形象韩麦尔先生,作者通过对韩麦尔先生的描写来表现他的内心世
界,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分析这个人物形象,教师用书上的问题是
“作者是怎样塑造韩麦尔先生这一人物的?”如果直接这样提问学
生因为不能理解“塑造”的意思而不会开口回答问题,上课时师生
间的交流就会陷入僵局。我把问题改成“作者写的是谁眼中的韩麦
尔先生,描写了先生的哪几个方面?”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很快能答
出“是小弗郎士眼中的韩麦尔先生,描写了先生的外貌、语言、行
动。”这时再进一步的引导学生深入到韩麦尔先生的内心世界,这
样提问上课的气氛活跃,又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2、精心设计问题。
老师上课启发学生思维时,会经常设置一些“问”。《语文讲读课
基本式浅探》中说到:“讲读课重在引导,而引导之法,贵在善‘问’,
所以,老师必须致力于提问的艺术,每一堂课,都要根据学生在阅
读中的所”惑“之处,精心设计问题……问题提得好,犹如一颗石
子投入平静的水面,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老师不能照搬教师
用书上的问题研究,要用心针对不同课文精心设计问题,同一篇课
文在不同的班级所提的问题也要有所不同,而这个不同是根据大多
数学生的疑惑来确定的。还要注意提问的角度,角度不同,效果各
异,提问角度恰当新颖,能极大的激起学生思考的兴趣。《最后一
课》的问题研究第4问:”如何理解小说第四段中‘又出了什么事
啦’这句话?”这样的问题学生往往无处着手,我会这样问:“‘又
出了什么事啦’这句话中的‘又’字突出了那个时代什么样的特
征?”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战乱时期法国发生的一系列不好的事
件上,为后面的情节,文中人物的情感做好铺垫。
3、提问语言的艺术性。
老师在提问时,语言上不能模糊不清,模棱两可,应该是结构简
洁,指向明确,不能杂乱无章,颠三倒四,而要井井有条,由此及
彼,由已知到未知,逐渐引向疑难之处,最好不用“对不对?”“是
不是?”“行不行?”之类的,使的学生只能一问一答,古板呆涩,
应是点拔,诱导或者暗示,也可以是明知而故问,引起学生的联想,
要善于发掘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让学生把自己当成文中的主人
公走入精彩的语文世界,可以多使用“如果你是……”“假如你遇
到这样的情况会怎么想?”等等,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思维活动起来。
老师的“问”就像一颗颗火星,闯进学生的脑海里引起碰撞,迸
发出思索的火花,让学生把自己的疑惑和原有的知识、体验、认识
联系起来,融会贯通,让问题迎刃而解。要让学生上课能积极回答
问题,关键在于老师的“问”,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有明确的目
的,针对性,条理性,学生才会积极展开自己的思维活动,师生间
的互动性才能表现出来,学生答的好,说明老师问的好,课堂教学
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才能在每一堂课中有所收获,教师才能
摆脱上课唱“独角戏”的尴尬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