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源辨识及管理制度汇编1新建铁路长春(开安)至西巴彦花线铁路工程CX-VII标段危险源识别和管理制度编制:审核:审批:中铁二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新建铁路长春(开安)至西巴彦花线铁路工程项目部经理部目录第一章总则(1)第二章危险源辨识(1)第三章危险源风险评价(5)第四章危险源的管理与控制(7)危险源辨识和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管理方针,加强安全管理事前控制,强化对上万高速公路B3标段施工安全重大危险源的监控,提高工程项目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杜绝重大生产事故发生,现就上万高速公路B3标段建设项目危险源辨识、管理和监控以及风险控制,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上万高速公路B3标段。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危险源是指有可能引发上万高速公路施工人身伤害及设备、财产损失的各种危险因素和安全生产事故隐患。
第四条施工单位应当根据本标段工程项目特点、地质地貌、当地气候、周边环境等具体情况以及承担的施工范围和工程进展和开工情况,在工程项目大面积施工前,辨识出施工安全危险源,并对其进行风险评价。
确定重大危险源,从而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做到突出重点、有的放矢。
第二章危险源辨识第五条危险源辨识工作方法采用现场调查、工作任务分析和工作任务危险性研究结合的方法。
第六条危险源辨识的各项准备工作:1、施工单位管理者要高度重视,在人员、时间、和其他资源上给予支持和保证;2、必须由懂专业、有经验的人员组成辨识小组,如项目生产经理、项目总工、工程部长、专职安全管理人员、施工队长、专业工程师、技术员、安全员、班组长、物资部负责人、现场施工人员和机械操作手等;3、危险源辨识的专业技术知识和安全防护知识要全,要能基本覆盖本项目的所有工程项目和施工工序以及机械设备(设施)、工作场所等知识;4、对参加辨识的员工进行专门的危险源辨识培训,使每个人能掌握辨识范围和类别的基本情况,了解本项目安全生产具体要求;5、基础资料准备齐全,包括图纸、清单、施工组织设计、机械设备说明书、技术规范、安全技术规程等;第七条危险源辨识工作具体操作步骤:1、按照工程量清单章节,列出各清单细目包括的所有分项工程内容;2、根据定额以及施工经验,列出每一分项工程中包含的所有施工工序及每工序内的施工活动内容及活动场所;3、对每个施工活动内容及活动场所存在的危害危险因素(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安全管理缺陷)进行详尽的列举;4、将危害危险因素可能导致的事故和伤害对应于危险因素列出;5、危险源辨识小组在完成上述工作后,按照清单章节;清单细目;分项工程;施工工序;施工活动内容及活动场所;危险和危害因素;可能导致的伤害或事故等内容,对已经辨识的危险源及其潜在风险,编制详细的《危险源辨识清单》。
第八条本项目公路施工中可能发生的的危险因素造成的事故、伤害类别大致有以下:1、物体打击,是指失控物体的惯性力造成的人身伤亡事故。
如落物、滚石、锤击、碎裂、砸伤和造成的伤害,不包括机械设备、车辆、起重机械、坍塌、爆炸引发的物体打击;2、车辆伤害,是指本企业机动车辆引起的机械伤害事故。
如机动车在行驶中的挤、压、撞车或倾覆等事故,在行驶中上下车、搭乘自卸车或放飞车引起的事故,以及车辆挂钩、跑车事故;3、机械伤害,是指机械设备与工具引起的绞、碾、碰、割、戳、切等伤害。
如工具或刀具飞出伤人,切削伤人,手或身体被卷入,手或其他部位被刀具碰伤,被转动的机具缠压住等。
不包括车辆、起重机械引起的伤害;4、起重伤害,是指从事各种起重作业时引起的机械伤害事故。
不包括触电、检修时制动失灵引起的伤害,上下驾驶室时引起的坠落;5、触电,指电流流经人身,造成生理伤害的事故,包括雷击伤亡事故;6、淹溺,包括高处坠落淹溺;7、灼烫,是指火焰烧伤、高温物体烫伤、化学灼伤(酸、碱、盐、有机物引起的体内外灼伤)、物理灼伤(光、放射性物质引起的危险源辨识及控制管理制度1 危险源辨识及控制管理程序1 目的与适用范围1.1本程序用来辨识四川发展生产作业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在工作活动过程和场所中的危险源,并对危险源的风险进行评价和控制。
1.2本程序适用于公司各业务运营部门(以下简称各单位)。
2 定义与术语2.1危险源: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
2.2危险源辨识: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2.3重大危险源: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贮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依据国家标准GB18218-2000进行辨识。
2.4风险: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
2.5风险评价:评估风险大小以及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的全过程。
3 管理职责3.1安全环保部负责本程序的制定、修改,负责制订风险分级标准,组织审定各单位申报的改善型方案纳入安措项目,监督检查各单位Ⅰ、Ⅱ级危险源控制执行情况,组织重大危险源安全现状评价。
3.2各单位根据本程序的规定,负责辨识、评价、控制和管理本单位的危险源,拟订Ⅰ、Ⅱ级危险源的控制措施。
对Ⅰ、Ⅱ级危险源辨识涉及到原有设施进行改造的,按照维修工程或技改工程实施渠道,提出项目建议书。
同时监督检查相关方在本区域的工作活动过程和场所开展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风险控制的情况。
3.3涉及相关方(四川分公司)的各单位根据本程序的规定,负责辨识、评价、控制和管理本单位管理范围、区域和岗位的危险源,拟订Ⅰ、Ⅱ级危险源的控制措施。
对Ⅰ、Ⅱ级危险源辨识涉及到原有设施进行改造的,按照四川分公司维修工程或技改工程实施渠道,配合项目单位提出项目建议书。
同时关注、配合、跟踪维修工程和技改工程项目的计划实施进度。
3.4运营管理部要在合同中明确提出相关方在公司范围内作业,必须开展工作活动过程和场所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风险控制的要求,并纳入相关方合同履约评价。
3.5运营管理部对项目单位提出Ⅰ、Ⅱ级危险源涉及原有设施改造的项目建议书组织审查,纳入安措项目投资计划。
针对项目单位的Ⅰ、Ⅱ级危险源涉及原有设施改造的安措项目投资计划组织实施。
3.7综合管理部(财务)负责落实Ⅰ、Ⅱ级危险源改善方案投资费用。
3.8各级顾客代表负责根据各单位与四川分公司等相关方相关的危险源与四川分公司等相关方的沟通与协调,同时,负责接收、索取、汇总、转交四川分公司等相关方的要求、规定以及双方的文件传递。
4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风险控制流程(详见附件一)5 工作活动分类5.1各单位对岗位的工作活动进行划分,其内容包括人员、设备、原材料、厂房、程序及其相关信息。
5.2工作活动的分类由班组人员共同进行,作业区审核,绘制工作活动过程图与作业点平面图,各单位最终审定,对整理出来的相关活动,填写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风险控制表(详见表格编号:DRFT010013-01A)。
6 危险源辨识6.1在工作活动分类基础上,各单位以作业区为单位组织岗位人员针对所从事工作的活动内容和所在的工作场所辨识有关的危险源,由作业区组织汇总。
6.2各单位要成立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小组,对汇总的危险源进行审核、补充和确定,填写“公司危险源评审表”(详见表格编号:DRFT010013-09A),由各单位第一责任人审定。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小组由三人以上组成,并有员工职业健康安全代表参加,小组成员应具备以下资质:6.2.1经《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培训合格;6.2.2熟知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风险控制知识;6.2.3具备下列工作经历(或职称)之一:6.2.3.1从事生产技术工作五年(含五年)以上经历;6.2.3.2从事生产操作或生产管理工作五年(含五年)以上经历;6.2.3.3从事安全环保管理工作五年(含五年)以上经历;6.2.3.4工程师(含工程师)以上职称;6.2.3.5技师(含技师)以上职称。
6.3危险源辨识的方法6.3.1询问和交流;6.3.2现场观察;6.3.3查阅有关记录;6.3.4获取外部信息;6.3.5工作任务分析。
6.4危险源的辨识应包括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的活动、工作场所的设施及组织活动的三种时态和三种状态下的各种潜在的危险源,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及环境、管理的因素。
6.4.1三种时态是指过去、现在、将来。
6.4.2三种状态是指正常、异常和紧急状态。
设备的开机、停机、检修等情况下,危险源与正常状态有较大不同,属异常状态。
紧急状态则是指发生火灾、爆炸、洪水等情况。
6.5危险源的辨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发生下述情况时,要及时进行危险源辨识:6.5.1新的法律、法规要求;6.5.2企业自身业务发展、设备改造、工艺更新、原材料替代、新产品试制、新建、改建、扩建项目设计、施工、投产等;6.5.3相关方的要求;6.5.4外审、内审中发现未被识别的危险源;6.5.5事故、事件的发生。
7 风险评价7.1各单位组织评价小组,对已辨识危险源在现有控制措施下进行风险评价,并填写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风险控制表(详见表格编号:DRFT010013-01A)。
7.2根据国家标准《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0,各单位判定的重大危险源,实施特殊管理。
7.3风险评价方法:直接判定法与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7.3.1直接判定法,对于符合下列条件的危险源,宜直接评价为Ⅰ级危险源,由各单位提出,安全环保部审定。
7.3.1.1不能满足现行国家法律法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规定的最基本安全生产条件的;7.3.1.2上级部门提出整改要求,通过改善方案解决的;7.3.1.3相关方合理的投诉。
7.3.2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7.3.2.1评价方法(详见附件二)7.3.2.2危险源风险分级按照作业条件危险性D值大小,将危险源风险由高到低分为Ⅰ、Ⅱ、Ⅲ、Ⅳ、Ⅴ级。
各单位将评价出的危险源根据公司危险源分级标准(详见附件三)分级后全部报安全环保部(详见表格队编号:DRFT010013-07A)。
7.4公司将Ⅰ、Ⅱ级危险源列为不可接受的风险,将D值小于1的危险源列为可忽略的风险。
8 风险控制措施策划8.1控制措施的选择原则:消除风险、降低风险、个体防护。
8.2拟定风险控制的具体要求8.2.1对评价为Ⅲ、Ⅳ、Ⅴ级的危险源,各单位要保持或改进原有控制措施;8.2.2对评价为Ⅰ、Ⅱ级的危险源,各单位必须制定改善型方案或管理型措施加强控制,降低现有风险;8.2.3对C值大于15的危险源,各单位还必须制定相关的应急措施来控制或减轻潜在的事故影响。
8.3风险控制措施应组织评审8.3.1危险源的控制措施是否能将风险降至可接受。
8.3.2危险源的控制措施是否可操作、具有实用性,是否产生了新的危险源。
8.3.3选定成本效益最佳的解决方案。
8.4改善型方案改善型方案是指通过投资(技改、维修工程、零固、科研)可以达到消除危险源或降低危险源风险的控制方法,具体要求如下:8.4.1要制定目标和管理方案,填写危险源管理方案表(详见表格编号:DRFT010013-02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