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儿吸痰正确方法及注意事项课件

小儿吸痰正确方法及注意事项课件

概念
• 利用机械吸引的方法,经口、鼻腔、 人工气道将呼吸道分泌物吸出, 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吸入性肺炎 肺不张、窒息等并发症的一种方法。
吸痰时机的选择
• 适时吸痰的时机: ①患儿出现呛咳或憋气; ②听诊有痰鸣音; ③床旁可闻及痰鸣音; ④血氧饱和度下降;
• 判断吸痰时机,血氧饱和度监测值只有参考价值, 而非吸痰的绝对指征,更重要的是要重视观察病人 痰鸣音情况和定时监测血气分析,并将“听诊痰鸣
• 西门子呼吸机、吸痰模式
注意事项
• 操作动作应轻柔、准确、快速 • 按照无菌操作原则。吸痰时,左手相对清洁,右手相对无
菌 • 吸痰前后应该给予高流量吸氧1~2min,吸痰时间不宜超
过15s,婴儿不超过10s,连续吸痰不超过3次。如痰液较 多需再次吸引应间隔3~5min,患儿耐受后再进行 • 吸痰前先试吸,进吸痰管时不可给予负压,以免损伤气道, 一根吸痰管只能使用一次 • 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如发生缺氧的症状如紫绀、心率下降 等症状时,应当立即停止吸痰并给予吸氧 • 储液瓶内吸出液应该及时倾倒,不得超过2/3,以免痰液吸 入损坏机器。冲洗水瓶应分别注明吸引气管插管、口鼻腔 之用,不能混用 • 观察患儿痰液性状、颜色、量,必要时遵医嘱留取标本
气管湿化
• 人工气道常用的湿化方法:
– 滴注湿化法 – 雾化湿化法 – 人工鼻湿化法 – 湿化罐恒温湿化法
• 对于痰液粘稠,易形成痰痂者,以及机械通气大 于48h的患儿可进行湿化,痰多时可先雾化吸入 再吸痰,如气管内痰液较多、粘稠、吸痰不易吸 出时,可用注射器滴入湿化液(生理盐水)0.5~ 1ml。
吸痰前后100%给氧
• 一般情况下,机体几乎没有储备氧的能力,若吸入100% 的纯氧,机体的氧储备可明显增加,尤其肺的氧储备,即 使8min不通气,也不至于造成严重缺氧。婴儿需氧量 (6ml.kg-1.min-1)是成人的2倍,很易造成缺氧。
• 吸痰时患儿动脉血氧饱和度下降,心率加快,吸痰前给患 儿吸入高浓度氧1~2min,增加体内的氧储备,提高机体 对缺氧的耐受性,减轻患儿的不适感,吸痰后再予吸入高 浓度氧1~2min,使机体得到“氧补偿”。
• 若口腔、鼻腔、气管插管需同时吸痰时,先吸
负压的选择
• AARC气道吸引指南 2010年临床实践指南提到, 成人适合的负压为20KPa,儿童使用负压 10.6KPa~13.3KPa。有研究表明,危重症儿吸 引负压安全范围12.5-17.5kPa,调节压力时, 应严格遵循逐渐加大或降低一个压力单位值, 即2.5 kPa。吸取口鼻腔时负压可适当降低。
Hale Waihona Puke 吸痰管的选择• 吸痰管型号用“Fr”标识,常用型号有5Fr、 6Fr、8 Fr、 12 Fr、 14 Fr、 16 Fr、 18 Fr、 20 Fr等。
• 根据患儿插管导管口径以及痰液性状选择不同 型号的吸痰管。对于痰液稀薄者选用较细多孔 的硅胶吸引管,痰液黏稠者可采用较粗的吸引 管。大小不超过气管内径的50%,婴儿不超过 70%。
• 选择型号的计算公式:
吸痰管插入深度
• 经鼻/口腔插入前测量鼻尖到耳垂的长度,先 吸净气管内的分泌物,再吸口腔和鼻腔。将吸 痰管插入外鼻腔,先向上用力直到吸引管通过 鼻中隔,然后向下用力,插入时无负压。婴幼 儿应尽量不用鼻气道吸痰。
• 经气管导管内,以超过气管导管总长度1cm为 宜。当吸痰管向前插入遇到阻力或患儿生理咳 嗽反应时,后退吸痰管0.5~1cm,稍作停留 后开始吸引,边退边旋转吸痰,不要上下提拉, 时间不超过15s,婴儿不超过 10s。
• 小儿吸引负压越大越容易损伤黏膜,且患儿不 耐受。应根据小儿各年龄阶段调整所需负压, 即年龄越小,负压越小。
正确翻身、扣背后吸痰
• 先扣背2~5min,安抚患儿至安静,保持侧卧位 (头低10~15。)行体位引流10~15min后再吸痰。
• 采用双人操作法:患儿去枕平卧,肩下垫一软枕, 一人将患儿颈部托起,助头后仰,颈过伸,并固定 头部,另一人戴无菌手套,经一侧鼻孔或口(垫口 咽通气管)将吸痰管插入约10~14cm相当于 患儿声门处时,感阻力增高,以刺激气管引起患儿 咳嗽,于声门开放时迅速将吸痰管插入气管进行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