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东阳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2020年4月15日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根据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的学前教育专业五年制大专班教学工作的意见和我校的实际情况,以我校的幼师专业为基础,特制订如下学前教育专业建设方案,具体内容如下:一、招生对象与学制本专业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3年。
二、培养目标和规格(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理想信念坚定。
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
先进的幼儿教育理念与较扎实的科学人文素养,具有较强的幼儿研究与支持能力。
幼儿保育与教育能力以及教学反思能力,能在复杂保教情境中灵活运用教育策略的实践智慧型幼儿园教师。
(二)培养规格⒈初步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热爱学前教育事业,热爱儿童,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⒉具有宽广、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并系统地掌握学前教育、保育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具有较强的开展各种学前保教活动的能力,和初步的学前教育研究能力,在教育教学方面至少有一项专长。
⒊具有健康的身心,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良好的身心卫生保健习惯,懂得基本的身心保健知识和方法。
⒋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健康的审美观点以及艺术欣赏和艺术表现能力。
三、课程与教学课程设置原则(一)培养目标定位为幼儿园教师,中职阶段强化“两个基础”,一是通识基础,二是专业技能基础。
这些课程使作为未来幼儿园教师的必要知识和技能。
(二)课程设置要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又要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设置各类课程,努力打好文化基础,切实加强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学和教育技能的训练,强化职业能力的培养,保证学前教育的质量。
(三)课程设置做到循序渐进,构建科学有序的课程体系。
前段侧重文化基础课程,后段侧重专业课程;前段保证学生初步具有当一名幼儿园教师的基本素质和技能,后段侧重于专业技能和专业理论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选修课、活动课,实践课,围绕培养目标、合理分布。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和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有序地贯穿和渗透到教学活动中。
以此来保证全学程的连续性,达到整体优化的效果。
(四)构建以必修课程为主干,融选修课程、活动课程、教育实践课程于一体的课程体系。
保证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在教育技能方面形成个人的专长。
四、课程设置与说明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由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教育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四部分组成。
四者有机结合,发挥课程的整合功能。
(一)通识文化基础课程(必修课程)必修课程是学校的主体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
它是同一学年的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的教学学科,它体现了学校对学生发展的共同的基本要求。
文化基础课程,提高学生的文化科学素养,为学生的自我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开设:《语文》、《英语》、《趣味英语》《数学》《经济政治生活》《体育》《计算机基础》《心理健康》等。
(二)专业技能课程(必修课程)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技能课程,包括学前教育基本理论课程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程,着力加强专业思想教育的同时,加深和拓宽学前教育专业理论知识达到大学专科水平,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加强学生的教育职业技能训练。
开设的课程主要有《声乐》、《舞蹈》、《美术》、《钢琴》、《乐理》。
《视唱练耳》《普通话》、《幼儿心理卫生》、《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幼儿园实习指导》《幼儿卫生与保育》等。
(三)选修课程选修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必修课程的延伸与补充。
它并不要求学生人人都学,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和能力倾向,通过选修方式朝某一领域深钻,以充分挖掘潜力,释放自身能量。
通过选修课程,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特别是通过不同学科间的相互渗透,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选修课开展与学前教育专业相关的艺术课程,比如:《手工》《刻纸》《普通话》《合唱》等以拓宽和提高学生组织幼儿教育活动和开展幼儿教育教研工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艺术创造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
选修课程,采取学生自选和教师指导相结合。
选修课要进行考核或考查,成绩记入学生学习档案,学生必须修满学校规定的学分才能毕业。
(四)教育实践课教育实践课程是专业思想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理论、教育技能和科研能力的综合实践课程,是学前儿童教师职前教育的必要环节。
对学生了解学前教育、了解学前儿童,巩固专业思想,印证理论知识,学习与掌握教育规律和培养从事学前儿童保育、组织幼儿园教育活动和具有初步的教育科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实践课程包括,参观调查,实际考察学前教育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状况,保育见实习,教育见习实习以及学前教育技能实训等。
教育实践课程从一年级开始安排,随着专业课的开设,逐步增大课时量,形成以后期为主,集中与分散并行的实践形式。
教育实践课程内容依据学科的序列和与学前教育专业的有机结合安排并贯穿始终。
五、师资配备1.安排优质师资进行教学,优先将优秀教师安排在五年制班级授课,保证相关教学质量。
本专业共有专任老师13人,其中音乐老师6人,美术老师7人,高级职称2人,研究生4人,师资结构合理,具体师资情况如下表:2.保证师资配备稳定,无特殊情况下以班主任及任课老师定班的原则.3.加强是资团队建设,采取让专业老师出去进修及学习,培养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打造一支既懂幼儿教育又懂学科教育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不断提升教学团队水平.六.教学条件1.授课场地安排提供固定上课教室,还需有质量数量相对充足的教学硬件保障,包括钢琴(键盘)教室.标准舞蹈房.个人训练琴房.书画教室及设施设备. 2.实训条件现有硬件如下表:七、实践教学1.能够保证课程实训课时.周课时安排如下:2.落实实践教学内容。
以上三个模块据教学实际情况适当调整。
3.实践教学条件.见习实习期间安排专人负责幼儿园的联系.学生返校的交通,安排任课老师随园管理,确保有效落实实践教学计划及其任务。
4.及时反馈实践计划.提前做好实习实训时学生与园所.指导教师.实训小结.考核评价等工作。
八、课程设置及教学要求(一)公共必修课(1)数学(252学时,第一、二、三、四学期开设)教学内容:集合与逻辑用语,不等式的性质,不等式的解法,函数的表示方法,函数的奇偶性,函数的单调性,三角函数的概念,三角函数的性质和图象,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等比数例。
教学要求:能掌握相关的基本概念,能处理简单的相关问题,形成一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一定的计算能力,能用相关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语文(252学时,第一、二、三、四学期开设)教学内容:阅读部分讲授现代文阅读、文学作品阅读和文言文阅读,着重培养理解、分析现代文的能力和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以及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写作部分主要进行写作能力和文体方面的训练。
教学要求:对学生进行阅读与写作的基本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
掌握比较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以及浅易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英语(180学时,第一、二、三、四学期开设)教学内容:在初中英语的基础上,巩固、扩展学生的基础词汇和基础语法;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和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教学要求:使学生能听懂简单对话和短文,能围绕日常话题进行初步交际,能读懂简单应用文,能模拟套写语篇及简单应用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继续学习的能力,并为学习专门用途英语打下基础。
(4)政治(144学时,第一、二、三、四学期开设)①职业道德、职业指导及品德操行训练(16学时,第一、二学期开设)教学内容:了解职业、职业素质、职业道德、职业个性、职业选择、职业理想的基本知识与要求,掌握职业道德的特点、核心和基本原则,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内涵及内容,以及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途径,陶冶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形成依法就业、竞争上岗等符合时代要求的观念。
教学要求: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培养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集体主义精神,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增强敬业意识、诚信意识、服务意识、公正意识、奉献意识,学会依据社会发展、职业需求和个人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的方法;增强提高自身全面素质、自主择业、立业创业的自觉性,为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创新与创业(16学时,第一、二学期开设)教学内容:创新与创业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必修课,它是培养学生自主创新与创业能力的综合课程。
主要讲授创新教育,怎样立足本职岗位创新成才,创业新概念及创业能力培养,创业须知及中小企业经营。
教学要求: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立业观、创业观,努力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懂得创业须知及中小企业经营;积极参加有组织的讨论,思维活跃,想像力丰富。
(5)心理健康(36学时,第一、二、学期开设)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为目的,针对处于青春期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对其在自我意识、情绪、意志、人格、性心理、学习、人际交往、择业、使用互联网等方面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作为授课内容。
并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适当的调试和咨询。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的标准,并能对照标准对自身的健康情况做出及时正确的判断;学会能力培训、人际交往等心理小游戏;了解自我性格倾向、健康性心理等心理知识;了解心理咨询工作,并在出现问题时及时求助于心理咨询师。
(6)计算机基础(72学时,第一、二学期开设)教学内容: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知识、基本操作;学习办公自动化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学习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计算机病毒及防治。
教学要求:掌握计算机基本原理及操作方法,具有一定的文字录入水平,具备使用办公自动化软件和实用工具处理日常事务的基本能力,具备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以及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7)体育(144学时,第一、二、三、四学期开设)教学内容:了解田径投掷类、跳跃类、步行拉力、越野登山、急救方法、防身术等一些理论知识。
进行各种身体素质的练习、身体基本活动能力的练习;实用性跑、实用性投掷、部分体操练习。
掌握幼儿体育游戏、徒手操、健美操。
教学要求: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新的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培养目标应该是:通过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育增强学生体质,完善体格;掌握体育与卫生保健的知识、技术、技能,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学生自学、自练的良好习惯和能力,促进个性发展,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养成竞争、进取、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2.专业必修课:(1)普通话(180学时,第一、二、三、四学期开设)教学内容:主要进行普通话训练、一般口语交际训练和教师职业口语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