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州文化中心选址论证
一、建设背景
文化中心作为城市的形象窗口和展示平台,在促进商品流通、文化交流、信息沟通及经贸合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产业带动系数为1:9,对城市经济拉动作用巨大,发展前景广阔。
恩施州文化中心作为恩施自治州建州30周年的重点工程,是打造恩施旅游港的重要项目之一,文化中心的建设将为恩施提供良好的文化展示平台、开放的群众文化活动场所和体现城市文化底蕴的靓丽名片。
经过对州文化中心选址的反复比选,目前基本确定该项目建设于恩施州经济开发区东区,并初步确定两个选址地点:一是位于金桂大道与金山大道交叉口东北侧;二是位于位于金山大道与金龙大道交叉口西北侧。
二、建设目标和原则
(一)建设目标
高标准、高要求、高起点将州文化中心建设成为武陵山区具有浓郁民族和地域文化景观特色的标志性建筑群,从而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带动新区发展。
(二)建设原则
1.民族性、地域性特色原则;
2.公共性、开放性、便捷性原则;
3.可操性原则;
4.集约用地、节约投资原则。
三、建设内容及规模
本次规划州文化中心建设内容包括:规划展览馆、土家博物馆、图书馆、会展中心及剧场等;
总建设规模为:总建设用地约10公顷(150亩),总建筑面积约6.2万平方米。
(一)选址要求
1.区位要求
作为中小城市公共活动中心之一,文化中心选址应位于城市中心部位,以利于更好的辐射城市各片区,便于市民使用。
2.交通要求
项目建成后,将吸引大量的交通流量,尤其是瞬时交通流量将大
幅增长,因此,便捷高效的交通成为文化中心选址的必要条件。
3.配套设施要求
文化产业是一个带动性很强的产业,既引导其他产业的发展,又对商业、医疗等其他产业提出了相应配套要求,同时各项完备的市政设施条件也是项目建设和正常运行的必须。
4.景观要求
为将州文化中心打造成为城市乃至区域的标志性建筑景观和形象展示窗口,项目的建设对其周边区域的景观环境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区域景观形象应与之相协调。
(二)方案简介
1. 方案一(临金桂大道)
(1)区位及交通
该选址地点位于金桂大道与金山大道交叉口东北侧,基地西临金桂大道,南靠金山大道,北接规划横支路,南北长378米,东西宽266米,总用地面积10.0公顷。
该地点西距恩施机场0.6KM,东至沪渝高速公路出入口4.2KM,北距宜万铁路恩施火车站4.7KM,红线宽度50米的金桂大道现状已建成,红线宽度36米的金山大道即将启动建设,片区对外交通联系非常便捷。
(2)地形地貌
规划用地范围内地形较为平缓,最大相对高差11.8m(最小高程454.8m、最大高程466.6m),总体上呈西高东低的形态。
经初步测算,于该区域进行项目建设前提场地平整土方工程总量为106.5万方,其中总填方20.3万,总挖方86.2万方。
(3)用地现状
片区现状用地以农田为主,东北侧较为集中的分布着部分居民住房。
区内总住户50户,建筑占地面积7017平方米,建筑总面积为12783平方米。
片区现状对外联系主要依靠金桂大道,城市给排水、燃气、电信等市政设施管网也已经覆盖该区。
2.方案二(临金龙大道)
(1)区位及交通
该选址地点位于金山大道与金龙大道西北侧,基地东临金龙大道,南靠金山大道,西接规划纵支路,南北长275米,东西宽360米,总用地面积10.0公顷。
该地点西距恩施机场1.4KM,东至沪渝高速公路出入口3.4KM,北距宜万铁路恩施火车站4.9KM,红线宽度50米的金龙大道和红线宽度36米的金山大道即将启动建设,片区未来对外交通联系十分便捷。
(2)地形地貌
规划用地范围内地形起伏较大,最大相对高差达53.3m(最小高程435.5m、最大高程488.8m),呈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形态,西南部地势较为平坦,高程在453—462之间,坡度在10%以内,东北部为山林地带,坡度较大,坡度在15%—45%之间。
经初步测算,于该区域进行项目建设前提场地平整土方工程总量为51.2万方,其中总填方42.8万方,总挖方8.4万方。
(3)用地现状
片区现状用地以山林和农田为主,西侧现状零散分布有少量民居用地。
区内总住户34户,建筑占地面积3082平方米,建筑总面积为3731平方米。
片区内现状无城市道路,对外交通联系仅依靠两条宽度不足4米的机耕路。
城市给排水、燃气、电信等市政设施管网也暂未覆盖该区。
(三)方案比较
规划从以下七个方面分别对两方案进行对比:
可见:方案一(临金桂大道方案)具有区区位条件优越、建设条件良好、配套功能完备、建设周期较短的优点,但同时也存在景观协调难度较大、拆迁安置成本较高的缺点。
方案二(临金龙大道方案)具有区位条件优越、易于协调景观、拆迁安置成本相对较低,但同时也存在建设条件较差、城市氛围尚未形成、启动资金较高、建设周期较长的缺点。
综合以上分析,规划推荐方案一为建设方案。
五、概念性设计方案
(一)布局原则
1.项目建设与片区定位的统一
文化中心的建设应符合“旅游港”的总体定位,于规划布局中综合考虑与周边旅游集散中心、女儿城、中央商务区等项目的配套。
2.功能配套与景观形象的统一
文化中心作为城市的一项重要功能区,其规划设计应符合其特点,综合考虑交通集散、车辆停放、商业服务等配套功能统筹,同时注重其景观形象的打造和与周边区域的景观协调,形成一个功能齐备、景观协调、使用便利的城市标志性景观节点。
(二)规划布局
1.方案一
该方案垂直于金桂大道布置东西向主轴线,分三个功能区域,分别为:文化广场区、会展区和场馆区。
文化广场区与金桂大道相临,总用地面积约5.0公顷,广场沿轴线对称布局,以硬质铺地为主,以便实现中心交通的快速集散。
会展区位于主轴线南侧,与金山大道相临,总用地面积约2.5公
顷,包含会展中心与剧场两大功能,建筑沿两条主干道均呈对称式布局。
场馆区位于主轴线北侧,总用地面积2.5公顷,包含规划展览馆、土家博物馆和图书馆三大功能建筑。
各功能建筑底层相连,构成一组整体建筑群落。
2.方案二
该方案垂直于金山大道大道布置南北向主轴线,分三个功能区域,分别为:文化广场区、会展区和场馆区。
文化广场区与金山大道相临,总用地面积约5.0公顷,广场沿轴线对称布局,以硬质铺地为主,以便实现中心交通的快速集散。
会展区位于主轴线东侧,与金龙大道相临,总用地面积约2.5公顷,包含会展中心与剧场两大功能。
场馆区位于主轴线西侧,总用地面积2.5公顷,包含规划展览馆、土家博物馆和图书馆三大功能,各功能建筑有机结合,构成一栋综合场馆大楼。
(三)交通组织
规划从以下三个方面梳理片区交通:
1、利用城市干道多向疏通
规划用地多边与城市道路相临,利用城市主干道实现中心人流、车流快速疏散。
2、利用集散广场对人流进行集散
功能建筑环绕大尺度的集散广场布置,实现片区人流的多方位集散。
3、配套完备的静态交通设施
中心静态交通设施分为停车场库、公汽停靠站、出租车停靠站等。
结合各功能建筑分片设置停车场地,规划停车位660个,其中地上150个;沿城市主干道两侧分别设置公汽停靠站,出租车停靠站设置于中心北侧及西侧的次干道上。
(四)景观特色
中心采用大体量的公共建筑结合大尺度的广场空间构筑大气开阔的空间形象;外部空间的绝对开敞和建筑内部空间的相对封闭形成独具特色的景观形象;规划建筑应注重对土苗传统符号的提炼和引用,并通过现代的建筑形式对其进行诠释。
恩施州文化中心作为体现恩施地区文化特色的标志性景观,其建筑风格应体现土苗传统建筑特色。
为达到文化中心景观与周边区域相协调,规划应于其周边划定一定范围作为景观协调区,并对区域内的建筑形式、景观特色做出相应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