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你对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的理解?答:第一,是否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依据,是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重要区别之一。
第二,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不同。
实证经济学要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即要确认事实本身,及其客观规律与内在逻辑。
规范经济学要解决“它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即要说明事物本身是好还是坏,是否符合某种价值判断,或者对社会有什么意义。
第三,实证经济学的内容具有客观性,它所得出的结论可以根据事实来进行检验。
规范经济学的内容则没有客观性、它所得出的结论要受到不同阶值观的影响。
不同阶级地位,具有不同价值判断标准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好坏会作出绝对相反的评价,谁是谁非没有什么绝对标准,从而也就无法进行检验。
第四,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尽管有上述三点差异,但它们也并不是绝对互相排斥的。
规范经济学要以实证经济学为基础而实证经济学也离不开规范经济学的指导。
一般来说,越是具体的问题,实证的成分越多;而越是高层次、带有决策性的问题,越具有规范性。
实证分析就是分析经济问题“是什么”的研究方法.。
侧重研究经济体系如何运行,分析经济活动的过程、后果及向什么方向发展,而不考虑运行的结果是否可取。
实证分析法在一定的假定及考虑有关经济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前提下,描述、解释或说明已观察到的事实,对有关现象将会出现的情况做出预测。
客观事实是检验由实证分析法得出结论的标准。
规范分析法是研究经济运行“应该是什么”的研究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依据一定的价值判断和社会目标,来探讨达到这种价值判断和社会目标的步骤。
现代西方经济学认为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
具体的经济分析都不可能离开人的行为。
在实证分析法中,关于人的行为的社会认识是其分析的基础,完全的客观主义是不存在的。
从经济理论发展的历史来看,“除少数经济学家主张经济学像自然科学一样的纯实证分析以外,基本一致认为经济学既是实证的科学,又是规范的科学,因为提出什么问题来进行研究,采用什么方法来研究,突出强调那些因素,实际上涉及到个人的价值判断问题”。
例如:1、“70年代世界油价暴涨主要是由垄断力量达成的。
”这句话就是比较客观的,是一个人通过经济模型得出来的结果,你无可辩驳,这就是实证分析2、“效率比平等更重要”。
世界上没有一个经济定理这样说,有的人会认为效率重要,而平均主义者会认为平等更重要。
这就带有主观评价,这就是规范分析。
2.综述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答: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用图形表示为:对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具体解释如下:1.消费者行为理论:消费者均衡是指消费者实现最大效用时既不想再增加、也不想再减少任何商品购买数量的这么一种相对静止状态。
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消费者花费在各种商品上的最后一元钱所带来的效用(边际效用)相等,且等于货币的边际效用,这时的商品组合能给消费者带来最大的满足(总效用最大)。
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基本假设及推论:最基本的假定是;经济人(追求最大的满足即效用最大化);信息完全。
禀赋或约束条件:价格、收入、商品束是确定的。
偏好的公理性假设:完备性、反身性、传递性。
效用与偏好:效用函数(映射)对每种可能的商品组合指定一个数值。
这样就有:边际效用递减、边际替代率递减(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收入消费线——恩格尔曲线价格消费线——需求曲线(需求法则)2. 厂商行为理论:首先,从物质技术角度,考察了投入产出之间(生产函数)的关系。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企业是一个“黑箱”)接着,在要素的相对比价及其支付(成本)与生产函数即投入产出间的物质技术联系相结合的基础上,考察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厂商对投入要素组合的选择问题。
Q又是如何决定的呢?(市场约束)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厂商的收益函数为:厂商的短期均衡和短期供给曲线3. 新古典经济学的供求均衡价格机制: 需求行为方程式:),(X P F Q d=(1)消费者根据物品的边际效用支付价格。
(2)需求曲线向下倾斜的原因在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3)需求曲线上的每一点都是消费者在某一价格下最满意的需求量。
供给行为方程式:),(X P G Q s =在考虑了技术的、经济(成本)的基础上,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厂商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并能够提供的商品数量。
供求均衡方程式:)()(**P Q P Q s d =4.生产要素理论:一、生产要素的需求分析(一)引致需求:要素需求是一种引致需求——它们取决于厂商的产出水平和投入成本,因此由产出水平和投入成本导出(二)在完全竞争要素市场与完全竞争产品市场条件下只有一种生产要素可变时对可变要素的需求:(假设生产函数:Q=f (L ,K0))(1)要素(劳动)的边际收益产品(边际生产力),即要素(劳动)的“边际收益”厂商的生产函数和收益函数分别是)(L Q Q = ,)(Q R R =;则收益可以看出是要素的复合函数[])(L Q R R =。
根据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即有:对于完全竞争的产出品市场,则有L L MP P MRP *=,显然,L MRP 都是一条向下倾斜的曲线。
(2)边际收益产品曲线就是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3)使用要素的“边际成本”(4)劳动市场上(某家)厂商的雇用情况(资本固定)根据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L L MC MR =”的利润最大化条件,可得ω==L L MP P MRP *二、生产要素的供给分析A .要素供给研究的核心是:从要素所有者的最大化行为出发来分析其对要素的供给量是如何随价格的变化而变化的。
要素:中间生产要素与原始生产要素所有者:中间生产要素所有者与原始生产要素所有者B 、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所拥有的要素数量(资源)总是有限的。
全部即定资源=要素供给+保留自用C 、从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行为出发来建立其要素供给量与价格之间关系。
所谓要素供给问题可以看作是:要素所有者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上,将其全部即定资源在“要素供给”和“保留自用”两种用途上进行分配以获得最大效用。
最大化的条件是:要素供给的边际效用与保留自用的边际效用相等。
要要素供给的边际效用为:要素供给的边际收入收入的边际效用**==dLdY dY dU dL dU一般均衡分析:存在一组均衡价格使所有的市场均能出清。
从瓦尔拉斯到阿罗-德布鲁。
假设:两人利用两种生产要素、生产两种产品的经济交换的一般均衡与效率1. 帕累托效率:在商品有效率的配置中,没有人能够在不使别人受损的情况下使自己获利。
2. 帕累托改进:在不使其他人受损的情况下使某人获利。
3. 交换的一般均衡与帕累托效率:当且仅当商品的分配使任何两对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对所有消费者相同时,商品的配置才是有效率的。
即:五克FCFC MRS MRS 。
以用埃奇沃斯盒形图得到说明。
3.试用斯勒茨基方程分析工资率变化对劳动供给的影响?4.试述不确定性条件下经济决策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主要内容?在不确定性条件下,个人的选择问题包括以下五个要素:(1)决策者可选择的行动集;(2)自然会发生的状态集;(3)所有行动与状态组合而成的结果集;(4)度量决策者对各种可能结果的满足程度的效用函数(或者偏好);(5)反映决策者信念的主观概率分布,即决策者关于“自然”选择各种状态的可能性的概率判断。
不确定性条件下经济决策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分别是:第一个阶段是数学期望值最大化原则,主要是期望值理论。
贝努利(圣.彼得堡悖论)的实验证明了这个原则应用于经济行为是有问题的。
希克斯等人也对这个决策原则的合理性进行了争论并提出了一些观点。
这些争论直接导致了后续的主观期望效用理论的形成。
在经济学领域,门格尔、费雪和埃奇沃斯都曾经指出风险和不确定性将深刻地改变整个经济学的体系和内容。
奈特最早论述了风险和不确定性概念对经济研究的重要性,对这两个概念进行了定义。
希克斯、凯恩斯、斯蒂格勒、哈特等经济学家开始用风险和不确定性解释利润、投资决策企业结构等问题。
第二个阶段是冯.诺伊曼和摩根斯坦的期望效用最大化原则,主要是主观期望效用理论或简称为SEU理论、“状态—偏好”方法和风险理论。
主观期望效用理论的主要内容:见ppt“状态—偏好”方法的主要内容:不确定性下的状态偏好方法由阿罗提出,德布鲁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
状态偏好方法的主要原理是通过恰当地改变商品空间结构而将不确定性下的决策问题转化为常规的选择问题。
这不同于期望效用法则,不需要任何(主观)概率,而是将偏好建立在状态依存的商品组合之上。
“状态一偏好”方法认为,商品的差异不仅在于其物理特征和时间、空间所在,而且在于其所处的“状态”。
例如,下雨状态时的冰淇淋和天晴时的冰淇淋是不同的,对消费者来说会要求不同的价格。
风险理论的主要内容:见ppt。
第三个阶段是以一般期望效用理论的发展为标志,主要有前景理论。
这一阶段发展的缘由主要来自于经济学家认识到SEU理论对现实的背离,例如著名的阿莱悖论和埃尔斯伯格悖论,以及依状态效用等。
这些背离促使各种各样的新理论陆续出现。
这些新理论的一个共同之处是试图扩展主观期望效用理论的假设,建立更为一般化的理论。
同时,将风险和不确定性用于对生产、消费、投资以及分配等各种经济活动,以及对各种经济组织结构的分析大量涌现。
这些分析不仅深刻地改变着经济学对现实的分析和解释,同时也改变了经济学自身。
5.综述“企业性质”的主要观点?答:新古典经济学关于企业的性质及其行为特征隐含以下四个假设:(1)企业被视为一个整体实体,即企业是一个独立的统一实体,是一个生产函数,没有生产者(一个人单独工作)和企业(许多人协调配合共同生产)之间的概念区分,因而不需要层级和制度。
(2)假设企业具有唯一目标,即利润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在整体实体假设基础上,这个目标被无分歧地追求。
(3)企业拥有完全信息,即企业知道与利润最大化决策相关的所有信息,知道所有产品的生产函数、所有产品的价格、所有生产部件的价格、所有原材料的价格以及工资和资本商品的价格,知道关于生产多少产品以及怎样组织生产。
(4)最大化行为假设,即生产者的行为被描述成最大化行为,假设生产者知道所有的选择,因此他们能够比较所有供选择的决策,并且选择使得目标函数最大化的那个决策。
科斯的企业理论:在新古典经济学中,交易活动被假设为可以在瞬间完成,交易活动是不稀缺的,交易费用(交易成本)为零。
科斯(1937)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提出:既然经济个体之间可以通过市场交易实现生产合作,为什么还要存在企业?又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企业的规模?前后关联的生产阶段和产业之间,为什么即存在长期合同关系,又存在纵向一体化现象?科斯认为,利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
通过价格机制“组织”生产的最明显的成本就是所有发现相对价格的工作。
科斯指出:“为了进行市场交易,有必要发现谁希望进行交易,有必要告诉人们交易的愿望和方式,以及通过讨价还价的谈判缔结契约,督促契约条款的严格履行等”,而这一切都不是免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