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4月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4月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25.《汉书》记载:“武帝时柏至侯许昌、平棘侯薛泽、武强侯庄青翟、商陵侯赵周,皆以列侯继踵,龊龊(谨小慎微的样子)廉谨,为丞相备员(凑足人数,充数)而已,无所能发明功名著于世者。

”造成这些丞相“备员”的原因最有可能是A.汉武帝削弱王侯实力B.外朝官员逐渐淡出决策权C.“推恩令”以恩德之名收削藩之实D.外儒内法改变了丞相位尊权重的传统26. 宋代随着科举制度和官僚制度的完善,世族逐渐退出王朝体制。

但后来,宗族日益受到重视。

范仲淹晚年在苏州立“义庄”,以加强本族内的互相扶助;欧阳修亲自编撰族谱;苏洵也曾编写自己的族谱;司马光著《司马氏书仪》,列举大家族的规范。

这些现象说明A. 封建王朝的统治安危取决于宗族的形成B. 宋代宗族重新发展并控制朝政C. 宗族成为儒学价值观的实践场所D. 科举官僚制度推动世族的再生27.“文官已经形成一种强大的力量,强迫坐在宝座上的皇帝在处理政务时摈斥他个人的意志……名义上他是天子,实际上他受制于廷臣。

”明神宗不得不放弃立爱妃之子为储君的想法。

这反映了A.文官政治的形成B.君臣矛盾的日渐突出C.官僚政治运行的成熟D.皇权专制的不断削弱28. 20世纪80、90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科技界和企业界针对我国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实际情况,产生了一些讨论:一种观点主张大力进行技术引进;另一种观点则更强调自主创新;也有一种观点提出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并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相得益彰的。

下列符合第一种观点的是A. 洋务运动时期B. 戊戌变法时期C. 新中国初期D. 明清时期29. 租界在近现代历史上有许多不同的称谓,下列对上海租界的称谓中,最淡化价值判断的是A.夷场B.冒险家的乐园C.外人居留地D.文明的窗口30. 1939—1941年,国民政府实施地方“新县制”改革,赋予县及县以下单位更大的自主权,实行在民意和民选基础上的地方自治;地方实行行政、教育、军事合一的一体化组织建构;明确县级地方财政的自收自支原则。

由此可知,国民政府的“新县制”改革旨在A.放弃一党专制,实现资产阶级民主B.为“抗战建国”打造地方性基础和持久动员力C.积极动员全国人力物力资源支持抗战D.为持久抗战的提供持久的经济基础31. 观察新中国城市化进程发展曲线,其中出现阶段“Ⅱ”的主要原因是A. 为完成“一五计划”B. 正实施国民经济调整C. 大跃进运动的开展D. 上山下乡运动的大规模展开32. 罗马人把法律划分为公法和私法两大类,“法不进家门”的说法盛行,同时又出现了“当儿子成为高级官吏时,可能审判涉及其父的契约事件,惩罚其父的违法行为”等现象。

由此可知,罗马公私法的划分导致A.公法和私法范畴相互融合B.执行中存在上下背离的情况C.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等同D.公民个体相对于家庭独立33.“立法权不仅是国家的最高权力,而且当共同体一旦把它交给某些人时,它便于工作是神圣的和不可变更的;如果没有得到公众所选举和委派的立法机关的批准,任何人的任何命令,无论采取什么形式或以任何权力做后盾,都不能具有法律效力和强制性”提出上述观点的是A. 霍布斯B. 洛克C. 孟德斯鸠D. 卢梭34. 1921年10月14日,列宁在《十月革命四周年》中说:建设社会主义“不能直接凭热情,……要靠个人利益,靠同个人利益的结合,靠经济核算,在这个小农国家里先建立起牢固的桥梁”。

据此可知A. 国家建设要关注农民利益B. 建设社会主义需要物质刺激C. 社会主义建设只能靠激发个人利益才能成功D. 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探索35.“许多知识分子将它视为对启蒙运动的反弹,是一种对启蒙时代的反思。

它强调直觉、想象力、和感觉,甚至到了被一些人批评为‘非理性主义’的程度。

”“它既不是随兴的取材、也不是强调完全的精确,而是位于两者的中间点,随着感觉而走。

”下列作品与材料所述风格吻合的是A.《巴黎圣母院》B.《人间喜剧》C.《老人与海》D.《海燕》41. 诺贝尔奖获得者莱尔德堡格说:同人类争夺地球统治权的唯一竞争者就是病毒,可以说人类发展史也是一部病毒抗争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5 分)材料一:中国古代缺乏真正意义上的防疫制度。

政府将应对疫灾视为荒政的一部分,一般以设立施医局、施医送药为主,仅是临时、临事的偶然之举,而受到救助的范围往往仅限于首善之区的京师畿辅一带。

……清代,自唐宋以来形成的地方医政体系——医学署、惠民药局,渐次荒废,官方医政体系崩溃。

……清代后期,财政拮据,疫灾频频,国家应对无力,只得依靠以赈捐、义赈、义演等民间慈善救助为主的救灾措施。

——李孜沫、陈丹阳《清代卫生防疫机制的引建》材料二:伦敦于1499—1665年发生多次严重鼠疫疫情。

随着王权的加强和民族国家的形成,都铎王朝摆脱了中世纪消极无为的宗教防疫观念束缚,而以积极的姿态来处理防疫事务。

为防控疫情,1518年伦敦市政当局号召患病家庭主动进行隔离,后来隔离措施在全国逐渐合法化和制度化。

英国政府积极加强疫区公共卫生建设……初步构建了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为防疫工作奠定了制度基础。

1572年伊丽莎白女王签署法案,决定向全国征收“普通税”以建立济贫基金,来救助那些因为瘟疫、灾荒等突发灾难四处流浪的乞丐和流民,该决定被认为是英国社会保障制度正式建立的标志。

在大疫面前,英国职能部门与官员大都能忠于职守,上行下效,英国民众在防疫其间积极配合政府实行隔离,以控制疫情向外扩散,为此不少人不惜以牺牲自身生命的悲壮代价来换取周边邻近地区的安全。

至17世纪末期鼠疫逐渐从英国消退。

——据陈凯鹏《近代早期鼠疫在英国消退原因探析》等材料三清代卫生防疫大事记一览表——李孜沫、陈丹阳《清代卫生防疫机制的引建》(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英两国在防疫措施上的不同特点。

(12分)(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公共卫生事业与古代相比,有何新特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带来这一变化的原因。

(13分)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 分)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论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点,观点合理,阐述须史论结合)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中国共产党人在全国范围内移植西方近代宪法观念、宪法文明成果(精华)并将其本土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到1954年,中国的政治制度与国家制度是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的,《共同纲领》发挥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1954年,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制定并通过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此后由于“左”倾错误思想的盛行,民主集中的决策机制被专断的领导意志所取代,出现了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肆意侵犯人权的惨痛教训。

在吸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1982年宪法首次以根本法的形式,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规定为“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从而将近代以来的制宪者所追求的富强梦想与实现民主、文明的现代需要结合起来。

——摘编自何勤华《论中国共产党人的宪法观念与实践历程》(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宪政建设的特点。

(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宪政建设进行简要评价。

(6分)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材料到1940年12月中旬,英国政府实际上已经没有资金购买武器。

这一情况使罗斯福政府采取了一种既可以帮助英国继续战斗,又不违背美国形式中立的方法,并提交给国会讨论。

美国国会经过长时间辩论,于1941年3月10日通过了租借法案。

租借法的正式名称为《加强美国防务法》,该法案规定:授权总统可以售卖、转移、交换、租赁、借出或交付任何军事物资,给美国总统认为与美国国防有重要关系的国家政府。

对于租借法案,美国总统杜鲁门曾有高度的评价:“毫无疑问,《租借法》所花费的钱拯救了许多美国人的生命。

通过《租借法》而装备起来的每个俄园、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士兵,当他们投入战斗的时候,就会大大减少我国青年在争取战争胜利中所面临的危险。

”——摘编自郝健《二战期间美国对华和对苏租借援助的比较研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制定租借法案的背景及目的。

(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实施租借法案的历史作用。

(6分)47.【历史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段绳武早年为行伍出身,在军阀混战的年代里,他目睹军阀混战所造成的生灵涂炭,迫切希望化戈为帛。

……到绥西河套地区实地勘察后,他请求全师官兵解甲归田,开发边疆,为国防造一“活的长城”,但不为上级所准,愤而辞职。

1933年至1935年,在社会各界人士赞助下,他先后四次从河北灾区移民一千人,在包头、五原建立“河北新村”。

他变卖财产,把家眷搬到新村,与村民同甘共苦,“河北新村”建设蒸蒸日上,欣欣向荣。

段绳武弃官为民,甘愿到塞外荒原开发建设边疆,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可以说“绝无仅有”。

——摘编自张世明《法律、资源与时空建构:1644—1945年的中国》(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段绳武致力于开发边疆地区的原因。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段绳武开发边疆的历史作用。

(9分)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答案)24. 【答案】D【解析】材料中引文大意为:国君有管领宗族、聚合族人的职责,在全族晏饮时,族人与国君在序昭穆和年后依序列入座,但是族人就座时不能太靠近国君,必须保持一个适当的距离,以此来表示对国君的尊重,说明了宗法尊卑等级关系,故D项正确;材料中反映的是等级关系,没有体现君权至上,故A项排除;材料中无法得出血缘与政治的关系,故B项排除;材料中反映的是宗法制的等级关系,没有对社会作用进行阐释,故C项排除。

25. 【答案】B【解析】汉武帝时,行政中枢机构是以丞相为核心的“外朝”,随着内外朝制度的建立,“外朝”官员逐渐淡出决策权,退居执行者,这是当时丞相缺少建树的重要原因,故B项正确;材料中的几位丞相“皆以列侯继踵”,说明仍然重视王侯,故A项排除;“推恩令”针对的是地方权力而不是相权,故C项排除;外儒内法与相权的削弱无必然关系,故D项排除。

故本题正确选项为B。

26.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儒学的社会影响。

宋代儒学日以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宋代士大夫重视宗族彰显儒学价值观,故C正确;A表述错误;B、D不符合史实。

27. 【答案】C【解析】文官政治形成于宋朝,故A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皇帝的权力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不能说明“君臣矛盾的日渐突出”,排除B;根据“文官已经形成一种强大的力量,强迫坐在宝座上的皇帝在处理政务时摈斥他个人的意志……名义上他是天子,实际上他受制于廷臣。

”说明明朝的官僚机制对皇帝的权力形成一定的制约,反映出明朝官僚政治运行的成熟,C正确;D不符合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史实,排除D;。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