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常见疾病CT诊断
CT表现
平扫: 1、脾弥漫性肿大,无特异性
弥漫浸润型、粟粒型:脾肿大,但肿瘤太小 CT 不能显示
2、结节型、肿块型:脾密度不均,单发或多发类 圆形或不规则形低密度肿块,大于1cm,边缘模 糊不清
增强:轻度强化但低于正常脾脏强化程度,肿块 显示清楚 全身恶性淋巴瘤脾浸润者淋巴结肿大,多见腹腔 腹膜后淋巴结肿大。
脾转移瘤
CT表现:较复杂,随原发瘤不同而表现不同;脾 脏可肿大,转移灶可单发或多发。
-平扫:为低密度或等密度,边缘清楚或不清 楚 -增强:转移瘤密度常低于脾脏实质,多数境 界清楚 有些转移瘤可相互融合,此时境界不清楚;偶尔 可见转移瘤表现为囊性水样密度。
结肠Ca肝、脾转移 CT增强动脉期及门脉期示 脾内低强化小结节; 门脉期肝内也见低强化转 移灶
如何诊断脾脏增大
脾大小差异大,判断脾是否增大有下述标准
-脾外侧缘不能超过5个肋单元 -脾厚度小于5cm -脾前极和腹主动脉前缘引水平线,其间距离<8cm -比较肝、脾下极的方法 -体积测量法(前后径=10cm,宽径=6cm,上下径 =15cm)
脾脏增大
脾脏常见疾病的CT诊断
副脾
脾囊肿 脾淋巴管瘤 脾脓肿 脾梗死
CT增强动脉期及门脉期示脾明显肿大,实质内 未见明确局灶性异常密度改变。肝胃韧带、脾 门区及腹膜后间隙可见大量肿大淋巴结
脾结节型淋巴瘤合并肝细胞Ca CT增强动脉期示肝内明显强化结节及脾内低强化结节; 门脉期示肝内结节密度减低,低于肝实质;脾内病变 仍呈低强化。 手术病理证实肝内病灶为肝细胞Ca,脾内病灶为淋巴 瘤
CT值约15-30Hu,高于一般囊肿:因含有蛋白成分
增强:瘤壁及间隔轻度强化,中央无强化
CT平扫脾内单发的明显分叶状低密度病变; 增强动脉期及门脉期病变主体不强化,其内间 隔轻度强化
CT增强动脉期及门脉期脾实质内低密度病变, CT值约19Hu,无强化,明显分叶;病灶周边脾 实质内可见多个小囊状卫星病灶
脾梗死
脾梗死
胰腺尾部Ca累及脾动脉 增强动脉期及门脉期示胰腺尾部肿块不均匀强 化 脾实质内可见尖端指向脾门,基底位于外周的 楔形无强化区
脾囊肿
寄生虫性:包虫囊肿 非寄生虫性: 真性:其内衬以内皮细胞,系先天性囊肿(囊
性淋巴管瘤) 假性:囊壁无内皮细胞被覆,外伤、感染、梗 塞、胰腺炎 平扫:脾内圆形均匀水样低密度区,边缘光滑, 单发或多发,少数囊壁钙化。外伤囊肿可见混合 性密度(出血和机化) 增强:病灶无强化,边界更清楚 影像学检查难以区分真性与假性囊肿
脾恶性淋巴瘤
分为霍奇金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继发常见,原 发少见; 病理分型
-弥漫浸润型,在脾实质内弥漫浸润 -粟粒型,多发微小病灶在脾实质内弥漫分布 -结节型,单发或多发结节病灶,最大病灶的长
径小于5cm -肿块型,单发或多发病灶,最大病灶的长径达 5cm以上 左上腹痛和脾肿大为主要临床症状
肝血管瘤MRI 检查偶然发现 胰尾结节。 T2WI及DWI上 结节信号高于 胰腺实质, T1WI结节信号 低于胰腺实质, 增强扫描动脉 期结节呈花斑 状明显强化
胰 腺 尾 部 副 脾
多脾综合征
内脏反位,胃及多个结节的脾位于右上腹,胰腺短粗
脾脓肿
常为败血症脓栓的结果
最常见的原因为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影像科
脾脏的解剖
位于左上腹,上位横膈,内侧为胃底,外接
胸壁 大小变异较大;平均长10.5cm,宽6.5cm, 厚2.5cm 脾脏外缘圆隆光滑,内缘呈分叶状,不同层 面形态不同,近似于新月形或内缘凹陷的半 圆形
检查技术
脾脏示USG、CT、MRI最容易显示的脏器 USG是首选检查方法 CT图像更清晰
脾实质血肿伴包膜下血肿 外伤后6hCT平扫脾实质内类圆形高密度血肿及低密度 包膜下积液 2个月后复查CT平扫示脾实质血肿基本吸收,局部残 留较小的略低密度病变
脾包膜下血肿 CT平扫示脾脏外侧缘半月状低密度区 增强扫描无强化,边缘显示更清晰
脾海绵状血管瘤
脾血管瘤
增强动脉期脾实质 内见一直径约 6.2cm类圆形低密 度肿块,周边结节 状强化; 门脉期及平衡期强 化的区域逐渐扩大
CT平扫示脾实质内见一直径约2.1cm类圆形略低密度 结节; 增强动脉期病灶显著强化; 门脉期病灶密度略高于脾实质
脾淋巴管瘤
病理:脾淋巴管瘤又称为淋巴水瘤,非常少见, 形成原因为局部淋巴液引流受阻,使淋巴液聚集 而形成囊样扩张。病理上可表现为毛细血管状、 海绵状和囊状,以囊性最常见。 CT表现:脾轻至中度增大,内见单个或多个液性 低密度灶,轮廓清或不清,病灶内可见粗大间隔;
CT平扫脾轮廓饱满,局部微凸,内见类圆形略低密 度区,边界不清 增强动脉期轻度不均匀强化,低于周围正常脾实质 门脉期肿块呈渐进性延迟强化,部分区域与脾实质 强化程度相似 手术病理证实为红髓型错构瘤
CT平扫示脾內缘 隆起,局部略低 密度类圆形占位; 增强动脉期病灶 周边斑片状强化, 中心呈相对低强 化; 平衡期病灶逐渐 延迟强化,有向 心“填充”趋势; MRIT2WI示肿块 信号低于周围脾 实质
发热、寒战白细胞升高、左上腹痛
早期以急性炎症为主—脾脏弥漫性增大
脓肿形成,可单房或多房;可孤立或多发
脾脓肿
平扫
-早期脾弥漫性增大,密度稍低但均匀 -液化坏死后,单个或多个圆形、椭圆形低密度灶, 脓液CT值约20Hu左右,境界清或不清; 脓肿内小 气泡或液气面(产气菌感染) 增强 -脾实质和脓肿壁有强化,而液化区无强化 -正常脾实质和脓肿壁之间可见低密度水肿带 典型的脾脓肿和肝脓肿的CT表现相似,只是动脉 期脾实质呈不均匀明显强化,肝脓肿周围肝实质 常见的充血反应(动脉期一过性强化)在脾脓肿 难以看到。
脾错构瘤
脾脏错构瘤是第三常见脉管源性的良性肿瘤,仅 此血管瘤和淋巴管瘤,常为孤立性,少数为多发 性。病灶内成分多样化,如:扩大的血管腔、淋 巴网样细胞,纤维组织和脂肪组织等。偶见含铁 血黄素沉着和钙化。 根瘤内成分不同分四型:红髓型、白髓型、混合 型及纤维型,其中红髓型最常见,约占70%~80%。 CT表现:低密度实性单发病灶,偶见多发;平扫 偶见星状或团块状粗糙钙化。病灶轮廓不清,内 含脂肪组织,CT值小于-25Hu,颇具特征性。增强 扫描强化较明显,与血管瘤相似。延迟扫描可有 部分充填。
肿块型脾淋巴瘤
CT平扫示脾脏明显肿大, 内见巨大肿块,呈不均 匀低密度; 增强动脉期及门脉期示 脾内肿块不均匀轻度强 化
脾转移瘤
较少见,在恶性肿瘤尸检中,仅占0.3~7.0%
发病率明显低于肝转移瘤,可能与肝脏存在门静 脉血供有关
脾脏转移以血行转移为主,少数可为淋巴管转移
和种植性转移,脾转移常为其他恶性肿瘤广泛转 移的晚期表现,原发灶大多明确 脾转移瘤常来源于肺Ca、乳腺Ca、前列腺Ca、胃 肠道恶性肿瘤,少数来源于生殖系统的恶性肿瘤、 恶性黑色素瘤、骨及软骨恶性肿瘤等
平扫,肝脾实质内多发小圆 形低密度灶; 增强扫描动静脉期,病灶环 状强化,其中脾内较大病灶 清楚显示脓肿壁两层结构。
多发脾脓肿
脾脓肿,脓腔内气体
脾梗死
脾内动脉分支阻塞,造成局部组织的缺血坏死 多数发生在脾前缘近脾门的方向 介入治疗行部分脾动脉栓塞,可作为脾亢治疗手 段
引起脾梗死的疾病常为二尖瓣疾病,骨髓增生性 疾病,动脉炎,脾动脉瘤,动脉硬化等疾病,胰 尾癌累计脾动脉时也可发生脾梗死。当有门静脉 高压所致的脾肿大时,更易出现脾梗死。现医源 性多见
MRI与USG、CT相仿,更适合显示弥漫性病
变如淋巴瘤等 血管造影并不单独用于影像诊断
脾脏CT正常表现
平扫时密度均匀,CT值略低于肝脏,约
40~55Hu,增强扫描动脉期呈不均匀强化, 门静脉期及平衡期脾呈均匀强化
正常脾内侧缘常有小切迹,脾门处可见大血
管出入 外侧缘光滑
正常脾脏的CT表现 1.平扫时实质密度均匀; 2.增强动脉期呈花斑状明 显强化; 3.门脉期密度均匀,强化 程度减低。
脾脏多发囊肿
脾囊肿
假性脾囊肿
脾脏巨大囊性占位,脱落的内囊膜悬浮于囊液中呈飘 带样,肝右叶可见蜕变的包虫囊肿 脾内巨大包虫囊肿,母囊密度略高,紧密排列的子囊 充满母囊,密度明显低于后者。
脾囊肿(寄生虫,内见子囊)
脾海绵状血管瘤
CT表现与肝海绵状血管瘤类似 平扫:边缘清晰低密度区,较大病灶中央可见更低密度的
病灶常为多发,表现为多个楔状病灶;梗死可伴
发脾内出血 可无临床症状,亦可引起左上腹痛,发热
脾梗死CT表现
平扫: -脾内三角形低密度影,基底位于脾外缘,尖端指 向脾门,边缘可清或略模糊 -大的梗塞灶中央可以伴有囊性变 -伴有出血可见到高密度不规则形影 -少数伴包膜下积液 -可伴胸腔积液,或左膈影抬高 增强:周围脾实质明显强化,而病灶无强化,对 比明显 若整个脾脏梗死,则在增强时,整个脾脏呈不强 化,只有脾包膜有增强
肝硬化脾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白血病脾大
艾滋病脾大
脾 创 伤
分四型 1、脾挫伤 2 、包膜下血肿 :包膜下实质损伤而局部脾包膜仍完 整时发生 3、脾实质内出血而无脾脏破裂:此时多在脾髓内形 成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的血肿 4、脾破裂:脾实质与包膜均有破裂,除脾内有出血 外,脾周围及腹腔内均有出血 CT检查目前已成为怀疑脾外伤首选的检查方法
副脾CT表现
脾门区类圆形结节状或球状组织,密度均匀,
平扫密度与脾脏移一致 增强后强化程度与脾脏实质相仿 有时可见供血血管 重要性:
1.勿将副脾误诊为肿大淋巴结其他占位肿块 2.脾摘除后副脾可增生 3.副脾也可发生脾脏的病变,如淋巴瘤
脾门处一小圆形结节,直径约1.5cm,边缘光滑整齐, CT增强扫描动脉期结节明显强化,静脉期密度减低; 强化方式与脾实质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