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的正常解剖与影像诊断
表现类似肝脏血管瘤 平扫表现为低密度占位,轮廓清,大小不等,多为 单发,少数为多发。较大血管瘤中央可有瘢痕形成, 表现为更低密度。增强后血管瘤可从周边开始强化, 然后向中央逐渐充填, 延迟后可与正常脾脏密度一致。若有瘢痕形成,则 可形成星芒状略低密度。多数脾脏血管瘤充填时间 较长,强化程度不及肝脏血管瘤高。少数血管瘤增 强早期即可形成高于脾脏实质的病灶,延迟呈高或 等密度。
• 肋单位:每一个与脾相邻的肋骨或肋间隙。
炎症性 脾大
肝硬化 脾大
• 乏力半年 皮肤巩膜无黄染
脾脓肿
• 常为败血症脓栓的结果,也可为邻近脏器侵犯, 最常见病因为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 临床表现及病理 为发热和左上腹痛;脓肿
壁为肉芽或肉芽肿样病变,中心为液化坏死的 脓液
• CT 脾内单个或多个类圆形低密度病灶,边缘
胃癌术后2年 脾转移
脾脏体积增大,实 质内见类圆形异常 密度影,边缘清楚, 范围约为 6.5cmX7.0cm, 密度不均匀,各期 CT值约78-80HU、 95-100HU及7983HU,内斑片状 未见强化低密度影;
脾梗死
• 脾内动脉的分支阻塞,造成局部组织的缺血坏死 • 引起脾梗死的疾病常为二尖瓣疾病、骨髓增生性 疾病、动脉炎、脾动脉瘤、动脉硬化等疾病。当 有门静脉高压等导致的脾肿大时,更易出现脾梗 死。医源性现多见。 • 病理学变化为贫血性梗死。 • 病灶常为多发,表现为尖端朝向脾门的楔状分布。 有时脾梗死还可伴发脾内出血。 • 可以无临床症状,亦可以引起左上腹痛
正常影像学表现
• X线 • CT 价值不大 脾大、钙化 横断面上,脾脏外侧缘光滑,内侧面形态 不规则,呈波浪状或分叶状 平扫时均匀密度,略低于肝密度 增强时动脉期皮质强化明显高于髓质,密 度不均—“花脾”
脾脏的正常强化
脾脏的常见病
先天性变异
副脾 常见先天变异,可完全与脾分开独 立存在,形态较小,无临床症状 CT表现为脾门附近或上下层面类圆 形软组织影,边缘光滑,增强后与 脾脏密度一致。 脾位于正常位置以外的腹腔内其他 部位
脾血管瘤
脾血管瘤
• 鉴别
须与错构瘤、淋巴管瘤、单发转移瘤鉴别。 错构瘤常含脂肪及钙化; 淋巴管瘤呈囊状,含粗大间隔,无血管瘤强化 特征; 转移瘤延迟扫描不能充填
脾恶性淋巴瘤
• 分为脾原发恶性淋巴瘤和全身恶性淋巴瘤脾浸润 • 原发性淋巴瘤较常见 • 大体病理分为四型: a、弥漫脾肿大型; b、粟粒型; c、多发结节型肿块; d、孤立大肿块型。 • 前两型占73%,后两型占27%。
清楚或模糊,增强后脓肿壁有强化,少数脓腔 内有液气平面
脾脓肿
脾肿瘤
良性肿瘤
脾囊肿 脾血管瘤
恶性肿瘤
脾恶性淋巴瘤 脾转移瘤
脾囊肿
较少见,可分真性及假性两种,以假性囊肿 多见,多为脾外伤或脾梗死所致
CT :类圆形水样密度,境界清楚,密度均匀,囊 壁可钙化,增强后病灶不强化 单发或多发,个别可见壁钙化
游走脾
先天性变异
• 多脾综合症 有一个或多个副脾,多同时有多脏器的异位 症,个别病例有同时可发生胆囊先天缺如、心血 管系统的发育不全、畸形等。 鉴别诊断 需与腹腔肿大淋巴结或其他肿物鉴别。副脾 密度或增强特性与正常脾脏相同可鉴别
副脾
脾弥漫性病变
• 脾脏弥漫性疾病表现为脾肿大。 引起脾肿大的原因:
脾梗死
• 脾脏梗死早期CT表现为脾内三角形低密度影,基 底位于脾的外缘,尖端指向脾门,边界可清或略 模糊。 • 增强后病灶无强化,但轮廓较平扫时更清晰。少 数梗死灶可呈不规则形。大的梗死灶中央可以伴 有囊性变。 • 陈旧性梗死灶因纤维收缩,脾脏可缩小,且轮廓 呈分叶状,当病灶内有出血时可见到高密度不规 则影,少数脾脏梗死可伴有包膜下积液,表现为 脾周新月形低密度影。
脾恶性淋巴瘤
脾转移瘤
• 脾脏血供丰富,但转移瘤较少见,一般认为脾脏 发生转移时都有多个器官受累。多为血行转移。 • 临床表现为消瘦、乏力、低热、贫血等
脾转移瘤
• CT:视转移瘤的大小和数目,脾脏可呈均匀 性的轻至中度增大或大小正常。 • 增强扫描显示脾内病灶较有价值。 • 由于转移瘤具有原发肿瘤的某些特点,故CT上表 现不尽相同,可以是实质性占位有轻度强化,可 以是囊性占位,囊壁轻度强化,可以是混合性占 位,密度极不均匀。有时占位病灶内可伴有出血, 平扫时呈斑片状高密度。如恶性黑色素瘤脾脏转 移常可合并病灶内出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脾恶性淋巴瘤
• 淋巴瘤在CT平扫图上常表现为等密度或低密度, 其检出率甚低。或者整个脾脏密度显示不均。 • 增强扫描对淋巴瘤的显示及诊断较有价值。 脾脏淋巴瘤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最具特征的为 多个结节病灶相互融合,形成在正常脾实质衬托 下的低密度地图样表现。病灶边缘强化较明显, 也可表现为在正常实质衬托下的斑驳样小片低密 度影
女,23岁,外伤后腹痛18小时
脾梗死
脾外伤
• 脾脏为腹部外伤中最易累及的脏器 多为闭合性的直接撞击 • 临床表现:腹痛、血性腹水、失血性休克 • 病理类型:(1)包膜下血肿 (2)脾脏挫裂伤 (3)脾脏撕裂 (4)脾脏部分血管的阻断和脾梗死
脾外伤
• CT: • 脾外伤的CT表现与损伤程度和时期有关 急性期常见为包膜下出血和脾脏的撕裂伤。 前者表现为脾脏外侧缘新月形高密度影, 后者脾脏内可见不规则形条状低密度撕裂 口,急性期可伴有高密度出血灶。
需与囊性肿瘤鉴别,后者可见不规则壁厚、 壁强化、壁结节等。
脾囊肿
脾血管瘤
• 是脾脏常见的良性肿瘤。 • 通常无症状,大病灶压迫周围器官,破裂出现急 腹症,脾亢产生贫血、乏力、心慌等症状。 • 常为海绵状血管瘤,影像学表现类同肝血管瘤。 • 大血管瘤中央可有纤维瘢痕形成,偶尔可见钙化。
脾血管瘤
• CT表现
①炎症性:肠伤寒、败血症、结核、疟疾等; ②淤血性:门脉高压、心脏病等; ③增殖性:溶血性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④肿瘤性:恶性淋巴瘤、白血病、转移瘤等; ⑤寄生虫性:血吸虫病等; ⑥胶原病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淀粉样变等。
脾肿大
• CT可直接显示脾增大的程度,形态,密度变化, 及脾周围的情况。 • CT横断面上脾外缘的肋单位超过5个可诊断脾肿 大。若肝脏下缘消失的层面上,脾下缘仍能见到 则可认为脾向下增大。
脾脏的正常解剖与影像诊断
叶筱
脾脏的正常解剖结构
• 脾脏是人体最大的淋巴 器官和储血,破血器官, 外形呈长椭圆形,似蚕 豆状,位于左季肋部后 方,胃的左侧,膈肌的 下方,其长轴自左后向 右前斜行,大致与第十 肋平行。
脾脏的正常解剖结构
• 正常脾脏长10-12cm, 宽6-8cm,厚3-4cm, 重110-300g。脾分为 脏面和膈面,膈面与 膈相依,脏面与胃、 肾、结肠、胰尾相比 邻。脏面的中央为脾 门,是脾脏的重要解 剖标志性结构。脾动 脉、脾静脉、淋巴管 和神经出入脾门,组 成脾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