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的心态,是孩子成长的“晴雨表”
11月9日,中国著名幼儿教育家、新中国学前教育学科的重要奠基人卢乐山先生逝世。这位享誉
学界、业界的百岁老人,一生成就卓越,却长期保持谦逊,让后人尤其追忆。先生的教育思想,更
成为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先生生前接受采访时曾提到,家长的心态,是孩子成长的“晴雨表”。家长该如何陪伴孩子健康快乐
成长?今夜,让我们一起听听先生怎么说。
学会消除紧张焦虑情绪
有的家长急于要求自己能做称职的父母,当“好爸爸”“好妈妈”,但又怀疑自己的能力,担心在教育
子女的过程中会出现失误或错误,因而顾虑重重,惶恐不安,感到困惑,不敢大胆承担责任。这种
紧张焦虑的心态无形中会传染给孩子,影响他们的个性。也有的家长看到别人教子有方,取得好的
效果,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产生不必要的自卑感。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做父母的也都是普通人,有长处也有短处。在教育子女上出现缺点
和错误也是正常的。假如对自己要求过高,又力不从心,只会使自己感到愧对孩子,增加心理上的
压力。不但影响自己的积极性,反而疏远了孩子,失去了天伦之乐。
如果父母处处为孩子做得尽善尽美,反而阻碍了他们自我发展的机会,应当给孩子留些机会发挥作
用,让他们去显身手。这样会使他们感到自尊,提高自己的积极性。
对孩子保持适当的期望值
一般来说,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可以起到暗示作用。适当的期望是必要的,对孩子的推动力很大。如
果期望是建立在孩子原有的水平和个性特点的基础上,将会使他们有信心,积极努力去完成应做的
事。假如期望过高,不切实际,则会给孩子过大的压力,使他们失去信心,或因达不到父母的期望
而感到自卑或自暴自弃。
在当前竞争环境中,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支配下,父母对子女抱有各种期望是很正常的,
但要切合实际。
有些家长还没有深入了解孩子的实际情况,就提出自己的主观要求,例如对很小的孩子就进行强化
训练。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高人一等,甚至能成为天才、神童。于是,过早要求孩子参加各
种学习班、特长班、课外补习班……希望他的成绩“最”优秀,能进“最”好的学校,将来有“最”好的
职业,得到“最”好的待遇,并有“最”好的享受。
也有些家长过分依靠书本和专家的见解,只相信权威。凡是书上说的、专家讲的都坚信不疑,要求
自己的孩子必须“达标”。遇到孩子在某些方面的表现达不到“标准”,便产生不安情绪。
其实,专家或书本上的意见经常是代表一般的情况。而每个儿童性格特点不同,智力水平不同,发
展的进度、速度不同,兴趣爱好也各有差异。外部的要求必须与心灵成长的内在需要相适应,家长
应站在子女的立场上,以科学的态度,根据他们身心发展的状态和年龄阶段,实事求是地提出要求,
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既不盲目攀比,也不盲目照搬专家和书本上的观点。
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
子女虽然是父母所生所养,但不是个人的附属品。孩子年龄虽小,也是独立的人、社会的人。当前
有些家长对子女的态度不免存在支配与被支配的从属关系。
有些父母认为教育的过程就是控制的过程,子女的想法、做法必须和父母保持一致,违背父母的意
愿不行。对子女不满意的时候,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自己发现自己有了错误,不肯承认,不肯放
下架子,甚至任意采取严厉或粗暴的手段,迫使孩子屈服以维护自己的威严,不考虑孩子的情感伤
害。一般说来,受到粗暴待遇的孩子会感到压抑,产生畏惧,意志消沉;或隐藏自己的想法,心口
不一,表里不一或产生逆反心理和攻击性行为,使亲子关系变得冷漠、疏远。
还有的父母将子女的成败看作是自己的荣辱,利用炫耀子女的优异成绩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遇到
子女失败了,又觉得自己“脸上无光”,抬不起头来,甚至不愿见人,经常患得患失。这也是错误的!
孩子年龄虽小,也有独立的人格。家长往往忽视子女自身的权利,只把他们控制在自己的手中,我
行我素。这些观念和行为,严重地影响儿童的自尊心和独立自主能力的发展。
给予孩子得体的关爱
父母对子女的关爱、照顾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很自然的,但要与儿童的身心发展相吻合。
有的父母看不到自己的孩子已经长大,对他们不放心,不给孩子应有的独立和自由;也有的父母虽
然希望自己的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快点长大,但又顾虑孩子长大后会疏远自己、离开自己,因此继
续保持和强化子女对父母的依赖。这是爱的误区。
儿童是不断成长和发展的,每个孩子都渴望快快长大,也必须长大。父母应放手让孩子学习适应环
境、适应社会。而在父母过分地保护下,只会使孩子心理脆弱,缺乏自信,独立意识和自理能力差,
怕困难或养成一种不安全的依恋。
还有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娇惯放纵、百依百顺,甚至无原则地迁就,对孩子的缺点错误包庇、护短;
担心孩子受“委屈”、受“欺负”、受累,不许他们和小朋友交往,不参加集体生活,自己能做的事也
由父母包办代替,以为这就是对子女的“爱”。结果造成孩子自私、自利、懒惰、任性、贪图享受、
目中无人、唯我独尊,缺乏合作交往意识和适应能力。
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必须得体,过多的保护,过分的担心顾虑,反而束缚了孩子的主动性,妨碍了他
们内驱力及潜在能力的正常发展和独立人格的养成。
其实,被“宠坏了”的孩子之所以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并不是由于受关爱过多,而是他们的基本
需要(如生长、好奇心、独立、自由的需要)未得到满足。
有的父亲或母亲为了加深自己和儿女的感情,担心孩子和对方的感情超过自己,失去儿女对自己的
爱。于是,彼此互相“争宠”——单独给孩子各种“好处”,甚至“拉拢”“利诱”,以便使孩子承认自己
是他(她)最亲密、最需依赖的亲人。
儿童需要父母双方共同的关爱。只有父亲或母亲单方的爱是不够完整的,父母有不同的特点,两者
结合,互相补充,才有利于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父母感情不和睦,互相妒忌,会造成子女情感上
受压抑或无所适从,也将给他们心灵上留下伤痕。
做有责任感的父母
有少数父母认为有了孩子累赘、麻烦、负担,妨碍了自己以前轻松自由的生活,或影响了自己的工
作,因而对孩子漠不关心,放弃做父母的职责。有的对子女教育缺乏耐心,甚至虐待孩子;有时夫
妻之间互相推卸责任,孩子出了问题又互相指责、埋怨。有的把孩子交给老人或保姆照顾,自己不
管不问;孩子进了托儿所、幼儿园,便认为对方应负完全的责任,孩子的事与己无关。这都是不对
的。
虽然父母有自己的事业、爱好和理想,应当珍惜。但必须明确,教育子女是父母不容忽视的责任。
孩子失去父母的关爱,会有一种被抛弃或失落的感觉,会感到失望、痛苦或情绪失调,从而失去信
心,对别人冷淡。
亲子之间的感情是在父母照顾子女和情感交流的过程中产生的。和孩子交流、沟通本身是一种享受,
应感到光荣、自豪。家长应该为子女提供情感靠山,使他们在父母的关爱中获得力量,从而产生幸
福感、同情心和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