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解 读 佤 族 文 化 中 的 生 命 观

解 读 佤 族 文 化 中 的 生 命 观

解读佤族文化中的生命观王志红,谢 薇,何 丹(云南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云南昆明 650200) 摘 要:佤族认为是自然的运动变化孕育了生命。

在大洪水的灾难中,是其他生物的帮助使人类躲过了那场劫难。

“司岗里”是佤族的根、生命之源,是佤族对原始穴居生活的记忆,同时也是对生命母体的朦胧认识。

关键词:佤族;文化;生命观中图分类号:C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23(2006)增刊—0036—02 生命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是人类最初的第一个问题,也是人类的终极问题。

更是医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因为不同的生命观,决定了对待生命不同的态度、不同的研究方法。

在佤族民众中流传几千年的创世传说中,清晰地记载着他们对这个问题独特的理解。

1 地球的诞生佤族认为,很早很早的时候,整个宇宙是空的,充满了云雾,没有天与地,更无生灵。

在这漫无边际的云雾中,经过了漫长的时间演变,诞生了一粒石子,小石子不断长大,长成了地球。

云雾渐渐上升,而成天空,天和地由此而形成。

地球形成以后,在天与地之间的云雾运动之中,孕育了一个灵魂,这个灵魂游荡在天地之间,行使着主宰宇宙的神圣职责,它就是天神“达西爷”。

这时候的地球,“虽然有了大地,但干涸坚硬;有了天幕,但黑暗无比。

这是一个没有生命的宇宙,天神感到无比孤独……达西爷放声大哭,他的眼泪化成了倾盆大雨,大地上从此有了水。

地上的水汇成了江河,江河水流向低处开辟了山川,江河水汇到了一起,形成了湖泊、大海、淹没了天和地交接的地方”[1]。

大地有了水的滋润,就孕育并诞生了另一个生命和灵魂,这就是地神“麻西雍”。

孤独让天神“达西爷”和地神“麻西雍”结合在一起,寂寞又让他们创造了语言。

天神和地神生了一对双胞胎,它们就是太阳和月亮。

太阳和月亮以后又生了许多孩子,这些孩子就是天上的星星。

从此宇宙有了日月星辰,地球有了山川河流。

2 生物的起源天神和地神又生了很多的孩子,他们分管着山川江河,为了让孩子们有个玩耍的地方,为了让地球更加美丽,达西爷着手造起了万物。

他首先创造的植物是一片竹林,创造的生命是黄牛。

他让树木轮流开花结果,让动物自己能繁衍后代。

所以,现在的佤族村寨都种竹子,都围绕着村寨周围种有“护寨神林”,每个村寨都被龙竹和大青树所包围。

竹子既是一种神物,也是他们储物、造房的材料。

大青树是神树,是祭祀的对象。

3 人类的诞生天神创造了万物之后,地神创造了人类。

地球上有了第一批人类后,他们有生无死,又不断地生下孩子,大地上挤满了人类,他们吃光了一座又一座的大山,天神创造的一切都被他们所践踏,大地变得一片苍凉。

天神震怒了,他派他的儿子达赛(雷神)放火,要毁灭世上的一切,重新创造美丽的世界。

熊熊的大火吞噬了世间的生灵。

地神爱怜她亲手创造的人类,她悄悄地救下几个人,藏在一个山洞里。

天神以为世上的生灵已全部灭亡,他又开始重新创造了世间万物。

地神藏在山洞里的人走出山洞,世上又有了人类,他们是第二批人类。

不久,天神发现了这些从山洞里出来的人类,他又一次恼怒了,要把他们毁灭。

在地神的苦苦哀求下,天神答应让人类留在世上,但是提出了条件:除非他们有生也有死,一年只生一胎;只吃瓜果树叶,不再吃土。

从此,人类开始吃瓜果树叶。

但人类只知道吃喝玩乐,不知道劳作创造,人口又一天比一天多起来,吃光了一片又一片的森林,践63第29卷增刊2006年8月云南中医学院学报Journal of Y unnan C ollege of T raditional Chinese M edicineV ol.298.2006踏了天神创造的万物,天神认为人类在世上是祸害无穷,下决心再一次毁灭人类。

于是翻江倒海,让大水淹没整个世界。

但是天神还是有意留下一些善良的人,他告诉善良的达姆依:洪水将把整个世界都淹没。

山顶上有个很大的木仓,骑在牛背上,不要惊慌,不要放手。

直到有一天木仓停下来不再漂浮,再出来,杀老牛来充饥。

达姆依照办而得以生存。

达姆依饿得实在没有办法了,只好遵照天神的话忍心将母牛杀了。

母牛的肚子里只有一颗葫芦籽,达姆依把这颗葫芦籽种在木仓的后面。

天神说达姆依是大地的儿子,是人类的保护神,应当受到尊重。

从此,佤族人民一直供奉着达姆依。

在佤族人居住的村寨后面,都有一片森林,那就是神林,林中有一小草屋,是供奉达姆依的祭坛。

牛为人类奉献了宝贵的生命,所以牛成为佤族的崇拜物。

关于大洪水的故事在世界各个民族都有其相似传说。

据有关专家统计“全世界已知的洪水神话传说有500多则,大多脉络清晰,叙事完整,而且经考证,绝大部分洪水传说是各自独立形成的,即纯粹是本民族的口头传叙,与某一类占主导地位的文化毫无关系。

也许在人类的历史上确实有过一次大洪水,使各个民族都留下了深刻记忆,佤族也不例外。

”[2]这也许绝非偶然,因为所谓的传说是对远古祖先生活经历的一种回望和记忆,这种回望可能由于模糊而加入后人附会的一些成分,但它本身是对历史的一种记录。

4 人类的重生和教化达姆依种的葫芦籽很快就发芽开花,30d就结了一个大如木仓的葫芦,在小米雀等的帮助下,在葫芦上弄开了一个洞,从里面走出了人和各种动物。

这个大葫芦,后来佤族人把它称为“司岗里”。

就这样,在距今14000年前,第三批人类从“司岗里”诞生了。

对于“司岗里”的传说,各地的佤族有不同的解释。

西盟的佤族解释为:“司岗”是洞穴、石洞、根的意思,“里”是出来、出生的意思,“司岗里”意为“从洞里出来”、“从根里出来”,也就是说,人类是从石洞里出来的,人类有一个共同的根[3,17~18]。

沧源的佤族认为:在佤语里,“司”是词头,虚词,没有实在意义;“岗”是动词,“护”、“保护”、“养护”之意;“里”是出来的意思。

“司岗里”的含义就是“护育人类出来的东西”[1,170]。

由于佤族没有文字,靠口头传承的传说在各地会有一些差别是可以理解的。

“司岗里”既然是“护育人类出来的东西”,无疑与女性和母亲相关。

而“石洞”、“葫芦”则是“司岗里”的形象化,是说“司岗里”就像“石洞”、像“葫芦”。

原本是“人类从‘司岗里’出来”的抽象含义,在口头传说中,人们赋予了它具体的形象以至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解释。

可见,司岗里就是佤族的根,是生命之源。

司岗里应该是佤族对原始穴居生活的记忆,是对远古人类生活的追思,同时也是对生命母体的朦胧认识。

正因为这种创世传说,使阿佤人对自然万物充满感激,因为是它们帮助人类生存下来。

也形成了佤族较多的对自然现象和自然实体的崇拜。

在佤族的图腾崇拜中,还突出的表现出生殖崇拜和对女性的崇拜。

佤族的木鼓,就是仿照女性的外生殖器的形象而精心雕琢的;佤族一些村寨的“护寨”木刻人就是裸体的,下身特别明显。

佤族一些地方也把木鼓叫“司岗”,认为人类就是从这里出来的。

这是古代的佤族对人类的生育现象的一种想象的、艺术化的解释。

据说,在西盟有一位70多岁的老人,它是佤族头人的儿子,在前些年,一位英国学者来到他家,给他一本《圣经》,并向他讲解《圣经》的创世纪。

可这位老人拒绝用《圣经》解释的历史文化,并对那个英国学者说:人类是从“司岗”里出来的,不是尘土做成的,女人不是男人的肋骨做成的,所有的人类都是从母亲那里来的[3,18]。

5 人类的最后回归佤族认为,人有120个灵魂,人的躯体会死但灵魂是不会死的。

西盟的佤族认为,女人死后归到遥远的母性大神“木依吉”那里,木依吉就会变得更加强大。

男人死后化成家神“阿依俄”,“阿依俄”化身为蝴蝶,回到人间,和人们一起生活,护佑子孙后代。

所以,阿佤人把蝴蝶视为祖先灵魂的一种化身而从不伤害。

佤族对死亡的理解使他们把人的生死看得很自然、很轻松,也不惧怕正常死亡的死人。

认为生也快乐,死也快乐。

所以佤族的丧葬较为简单。

一般在村寨边的西面设一块公共墓地,埋(下转第40页)73增刊王志红,等:解读佤族文化中的生命观 能解决物质匮乏的问题,才能有条件改变膳食结构,增加饮食中蛋白质等成分的摄入量,从而改善体系。

312 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提高身体素质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酗酒、吸烟等都会对身体健康造成直接的不良影响。

宣传健康的生活方式,认识到不良生活习惯对身体的影响才能不断提高身体素质。

313 保持合理的婚姻观念,逐步接受新的婚姻观念过去佤族长期以来择偶的范围都较狭窄,但如今随着外出打工或上学到过城市的年轻人的思想观念的改变,佤族的择偶范围在扩大。

要求子女(或自己)找佤族的观念已逐渐淡化,80175%的被调查者不要求子女(或自己)的对象必须是佤族。

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由于与外界的交往逐渐打开,村中都有与汉族等其它民族通婚的事例,有的年轻女子甚至远嫁山东。

这种择偶范围的扩大,从现代科学意义而言对优化DNA,改善身体素质,克服遗传性疾病和近亲婚配所带来的不良后果是很有利的。

(编辑:左媛媛)(上接第37页)葬时用麻布或竹席裹尸而埋,经济条件较好者用棺材。

棺材的制作也较为简单,截一段长约2m,直径约50cm的树干,从中劈开,把树干挖空即成。

尸体置于挖空的圆木中,两半合起,用蔑或藤条捆紧,埋葬在挖好的土坑里。

佤族一般不起坟,只是在葬处用竹蔑围起,或垒几个石块作为标记。

以后也不像汉族那样上坟。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忘记了祖先,相反,佤族的祖先崇拜意识相当浓烈,并渗透到同常生活之中。

如亲朋好友聚会共餐,客人要“滴酒”以示对主人祖先的敬重。

阿佤人相信他们今天的生活是遥远的祖先们生活的继续,那些开辟人类生活的祖先和神灵至今主宰着子孙们的生活,他们居住在凡人看不到的地方,但常常要到人间来视察和受祭。

在佤族看来,人从那里来,又回归到那里去。

人虽然死了但灵魂不会死。

他们敬重的是灵魂而非肉体。

如佤族崇拜牛,却杀牛祭祀、吃牛肉,说明他们崇拜的不是牛本身,而是牛的灵魂。

这与其他民族不吃崇拜物有着明显的不同。

也说明了佤族对万物的崇拜实质上是对万物灵魂的崇拜。

人的灵魂不死,万物的灵魂也不会死。

佤族把多神崇拜上升到了万物有灵的最高境界,形成了佤族自然崇拜、神灵崇拜、祖先崇拜三位一体的原始宗教。

从上可以看出,佤族的生命观是佤族先民的神灵崇拜、自然崇拜意识和生产生活经验知识交叉渗透而形成的思想观念,体现了佤族先民在探索生命起源时,基于神灵崇拜意识的神秘主义色彩和与生活经验直接联系的实用理性精神。

所以佤族的生命观既包含着浓郁的宗教情怀,潜意识里又透露出对远古时代人类祖先生活的回望。

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命观,在今天看来似乎有些“不科学”,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种认识形态的再现又是非常深刻的。

也许,越朴素的认识越接近真理。

这个没有文字的民族在祭祀‘司岗里’的祈祷词中完整地传承着他们的进化论和发展史,准确地记述着对生物起源的认识和人类成长的独特的认识。

这对我们今天生命科学的研究来说,仍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

因为从认识基础的角度来说,科学、人文和宗教都是人类寻求真理的工具和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