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历史教学案例分析
教材分析
第11课"先民的智慧与创造"有两个子目,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文化的概貌,都江堰和编钟都是这一课的重点。
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逐步形成的时期。
社会的大变革促进了科技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
都江堰的修建代表了战国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在水利方面的最高成就,证明了中国人民巨大的创造力。
编钟的出土充分说明我国古代音乐方面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先民的智慧与创造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巨大成就,并形成了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具有开创意义。
学情分析
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有了较强的自己解决问题的欲望同时具备了基本的分析探究能力,老师稍加引导就能够将课文中的基本信息进行整合加工,从而作出自己的判断。
"先民的智慧"一课"造福千秋的都江堰"这一目有关都江堰的功能和设计精巧所在符合对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要求,这对正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来说正可以激发他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探究热情。
本课第二目"神奇的编钟"需要学生展现其动手操作能力和乐理知识,这也符合这一阶段学生表现欲强,乐于动手,喜欢活跃的课堂气氛的心理特点。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历史课堂容易陷入照本宣科,讲授方法单一的怪圈,老师讲得没劲,学生听得无趣,所以课堂上要想方设法引起学生兴趣。
实践证明,一种方法,调动学生感观越多就越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越愿意参与,越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
以素质教育为指导,运用正确的观点和理念。
依据《标准》提出的不同层次要求组织教学。
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
提倡教学形式的生动活泼和别具一格。
注重知识的联系与比较。
利用教学内容发掘思想情感教育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教师准备:
查阅相关资料,设计本课环节。
提前一周布置任务,为学生提供有关书目、资料。
制作本课课件。
学生准备:
预习本课。
组长负责,查阅与本课相关的资料并整理。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中华民族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崔彩的文学艺术,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五千年的文明。
这些都是我国古代先民用他们的智慧和双手创造出来的。
教师:同学们,你知道哪些我国古代先民的发明和创造?
学生:(回答)
关于主体工程
老师准备如下资料,适时拾缺补漏:
1. 什么叫"堰"――挡水低坝。
2. 为什么要修都江堰?
因为修都江堰前岷江是一条害河,岷江中游地区东旱西涝,为了灌溉农田,变水害为水利,所以要修这个水利工程。
3. 为什么叫都江堰?
名称由来:古代一些灌溉工程,常以渠首修筑的堰来命名。
都江堰古名叫"湔堰",因境内有湔水汇入岷江而得名。
蜀汉时湔堰属都安县,因此又叫"都安堰",都江堰这个名称是南宋以后才有的。
堰所在的县名先后叫导江县、灌洲、灌县,1988年灌县改建制为市,以堰名为都江堰市。
4. 都江堰修建时间、所处位置、修建主持人、名称的由来。
时间:战国时期(约公元前256―前251年,即距今2500多年)
位置:岷江中游,今都江堰市
修建主持人:李冰父子
5. 主体工程及各自作用:第一步,宝瓶口――引水工程;第二步,分水鱼嘴――分水工程;第三步,飞沙堰――溢流排沙工程。
6. 主体工程设计的巧妙。
三大工程相辅相成,共同完成自动引水分流、调节两江流量和防洪排沙的作用,既保证了灌溉区的用水需要,又防止和减轻了洪灾的威胁,成为古代世界史上科学治水的伟大壮举和一大奇观。
关于修建
老师准备如下资料,适时拾缺补漏:
1. 为什么要修宝瓶口,遇到什么问题,是如何克服的?
只要打通玉垒山,使岷江水能够畅通流向东边,这样既可以减少西边的江水的流量,使西边的江水不再泛滥,同时也能解除东边地区的干旱,使滔滔江水流入旱区,灌溉那里的良田。
这是治水患的关键环节,也是都江堰工程的第一步。
玉垒山山石坚硬,民工们用铁具凿、挖、撬,工程进度极其缓慢。
后来,一个有经验的老民工建议,应当在岩石上开一些沟槽,然后放上柴草,点火燃烧,岩石在柴草的燃烧下就会暴裂,可以加快挖的速度。
实践证明这个办法非常有效。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终于在玉垒山开凿了一个20米宽、40米高、80米长的口子,因形状很像瓶口,因此叫"宝瓶口"。
奔流不息的岷江水通过宝瓶口源源不断地流向东部旱区,这样,东部的农田得到了灌溉。
都江堰的第一大工程终于完成了。
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怎样才能让水更多地往东流入宝瓶口呢?从而引出要修分水鱼嘴。
2. 为什么要修分水鱼嘴,怎样在江中修坚固的堰堤,为什么分水鱼嘴要有弯度?
为了使岷江水能够顺利东流且保持一定的流量,并充分发挥宝瓶口的分洪和灌溉作用,李冰在开凿完宝瓶口以后,又决定在岷江中修筑分水堰,将江水分为两支:一支顺江而下,另一支被迫流入宝瓶口。
在江心修筑分水堰是一项很艰巨的工程,因为江心水高浪大,水流急速,筑成的堰堤要很坚固,否则随时都会被洪水冲走。
开始修筑分水堰时,他们采用往江心抛石块的办法,结果没有成功。
因为,抛下去的石块,经不住洪水的冲击,不断地被洪水冲走。
怎么办?岷山一带盛产大竹,当地人用竹子盖房、编竹笼来装东西的方法,使李冰大受启发。
他请来许多竹工,让他们编成长3丈、宽2尺的大竹笼,再往里面装满鹅卵石,然后让民工将沉重的大竹笼一个一个地沉入江底。
结果大竹笼在湍流的水中安然不动,稳稳地固定在那里,周围再用大石头加固,就这样分水大堤终于建成。
由于大堤前端的形状好像一条鱼的头部,所以被称为"鱼嘴"。
鱼嘴的建成将上游奔流的江水一分为二:西边称为外江,它沿岷江河面顺流而下;东边称为内江,它流入宝瓶口,江水经大大小小的渠道,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灌溉网。
从此以后成都平原就很少有水旱灾难,用竹笼装卵石来截流的办法也沿用至今。
(请大家设想,分水鱼嘴修成什么形状好呢?教师提示:设想鱼嘴两边如果修成直的,会是什么情况;如果修成弯的,有一定弧度,又会怎么样?――减缓水流速度、使江水流向宝瓶口)
都江堰工程修到这,西涝东旱的问题已解决,工程似乎可以完工了,但为何还要修飞沙堰?
3. 为什么还要修飞沙堰,堰的高度有讲究吗?
为了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防止灌溉区的水量忽大忽小、不能保持稳定的情况,李冰又在鱼嘴分水堤的尾部,靠着宝瓶口的地方,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
飞沙堰同样采用竹笼装卵石的办法堆筑,堰顶做到比较合适的高度,起一种调节水量的作用。
当内江水位过高的时候,洪水就经由平水槽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使得进入宝瓶口的水量不致太大,保障内江灌溉区免遭水灾;同时,由于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产生了游涡,还可以有效地减少泥沙在宝瓶口周围的沉积。
至此,都江堰工程基本完成。
课堂小结
教师:让我们伴着清幽的编钟乐曲一起欣赏古老的编钟艺术, 共同回顾古老的先民的智慧与创造。
课后反思
先民的智慧与创造》是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
在课程标准中要求以都江堰、长城、大运河、赵州桥、北京故宫等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列举古代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在设计本课时,我将都江堰水利工程定为重点,教学活动也都是围绕着这一中心展开。
我为学生设计了两个动手题和一个讨论题,希望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的欲望。
在实际教学进行之后,我感觉这些题的设计较好,它们使沉闷的历史课堂活跃起来,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第一、学生的思维发散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想。
虽然没有太多的资料,但是学生们表现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上的不一般。
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知识的占有量和活跃的头脑放飞想象,给出不一样的见解。
尤其是对于身边实际问题的解决上(即松花江水的治理上),不仅能够设计出合理的方案,并能用较流利的语言进行描述。
体现了历史教学中以史为鉴的理念。
第二、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实行新课改以来,我就一直在努力使历史课堂成为学生自己的天地,时至今日,我觉得学生已经能够较轻松的学习历史和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在课堂上,学生敢于置疑并勇于发言
本节课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引以为戒。
第一、教材挖掘深度不够。
特别是对都江堰的作用的渗透上,资料太少,学生理解起来较抽象。
不好感受古人所创造的伟大之处。
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多的查找资料,整合教材,真正发挥历史教学的育人功能。
第二,时间分配上不合理,前松后紧,需要加强对课堂的整体调控能力。
这一堂课也许不是很成功,但我会继续努力。
因为做一名优秀的历史教师是我从教以来追求的目标,我的成长也许是慢的,因为我自己在摸索,但我相信付出一定会有回报。
我希望能够在农村教育阵地上打开一片历史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