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古代史部分
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600分基础 考点&考法
考点1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考点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考点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考点4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考点1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考法1 分封制 考法2 宗法制 考法3 礼乐制度 考法4 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的关系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在封国内享有军政、财政大权,严重削 弱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汉景帝时爆发“七国之乱”
为解决王国割据问题,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众建诸侯而少其 力”), 即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 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王国越分越小,加强了中央集权
考法1 从汉至元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青铜编钟
考法4 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的关系
★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外在体现,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
★互为表里、互相依存
★共同构成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的主体
★礼乐制度是保证分封制、宗 法制稳定推行的工具
例题 [课标全国Ⅱ2014·24]
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
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
考法1 分封制
01 概念
西周建立后,为巩固统治,实行 分封制。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 广大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 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分封 对象),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 卫王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 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 朝觐述职的义务
02 特点
★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周天子是天下共主; ★尚未实现中央集权
考法2 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中央官制)
▲作用 各部门分工明确, 提高工作效率;各 部门相互牵制,在 一定程度上减少了 决策失误;军政大 权最终操纵在皇帝 一人之手
结论:
虽然太尉管理全国军务,但为虚职,没有实际的调兵权。军队的 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所以“右在皇帝”
思考:
左图是秦朝阳陵虎符, 铜铸,中分为二,左右 各有十二字铭文“甲兵 之符,右在_,左在阳 陵。”发兵时必须左、 右半符验合方能生效。 “右在_”后空缺部分 应该是负责管理全国军 事的“太尉”吗?
03 影响
▲积极:确立周天子天下共主地 位;扩大疆域,加强统治;西周 成为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消极:西周后期,王室衰微, 诸侯国势力日益强大,逐渐演变 为割据势力
考法1 分封制 04 瓦解
▲西周后期——遭到破坏;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与兼并 战争相继局面出现
▲瓦解原因 ①经济:生产力发展(即铁犁牛耕的广泛使用),井田制瓦解。 ② 政治:诸侯国势力日益强大、王权衰弱。
03 北宋:二府三司制
以中书门下(政事堂)作为最高行政 机构,后增设枢密使、参知政事和 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行政权和 财权。 “二府三司”中的“二府”指中书 门下、枢密院,“三司”指盐铁﹑ 户部﹑度支。
04 元朝
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 行使宰相职权;元朝后期宰相权力 逐渐增大
例题 [课标全国Ⅰ2016·26]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例题 [课标全国Ⅲ2016·25]
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 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 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 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 统治,是因为汉初( )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B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考法3 礼乐制度
01 概念
(1)目的:为了更好地维护 分封制和宗法制 (2)概念:是对统治阶级日 常的政治、社会活动(例如祭 神、结婚、丧葬等)制定的一 些规则和礼仪,并配有特定的 音乐 (3)特点:不同等级的贵族 要行不同的礼仪
02 作用
成为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 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考法1 从汉至元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04 行省制度(元朝)
元朝:行省制度 (1)中央直管:河北、山西、 山东、内蒙古南部以及河南北 部等地 (2)行政机构:省、路、府、 州、县 (3)边远民族地区:宣慰司 (4)西藏:宣政院
影响 (1)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多民 族国家的统一 (2)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 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C.井田制
D.宗法制
A
【解析】秦始皇罢侯置守, 废除世卿世禄制,设置郡县, 实行流官制。分封制、井田 制、宗法制均为古制,秦始 皇“不与古同”,故选A项。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度
郡县制
考点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考法1 从汉至元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考法2 从汉至元君主专制制度的演进 考法3 选官、用官制度和监察制度的演变
★职权与运行机制
皇帝诏令→中书省(起草)→ 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 (执行)→六部(分管)
★作用: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加强了皇权;三省分工明确, 提高了办事效率,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三省六部制标 志着中央官制的完善与进步,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考法2 从汉至元君主专制制度的演进
元朝行省图
考法2 从汉至元君主专制制度的演进 01 中外朝制(汉朝)
▲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实行 中外朝制,即重用侍从等担任 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 事,形成“中朝”(决策机构)
▲目的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三公九卿”属于“外朝” (执行机构)
考法2 从汉至元君主专制制度的演进 02 三省六部制(唐朝中央官制)
▲表现 周王室的权威得不到尊重,天下分裂,诸侯之间混战不已
例题 [课标全国Ⅰ2013·24]
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 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 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 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考点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考法1 秦朝统一 考法2 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中央官制) 考法3 郡县制
考法1 秦朝统一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日益强大,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结束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 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王朝—— 秦朝
【解析】本题考查战国时期分封制的瓦解。
材料表明,战国时期,秦国最先打破了分封制对墓 葬等级的规定,形成君王墓葬独大的局面,说明秦 国率先由分封制向集权统治演变,故C项符合题意; A项表述错误,分封制得以维系的关键与前提是井 田制和宗法制,而非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分封制 瓦解的根本原因;B项错在混淆了分封制下诸侯与 周天子间的分权体制,分封制下,诸侯在自己的领 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君主尚未集权;D项与 史实不符,战国时期分封制已经遭到破坏。
考法3 郡县制
◆目的 为了避免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
◆官员任免方式 皇帝直接任免(与分封制下的贵族世袭不同)
◆作用 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 标志
例题 [海南2015·2]
《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
官分职,不与古同”。这是指秦朝实
行了
()
A.郡县制
B.分封制
【重要提示】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
君主专制是针对中枢权力而言, 主要是君权与相权的斗争演变, 总的趋势是君权不断得到加强, 相权不断被削弱
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 系演变,总的趋势是中央权力 不断得到加强,地方权力不断 被削弱
考法1 从汉至元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01 从郡国并行制到“推恩令”(西汉)
秦统一六国形势图
考法2 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中央官制)
01 皇帝制度
02 三公九卿制
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总 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 等一切大权,体现了皇权的至 高无上。其特征是皇帝独尊、 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中央设三公,即丞相(辅助皇帝处理全 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 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太尉(管 理全国军务——实际是虚职);三公以 下设九卿,负责具体事务
03 衰落表现
贵族地位下降;官员不再世 袭等。如商鞅变法中的“奖 励军功”,打击了奴隶主贵 族的世袭特权
04 影响
▲积极:①保障了贵族的特权地位 ②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团结 ③形成尊宗敬祖、尊老爱幼的亲情观
▲消极:导致特权思想形成、等级森严、 重男轻女、任人唯亲,妨碍了中国近现 代民主法制的发展
例题 [课标全国Ⅲ2016·24]
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 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 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 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B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解析】本题考查西周宗法制对青铜器 铭文的影响。
▲影响
加强了中央集权;由于过度集权而导致 宋朝的“积弱”
思考:
左图是《北宋文官出行 图》,左起第一辆车为 “尚书车”,第二辆为 “大夫车”(白颜色部 分)。为什么北宋时期 文官出行会有这么庞大 的仪仗队伍呢?
结论:重文轻武
北宋“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派文官担任知州; 同样品级的文官与武官,文官的地位明显要高于武官
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
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
C
【解析】本题考查周代礼乐制度与 分封制的关系。
题干中的“周礼”“雅言”是指周 代礼乐制度,礼乐制度有利于巩固 分封制。周部落起源并发展于今天 的陕西省,西周都城镐京也位于今 天陕西西安,因此,“雅言”应该 最早起源于陕西,故C项正确。
相关主题